一带一路体育文化研究

时间:2022-05-23 03:31:33

导语:一带一路体育文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带一路体育文化研究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纽带,具有其强大的文化传承功能,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正在稳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解决好自身内部矛盾的基础上,以中华文化儒学为基点,形成了内陆性文化体系。几千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历经故步自封、盲目模仿、自卑和蜕变激变的过程;现阶段,带着大国的担当,理应将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的推进看作是一个“有颜值”的“交流见面礼”,打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这一副好牌。本文将从国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两方面进行论述,以唤醒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失落的文化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生态保护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1];同年10月3日,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构想。2014年6月5日,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阐明:“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丝绸之路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和倡导对话和平。”由此,“一带一路”的新战略拉开了序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世代相传、具有一定体育内涵与外延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它涉及养生、健身、竞技、搏击、休闲、娱乐等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重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2]。1.2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外来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的熏陶——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不崇尚竞技的体育文化观念深入人心,而西方则以竞技体育的准则引领他们的体育观,即:以崇尚自由平等、公平竞争、追求卓越、保持运动家风度、共识契约为主导思想,提倡广泛的自由度和“人本主义”精神[3]。随着东西方文化在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体育文化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到了明代末期,统治者对外来文化与西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深的思虑和愁绪。之后,清代中期的统治者开始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那样的“西学”,更是遭受了中国大门的绝对排外,隔绝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加之故步自封、盲目自尊的心态,蒙蔽了中国人的眼界,一颗昨日耀眼的繁星就此陨落,裹足不前的中国与西方的先进文化就此交流进入了一个极不正常的历史时期。后来国门被坚船利炮所摧毁,中国审慎地开始张望外面的世界。后来有组织地接纳外来事物,从“洋务运动”开始,为了增强军备力量,不得已清政府开始从西方体育中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入手,改编新军,但它仍是“中体西用”的典型,以维护封建制度为根本目[4],简单来讲,在那时体育的功用十分纯粹,西方体育对我国传统体育的可忽略不计,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风云变幻,导致各国文化时刻与外来的体育思潮产生碰撞和交融,必然导致本国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固有思维被打破,从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发生了严重危机[5]。此时,有人提出了狭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其实它本质上是因为了保护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而提出的,它具有和西方体育相抗衡斗争的特点。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大势所趋。文化价值体系有利于强化本民族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甚至深化外来民族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钦慕,为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有力贡献。1.3民族传统体育分型。在我国,以性质、内容为凭据将民族传统体育划分为力量型、速度型、技巧性和智能型等几种类型,其分布也因其地域差异而产生了因地制宜的规律性。速度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北方人尤其是在幅员辽阔的草原、冰川上生活的人们所热衷的项目,在那样的地理环境中,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有转轮秋千、赛马、叼羊、赛骆驼、姑娘追等等,这些项目无不与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联。生活在气候相对寒冷干燥的北方,势必要与严酷的大自然抗衡,因此造就了北方人相对魁梧的身形,粗犷而不拘小节的生活方式,以及直爽刚烈、好斗好胜的性格;技巧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更接地气,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跳绳打陀螺、踢毽子、射弩、荡秋千,而它们更多分布于南方。这是由于南方地区多延绵的连山,不具备提供“骏马奔腾的场所”,气候相对多雨温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人的性情自然被这方水土濡养成柔和温驯、灵巧精细、富于想象的一类。基于此,南方人热衷和擅长技巧性强的项目。但技巧性和智能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绝不仅仅是南方人的专利,当我们提及那些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就会联想到那达慕、赛马、马上捡哈达、马球和刀上梯等独具草原民族特色的技巧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根植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与自然风光一道呈现在参与者的眼前,或极具观赏性,或注重技巧与实力的双重比拼……由自然角度出发,我国不同的地理区位特征显现出不同的自然地貌,它们或是藏匿在丘陵地带的诗意乡村,或是诗人陶渊明笔下山川、河流、世外桃源,亦或是人间天堂青藏高原。从历史角度来说,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可能发源于远古的罅隙、历史名人的坟冢、著名的神话乡;另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共同交叉融合,形成其文化内涵[5]。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机土壤,也当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独特性,有效地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综合特色与优势。

