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组织文化概念的构建

时间:2022-12-24 09:51:37

导语:小议组织文化概念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组织文化概念的构建

本文作者:丁卫华工作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一)组织文化的基本理论为政党文化概念构建提供了学理支撑。政党是典型的组织。政党是由具有共同目标意向的成员,按照一定章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组织结构的社会集合体。政党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特定的组织文化,认真分析组织文化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政党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政党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起的美日管理比较研究,使得组织文化成为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组织文化的概念是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组织文化的概念,有利于为政党文化的概念界定提供理论借鉴。在组织文化的诸多定义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沙因(Schein)对组织文化的界定。沙因注重从过程的视角分析组织文化,他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群体在处理与外部环境关系,以及对组织内部进行整合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所获得的,为组织成员所认可的一套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已经被实践所充分证明是有效的。这些基本假设被传授给每位新成员。最后这种假设逐渐渗入员工的潜意识中,变得根深蒂固,后来的每一位新员工经过熏陶就会被潜移默化。[6]沙因认为,组织文化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所构成。第一层次为深层的默认假设。这是组织文化的精髓,是组织文化的最深层次。第二层次为组织的价值观。这是组织的理想目标;第三层次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所以他认为,单纯观察组织的外部行为,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一个组织的文化,因为实践中的许多因素经常使得人们的外在行为,与组织追求的深层价值观以及基本假设不相一致。要弄清组织文化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认真分析组织成员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深层假设,否则就必须利用大量时间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表现,以更深层次理解行为的原因。霍夫斯泰德是另一个组织文化研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研究组织文化属性的基础上来下定义。在对大量有关组织文化的文献分析后,他认为大多数学者对组织文化的以下属性基本达成了共识:整体性、受历史因素影响、与人类学概念有关、社会建构、不易量化、稳定性等。他们在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组织文化可以分为由深到浅的四个层次:第一,价值观;第二,仪式;第三,英雄;第四,符号。在四个层次中,最深层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判断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仪式、英雄、符号等三个层次统称为实践层面。这三个层次在实践中都是可以被从外部直接观察和研究的,从本质上而言都是由最深层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丹尼森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组织文化是:“潜在的价值观、信仰和原则,是一个组织的全部管理系统、管理实践和行为的基础。”[6]同时他认为,在组织文化基础上产生的管理实践和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组织文化的潜在的基本原则。金•S•卡梅隆、罗伯特•E•奎因在《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一书中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发展中形成的共识,以及总结出来的组织共同的理解、记忆、价值观和态度等。这与沙因的观点似乎很接近。根据以上对中外组织文化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组织文化的界定中遵循着以下共同的特征:第一,认为组织文化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是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不同文化要素层次所构成的系统整体。分析组织文化既要认识浅层次的要素,更要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组织文化。第二,强调组织文化诸要素中具有一个核心要素,组织文化是以核心要素为主体而形成的有机系统,核心要素是判断组织文化特征的主要标志,如沙因的默认假设、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等。第三,都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固定风格和行为方式。组织文化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养成过程。这些共性对于政党文化的界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政党文化概念的构建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组织文化的基本理论为政党文化概念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但政党文化的概念并不能简单照搬组织文化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政党文化概念构建的基本原则作如下的总结:1.充分体现组织文化学关于“组织文化”界定的基本规则。政党文化是人类文化现象中的一个分支,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特点和规律。但政党文化最终都是文化以及组织文化在政党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政党文化的研究必须首先遵循组织文化学的一般规则,不能违背文化学和组织文化学对文化的共识,在政党文化的界定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上所总结的组织文化的共性特征,这是分析政党文化的基本前提。2.充分体现政党政治组织的特殊性。在遵循组织文化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政党文化的界定必须充分体现政党政治组织的特殊性。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政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但同时政党作为一种组织,与一般组织相比,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政党是和国家政权紧密相关的政治组织,政治性是政党组织与一般组织相比的最大特点。所以在界定政党文化概念过程中,应充分借鉴政治学和政治文化学相关理论,以充分体现政党文化的特殊性。3.注意政党文化概念的普遍适用性。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应具有普遍适用性。