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缺失与主观文化研究

时间:2022-03-26 09:50:18

导语:社会规范缺失与主观文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规范缺失与主观文化研究

摘要:基于社会规范理论,本文探讨了弥补社会规范短板之策,指出加强主观建设是根本出路,提出了一揽子建议:第一,主观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灵魂;第二,主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继承”为主,以“借鉴”为辅的原则;第三,主观文化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第四,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第五,我们拟建设的文化应该富含“理性”;第六,教育与严惩并举。

关键词:社会规范;缺失主观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文化自信。但是,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出现了社会规范缺失问题,社会规范缺失会搞乱正常社会秩序,搞乱党风,搞乱社会风气;社会规范缺失还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削弱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教授把文化定义为“心灵的程序”和“心灵的软件”[1]4,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把文化定义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2]35。文化建设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方略。早在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3]。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又提出了“扣子理论”[4]。本文基于社会规范理论,探讨如何通过加强主观文化(隐型文化)建设,弥补社会规范缺失短板。

一、社会规范的核心概念

社会规范(socialnorms)术语中的“规范”一词源自拉丁文“norma”,原义指木匠手中的“规尺”,后来哲学家和行为科学用它来研究人的行为,并作为行为标准,它便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社会规范(socialnorms)固定下来。然而,社会规范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是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的研究侧面也有所不同,定义也因此有所不同,关于社会规范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5]246。社会学[6]把它定义如下:社会规范是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是成文的。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从约束力的强弱角度不同,社会规范可分为常规、原则、惯例和律令。

二、社会规范缺失的种种表现

社会规范缺失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汪建家[7]18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至少五大方面的社会规范缺失问题,也就是社会规则的缺失,或者有规则但形同虚设,不守规则。它们是:(1)经济领域规范缺失;(2)政治领域规范缺失;(3)文化领域规范缺失;(4)社会领域规范缺失;(5)生态领域规范缺失。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五种社会规范缺失形式以外,还存在两大社会规范缺失问题,(1)某些公众行为规范缺失问题,他们目无社会规范,目无法纪,肆意妄为,如:医闹、往飞机发动机里投硬币祈福等等;(2)新生代规范缺失问题,应该指出,每个时代年轻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但是,当今社会,年轻人叛逆尤甚,新生代中存在着校园欺凌、过度任性、草率对待婚姻等大事,责任心不强等等。

三、加强主观文化建设是应对社会规范缺失之良策

什么是主观文化?LinellDavis[8]18指出:文化就像巨大的冰川,只有部分是可以观察到的,那些可观察到的文化方面常常成为客观文化包括历史、文学和习俗等;当我们了解到有关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他人文化时,我们是在了解客观文化;而大部分文化处于意识之下,不易观察到,这些不易被观察到的文化方面被称为主观文化,包括我们对待事物的情感和态度。本文作者认为主观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习俗等。本文作者认为社会规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行为有着约束作用。加强主观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规范缺失之良策。上述社会规范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规范有约定俗成和人们主观能动产生两种成因,这为我们的主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那么,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主观文化?应该如何进行主观文化建设?第一,主观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观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我们应该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全面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培育那些人之为人的社会规范,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第二,主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继承”为主,以“借鉴”为辅的原则。所谓继承是指批判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构成的重要属性是具有民族性、国度性[9]245;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优势,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三,主观文化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心理学理论[10]57告诉我们:婴儿的1.5个月—6个月是社会化的关键期,6岁之前,是基本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因此,文化建设(人生的文化编程)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必须从婴幼儿时期抓起,这是培育文化规则的最佳时期。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开始着手孩子的人生文化编程,即向他们传授健康向上的文化规则,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个编程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强化,才能内化于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习惯养成,例如教育孩子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不管步行还是开车,都要沿着右侧行进等等,持之以恒,才能外化于行。在孩子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含义所在。家长在孩子的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传授文化规则,还应该身体力行,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榜样。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培育什么样的子孙。第四,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影响孩子文化编程的因素很多,有家长、政府、学校、媒体、伙伴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孩子的文化规则培育密切相关,但是它们的作用又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各有关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完成人生的文化编程。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关系也最亲密,是文化编程的启蒙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家长的文化素养和行为决定了孩子文化编程的性质。政府应该在舆论上引导文化的培育,制定孩子人生文化编程政策,全面协调有关方面的工作,监督管理好文化市场,帮助解决主观文化建设方面的实际困难。例如留守儿童的主观文化建设问题,单靠农民工自身是难以解决的,需要政府帮助破解;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狭义文化),还应该传授文化规则(广义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相得益彰,不可偏废。有时候,文化规则比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有的名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不愿意工作,整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上网打游戏,他们一定是三观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的狭义文化掌握得再多再好又有什么用?媒体要确实承担起主观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媒体的文化产品兼有娱乐和教育多重功能,对人们(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学生)影响极大,好的文化产品可能会引导他们向上向善,不良的文化产品可能会误导他们,使他们迷失方向,甚至诱导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媒体不应该只着眼于点击率、收视率、收听率以及票房等,还要重视文化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第五,我们拟建设的文化应该富含“理性”。应该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富强,人民不再为衣食温饱犯愁,一部分人还率先富裕了起来,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但不可否认,也有的人变得浮躁,开始飘飘然,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例如:吸毒、荒淫无耻、挥霍等等。健康的文化应该富有理性,做到“富而贵”“富而仁”以及“富而淑”。第六、教育与严惩并举。(1)完善健全法律、法规和纪律,切实做到有规范可依;(2)对于成人世界,文化建设要秉持教育与严惩并举。首先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让人民群众熟知社会规范的内容、含义以及作用。同时,应该树立一些有感召力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表率,为人民群众树立行为榜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实际上,违反文化规则、违反纪律以及违反法律是一个连续统,在这个连续统中,违反文化规则是最轻微的过错,违反法律是最重的过错,违纪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会减少违法乱纪行为。对于违反文化规则的,应该严肃批评,媒体曝光,甚至列入诚信黑名单,一次失信,处处受限;对于违法乱纪要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严惩。惩处应该体现一个“严”字,不能仅仅以一个不痛不痒的批评教育了事。严厉处罚是矫正违反文化规则乱象的利器,例如我国机动车管理严格,确保了道路交通秩序井然。

总之,一个有社会规范,人人讲社会规范,人人遵循社会规范的社会是我们所向往的,有利于个人、社会组织、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加大主观文化建设力度,坚信是可以让社会规范真正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作者:任洪舜 单位: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