2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与呈现形式

教育是一种的高级载体,是文化传承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于民族传统体育之中的体育文化,通过简单模仿和反复打磨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依靠言传身教,大量进行身体习练,反复进行各种蕴涵着体育萌芽意味的游戏。这在目前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均保留了深深的烙印。例如:生活在黔西南地区贵州省的侗族人就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水稻种植的民族之一,他们以农业作为主要生产生活的支柱,所以其活动大多同农事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游艺的过程就是一种变相的教育的过程。又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为流传的苗鼓技艺,其传统的鼓舞动作和步伐全部由耕田、爬田、插秧、打谷等80多个生产劳动动作组成[6]。因此,中国各民族教育萌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民族传统居民普遍接受从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提炼出体育的部分,它们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它们还来源于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婚丧仪式、村寨间竞赛活动。以上林林总总的社会教育,并不来自于有计划或有组织结构的教育传承,更多是通过社会这个载体实现的,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优秀的文化根植于年轻人的日常社交之中。

3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生态”

3.1何谓“文化生态环境”。说到环境,可以把它归纳为一个有能力给地球造成生机盎然之美的生态圈,这里所说的“环境”,顾名思义有机整体,它是一个需要人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获得的两个层面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人类生存要素,即为——文化生态,它兼备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是大自然的天作之合。著名史学家冯天瑜认为“文化生态”是自然环境(或称之为地理环境)与人造环境(或称之为社会环境)的总和。两者彼此渗透,互为表里[7]。3.2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深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于2015年4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各方面和全过程[8]。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的今天,虽然我们不得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劣、能源短缺、发展战略如何选择等诸多问题,但这些无不迫使着我们冷静地思考和实践 “生态文明”。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一次卓有成效的重大发展理念。因此,要顺应和保护生态环境,肯抓生态环境保护这重要的一个环节,确立并实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从而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定位,才能顺应和把握好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

4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016年10月2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旨在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系统保护要求,通过更加严格的生态监管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促使生态空间的治理保护工作稳步进行,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9]。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以中国外界商贸文化往来的历史为背景,又以亚欧各国和地区的现实诉求为契机,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具有的民族性、历史性、传统性、传承性、交融性、适应性的特点,在文化传承的流转中地位不容小觑。传承是指民族传统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它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6]。我国绝美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幅员辽阔的国土让这里衍生出了繁盛的狩猎、牧业、渔业、交通,游离于这些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至今保留着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蒙古族的骑马、马术、射箭;苗族的射箭、射弩;土家族的打飞棒、攀藤、摆手舞;景颇族的打弹弓;满族的狩猎、纳西族的飞石锁;赫哲族的爬犁等,以上这些都是从物质生产方式中传承和发展的,有一些项目仍然与今天的生产生活服务紧密相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基础与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紧密相连。余水清等认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变,反映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地方变革,从原生态生态环境中剥离出来,逐步走向现代化、大众化、竞技与健身并进的过程[10]。试想,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只会是体育项目活动空间减少甚至被剥夺,形形色色的民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民族体育活动逐渐减少和变味,最终走向衰亡。生态的破坏,直接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剥夺了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与之附加的是被破坏的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在共同的身体活动当中培养起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建议

传统的体育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灿烂财富,是古老的传统瑰宝。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传统的世界相互交织碰撞,衍生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放眼千年中华文明的足迹,人与自然的矛盾好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人类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需求越来越高,而竭泽而渔的生态保护方式势必给传统的东西以重创和打击。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方式。如符雪姣在对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建议,即:地方政府帮助营建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环境,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尽量将保护范围规划到民族村寨一级,并尽快组建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以便更科学有效地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为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11]。笔者认为,基于此路径,可以很好地成为区域发展的范式,符合可行性原则,并具有长远的可操作性,可推广至全国,为一次不错的创新。

6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之中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被传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演化和向前推进的,传承和发展永远是时代的总旋律,这种旋律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或社会的多元化的需要而产生变化和偏差,它势必是一种根植于民族土壤之中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不是简单的口号和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路径、良好的发展环境及绝对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所涉猎的范围是全面的,因此笔者认为,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东风,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重视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生态土壤,将生态保护落到实处,以点带面,将文化的传承与生态保护紧急结合起来,让足够多的阳光照进犄角旮旯的地方,“金疙瘩”才有继续闪光的可能。只有这样,那些在传承的路途中颠沛流离却又弥足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才能熠熠生辉、大放光彩。

作者:姚荣奇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