世界上的政党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既有革命党与执政党之分,又有资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在野党与执政党之分等等。由于政党类型丰富,由此不同政党的文化具体内容必然也是差异较大。但是我们在界定政党文化概念时,必须能从形态各异的不同类型政党中总结出共性,寻找各自的最大公约数,从而确保这一概念界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一)政党文化的内涵。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对政党文化作如下的界定:政党文化是指政党组织在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政党绝大部分组织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政党心理、相应的政党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政党文化是政党长期形成的稳定倾向。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累积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政党文化的形成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和创造过程。并非政党的任何活动都能构成政党文化的内容,政党文化应该是政党在长期政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风格和品质。2.政党文化应为绝大部分组织成员所认同。政党文化是政党政治组织所拥有的文化,政党文化的主体应该是政党组织的绝大部分成员。这是由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政党在戴维•伊斯顿看来属于一个“政治共同体”。他认为:“政治共同体概念的独到价值在于它具有一个潜在的涵义:在所有的系统功能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具有内聚力的黏合剂,即系统成员对共同体的感觉或感情。除非这些感情存在,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不会形成,或者即使形成了,也不可能持续。”[7(]p205)这段话中戴维•伊斯顿提出了维持政治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即“政治共同体感”,“政治共同体感”是支持政治系统的文化力量。政党作为一个系统的组织,同样存在具有为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文化,否则政党就形同虚设,或者行将解体。在法国著名政治学者莫里斯•迪维尔热看来,“一切文化都趋于共同同意(Consensus),也就是说,集体的所有成员都接受构成角色和行为模式的标准和价值……,如果有人整个地抛弃一种文化制度,那么他们是否真正属于这个集体的成员就值得怀疑了,尽管表面上他们属于这个集体”。[8(]p81)所以政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政党集体所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倾向。3.政党文化是意识形态、政党心理、政党规范、政党行为方式等的统一有机体,而不是几者的简单相加和累计。构成政党文化的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它们不是在单独发挥作用。作为研究,我们可以专门研究文化要素中任一内容,但是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存在,应该是构成要素之间作为整体在发挥着作用。所以在政党文化研究中,我们既要逐一分析其构成要素,认真剖析其内在的结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把其作为整体进行分析。(二)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对于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学界的争议较大,有些学者明确反对把意识形态和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文化的结构层次,还有些学者主张把政党形象作为政党文化的要素。本文认为,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在民众内心的一种投射,是社会对政党的一种总体评价,带有主观性。政党文化应该是政党组织内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方面的属性。政党形象的塑造,只能看成是政党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而不应该是政党文化的具体内容。纵观学界的研究,笔者认为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政党意识形态。哲学家肖前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力图保持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9(]p369)对于政党而言,其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意识形态就没有政党,政党的产生往往以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前提,一般是先有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的认同,后有政党的形成。“意识形态是政党产生的理论基础,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与实践载体”。[10]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集中反映了政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本质性内容,是一个政党的灵魂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无论何种类型的政党都无法离开政党意识形态。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其实践价值目标的基本工具,具有导向、辩护、凝聚、动员、约束等功能。2.政党心理。政党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都是以特定的政党心理为基础,所以研究政党意识形态就必须同时关注政党心理问题。所谓政党心理,是指政党组织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针对本政党组织的情感、动机、信念、态度乃至习俗的总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政党情感是政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党系统、政党活动或政党政治事件包括政党领袖、政党权威人士所具有的一种直观的评价,是政党成员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对政党组织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之感等。心理学把人们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人们开展并维持其行动,最终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政党政治动机特指政党成员主体发生政治行为的心理过程。在整个目的———动机———态度———行为的系统中,政党政治动机决定了政党成员对政党的态度和政治行为。政党政治态度指党员对待政党政治生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显现或者对待政党政治行为的一种较一贯和固定化的反应倾向。行为主义往往把政治态度看作是政治行为的预测表,试图通过政治态度的分析,来预测可能出现的行为。政党政治态度的形成包括很多复杂因素,如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以及价值取向因素,而政治动机是最直接的因素。