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文化建设

时间:2022-04-24 04:52:26

导语: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文化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生态文化建设

南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价值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性地区和重要的模式标本集中产地,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创造、积累、传承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围绕朴素的环境观、饮食观、消费观等而形成的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现代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云南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价值:1、构建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提升云南各民族群众的生态文化素质,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虽然生态文明本身包含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内含文化的要素,但是,生态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由于云南本身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趋于保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这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也是重要基础。2、通过突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凝练和提升云南各民族传统朴素的生态文化意识。如前所述,云南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众多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包含朴素生态思想的生态文化意识和观念。这些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蕴含于民族文化的内容体系之中,容易被忽视,而且其中也有某些方面的局限甚至不足。通过突出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发掘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凝练和提升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念,既能够提高生态文化的发展水平,也能更加突出民族生态文化的价值。3、突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将党和国家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精神和要求与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当前,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两篇大文章”,是云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我们突出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突出云南生态文化建设,能够将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结合起来,更好地挖掘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特色,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4、突出生态文化建设是加快云南民生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民生建设,要求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③文化建设本身也是民生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更是民生建设。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素质提升,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能够让全省人民广泛树立起生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环保观念等,形成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而且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强化云南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云发[2009]5号)明确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提升各民族群众生态文化素质的目标要求,并提出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等三个方面的措施。这就为建设生态文化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落实生态文化建设任务方面,我们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广泛深入地开展一场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大讨论,形成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广泛共识。虽然早在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云南长期坚持生态文明教育,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尤其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还不够深入,大众对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尤其还有不少认识误区,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放到突出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要求的认识也还不够,因此,借助当前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东风,在全省范围广泛深入地开展一场思想大讨论,既能增强认识,又能找到差距和问题,尤其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广泛共识,以此奠定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舆论基础。2、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文化艺术单位的优势,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讨,配合相关决策部门,提出建设生态文化的具体思路,形成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长期不懈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已成为云南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成为最珍贵的品牌和形象。不仅如此,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具有关于生态方面的丰富内涵,比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观,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是我们建设生态文化强省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也要认真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最新要求,结合云南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结合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现实要求,集中智慧,群策群力,形成建设生态文化的具体思路,为相关决策机关和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也有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撑。3、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思想观念要解放,政策措施要明确,但贵在执行。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制体系,促进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是关键。我们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关系重大。云南在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制度体系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第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中关注生态文化建设。当前,全国都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忽略生态文化,在不少地方和场合,生态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且有的认为云南突出的就是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提一提即可。如果在制度体制的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关注,生态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很好的落实。第二,要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下设计和考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单独考虑和设计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但是,也不能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替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总体上是在生态文明的战略上设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中推进。第三,生态文化制度体系建设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3个国家接壤,发展面向东南亚的跨境文化是云南生态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要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桥头堡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不仅形成生态方面的精神和价值文化,而且形成生态文化的物化产品,真正使生态文化建设充满生机活力。4、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全省人民广泛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既是政府的事,也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规划,确保资金等方面的投入。群众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将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广泛发动起来,生态文化建设才有生机和活力。当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只有政府科学有效地决策施政,构建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才有可能;只有全省人民广泛动员起来,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才有可能。

本文作者:廖小明冯颜利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