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价值论的文化构建

时间:2022-12-23 02:52:12

导语:新时期价值论的文化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期价值论的文化构建

本文作者:丁立磊吕新发工作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文化反省是文化自觉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每个时代的主题转换都伴随着文化反省,以实现文化的发展、创新。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独立、经济上开始富强之时,就必须有文化上的反省,这是一个痛苦的反省过程,一个更新文化观念的过程,一个文化思想解放的过程,一个孕育新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对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和理念层的深刻反省,进而达到更高价值反思层面。文化的物质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常常处于变化之中。在历史长河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直接引起了文化的物质层发生改变。文化的物质载体一旦发生改变,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制度的束缚,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化的制度层,主要是指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方面,包括科学理论、政治、法律、教育制度和思想等层面。我国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变革,内在的蕴含着: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现在正是新旧体制交替的时代,原先一统的意识形态秩序逐渐被打破,多种思想不断交流、激荡,必然引发人们思想上的深刻变革,迫使人们对于制度层面带来的冲击进行深入的反思。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政治上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是其稳固的根基,在思想上罢黜百家处于一尊的儒家思想是其强大的保证。而今,我们进行的改革必然改变这些封建遗留的传统,在经济上我们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建立民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文化上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的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制的巨大改变促使人们进行文化反省,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文化的理念层,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的精华,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道德情操等。因此,理念层是文化中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基因,是相对稳定的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特别是面临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或是社会变革的时期,理念层也发生变化,或是增加新内容,或是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进而产生价值观的改变,最终影响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通过理念层的反省,就是要挖掘出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问题,促进文化不断反省,确立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时代命运进行抉择的时刻,新文化运动以破旧立新的姿态,提出了民族文化重建的目标,民族精神重建的标准,民族性格重塑的要求,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征程、社会发展的进程。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也开始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五四’的民族危机感和与此相关的‘只争朝夕’的急迫‘救亡’态度,作为一种文化情绪,一方面激起了几乎是全民族的变革热情,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拔苗助长’的急促冒进的文化态度的形成和泛滥,造成主观唯心的理想主义即人们常说的‘左倾’心态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力图‘推进’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人类就是在对自身文化不断反省中艰难前行,彰显出文化反省对于文化重构的内在审视、反思的深层张力,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文化反省在更深层面就是在文化转型期明确人类的价值诉求,通过价值反思改变与时代需求不相适应的主体状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重构合理的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修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宣扬社会、国家的整体价值,为了社会利益和价值可以舍弃个人价值,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表现为丧失主体性价值。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脱离了功利目的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致力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重义轻利,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个人价值被无限的放大,这种对于物的追求成为价值观的主要趋向,人的价值也通过物质来体现。这样的价值观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空前的彰显,但对我国传统价值观造成了直接的冲击,使人们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的整体价值。佛洛姆指出:“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单纯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这种方式带来了人性的压抑、人性的浮躁、价值观的失衡、社会的失序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人们由于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影响,日益陷落的公众道德充分暴露出来;社会主体价值观长期没有明确下来,即社会主义价值观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这些导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矛盾错综交织,突出表现在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上,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能承载当前价值重整的社会使命。价值反思带来价值意识的普遍觉醒,而社会价值观需要主流价值观进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肩负起社会秩序、伦理道德重塑的历史使命,担当起引领社会多种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文化自觉是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文化自省是文化认同的现实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自觉、文化自省的必然归宿。从个体、群体到整个民族的自觉、自省,实现对于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对于文化规律的正确把握,最终达到由个体、群体到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中国的文化认同给我们带来的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于群体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的获得,也受到地理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机制、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文化认同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是从特定群体方面的文化认同,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问题,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彼此之间实现文化认同;其次,从国家角度上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认同的问题,如何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最后,在社会类属角度上,多元异质文化的社会文化认同,如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认同。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文化认同。中国是多民族共生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成员有对本民族文化内化认同的过程;同时各少数民族还生活在中华文化的大氛围之内,还有对中华文化吸收、内化、整合的过程,这些是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认同的先决条件。中华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资源、精神动力。中国自古注重集体的价值需求,有着家国天下的情结,以家这个最小集体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兼济天下,这就是不同于其他文明以个人价值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集体主义情怀。文化认同体现着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本国文化的共同的接受、确认、吸收和践行,是国家精神得以延续的血脉,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封建社会的空前繁荣而得以广泛传播,在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中,具有先天的话语权,中国人对本国文化认同就不是问题。然而到了近代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文化认同的危机也出现了,甚至出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全盘否定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价值观披着文化的外衣不断涌入,如:西方的都市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文化认同成为国家实现有效统治极具号召力的旗帜,也是和其他文化相区别、展现本民族特质的标志,也是彰显国家实力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与其他亚文化如宗教文化、异域文化等相比据有明显优势,并且起到了辐射作用,各种异质文化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中心地位,从技术、制度到文化的反思,显示了中国文化认同的心理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迅速追赶西方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认同的危机。这反映出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认同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逐渐丧失了整合功能,文化也出现了多元趋势。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以及各种宗教思想等此起彼伏、不断出新,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竞争与认同危机并存,正确处理中国的主流文化,凸显中国文化特质,体现中国文化的认同性、包容性,就显得尤为迫切。我们要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吸收其他文化的养料,顺应本民族人民对于文化习惯、文化记忆、文化传统的总体需求,实现文化认同,构建起融合多种文化的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社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断提高,必然产生多种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冲突和激荡。国家主流价值通过文化自觉、反省到文化认同的不断累积和发展,通过价值认同和人民期望、价值重建和群体融合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认同就是个体以群体的价值为自我生存的价值,以群体的价值意识为自我的价值意识,并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群体采取一致行动。在当今时代,个人价值意识和群体价值意识普遍觉醒,在选择、判断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具有共通性的价值观,这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中国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体现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认同,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认同,内在包涵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之中。这些认同遵循着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着共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着人民普遍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对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不断凝练,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我党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鲜明旗帜;在社会成员思想独立、价值观念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明确树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价值标准,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决定着社会整体价值体系的根基重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