政党政治态度取向集中了全部政党文化的内在机制。政党成员思想与意识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对待政党生活和政党体系的基本态度,政党价值观是具体政党政治态度产生的前提。政党信念是指,政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党内外的互动,逐渐形成的对政党组织,以及对政党政治生活及过程的固定看法和坚定主张。党员的政治信念与其政党价值观和政党思想意识是统一的,并影响其参与政党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是政党成员参与政党生活的精神支柱及维系其党内关系的纽带。3.政党规范。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文化是有规范性的,也就是说文化组成一整套行动准则,人们从中感到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服从这些准则。”[8(]p65)显然,政党文化结构中,规范也同样非常重要。本文所理解的政党规范是指,在政党组织内部,由政党正式制定或者长期约定俗成的,用以规范和约束政党成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及伦理规范的统称。政党规章制度,包括由政党的中央组织以及地方各级组织制定的各种实体性或者程序性的原则、制度和章程。政党规章制度往往是政党内部的“硬约束”,规章制度一般都明确了违背规章制度的后果和责任。政党伦理规范是政党在组织内部倡导的价值取向,相比制度规范,伦理规范属于政党内部的“软约束”。对政党而言,政党伦理是对政党及政党成员的行为的善恶判断、道德评价与道德约束,主要强调政党及其成员的自律精神、政治忠诚、政治责任心以及政治清廉等。尽管伦理规范没有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力,但由于这些伦理道德规范,都是政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取向,在政党内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所以其对政党组织成员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规范和引导作用。4.政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是行为主体所表现出的有规则的行为系列和行为模式,由行为主体、行为手段、行为对象三者构成。政党行为方式,是指政党为实现既定目标,在一定的价值观支配下,所采用的行为方法和形式的总和。政党行为方式体现了政党的行为风格,是政党文化的外显。政党行为方式是对政党文化全部内容的凝练,是政党文化的集中体现,科学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是塑造优秀政党文化的关键。政党行为方式也是民众了解和判断政党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民众而言,他们不太关注政党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以及政党所坚持的规范,而是更关注政党行为方式,民众往往是根据政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意识形态或者制度规范等,来决定支持哪一个政党,所以政党行为方式直接决定了政党的社会形象,决定了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于执政党而言,就直接关系到其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此政党一般对其行为方式的塑造都比较重视。

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要素之间依照特定的逻辑关联相互作用,使政党文化内部形成一个整体。1.政党意识形态是核心。在意识形态、政党心理、政党规范、行为方式四者中,意识形态是决定性的因素,意识形态决定了政党规范、政党心理、行为方式的内容和形式。政党规范是对意识形态的具体化和展开,它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目标取向,意识形态性质不同,政党规范必然有较大的差异;政党规范在实践中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是政党规范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所以意识形态在政党文化中处于最深层次,是政党文化的核心。理解和把握政党文化,首先应该把握政党的意识形态,离开政党意识形态,就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政党规范和政党行为方式。2.政党心理是政党文化的基础。政党心理是渗透在政党文化各要素中的影响力量,是推动政党意识形态的形成、政党规范的贯彻以及由政党规范向政党行为方式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积极健康的政党心理的养成,是全部政党文化形成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政党心理包括政党动机、政党态度、政党情感以及政党信念等内容。政党心理发挥作用的强度,直接决定着政党成员对政党文化追求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决定着政党文化发展的活力。尽管政党心理无法直接观察,但透过政党成员的言行,可以间接判断政党心理的发展状态。所以,在政党文化研究中,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政党心理的基础地位,重视研究政党心理对政党文化其他要素制约作用的分析和研究。3.政党规范是中介,政党规范是联系政党意识形态和政党行为方式的纽带。政党规范在政党文化中地位特殊,不可或缺。政党规范既是政党意识形态由抽象到具体的成果,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展开,意识形态离不开政党规范。同时政党规范又是政党行为方式产生的行动基础,政党规范为政党行为方式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行为的边界,是规范政党及其成员的基本秩序体系。离开了政党规范,就难以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最终意识形态的要求也就无法在实践中贯彻实施。所以政党规范是联系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中介,是意识形态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认识政党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政党规范是重要的途径。4.行为方式是政党文化的外显。行为方式是政党文化在实践中的集中表现,是政党意识形态和政党规范发挥作用的成果,是民众认识和评价政党的窗口。行为方式是衡量政党文化功能和作用大小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政党文化建设中政党必须重视实现政党规范向行为方式的顺利转化,缺少此环节,就无法培育健全的政党文化。尽管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行为方式处于政党文化的外层,这绝不意味着行为方式完全是被动的,乃至是次要的。迪维尔热就指出:“在一种文化已经存在很久的情况下,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所起的作用便不如所有的习惯和行为的作用大,而习惯和行为往往已同意识形态相去甚远。习惯和行为不仅会超越导致它们产生的意识形态,而且多少还有助于改变对立的意识形态,提出一种反文化。”迪维尔热在这里阐释了行为方式在政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行为方式发展中,其所累积的经验和启示,经过政党自身的提炼和总结,其同样能上升为政党规范,最终变为意识形态的相应内容。所以政党文化要素之间既是一个从意识形态向行为方式的由内而外的转化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由行为方式不断向政党规范和意识形态施加反作用的系统,政党文化的具体构成要素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