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建设透析

时间:2022-12-23 10:46:48

导语: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建设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建设透析

本文作者:张艳秋工作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的定义从广义上看,文化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亦称思想文化,属于精神生产范围,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我们所讲的文化即狭义的文化,也就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得知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相互依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而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承载。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的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可见,文化与意识形态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一)文化的核心——意识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文化结构的四个方面,反映出文化结构的多维性。文化的核心,是社会的特殊文化系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精神文化体系,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而观念和思想的体系及功能制约着文化诸体系的发展。马克思深刻而辩证地揭示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精神(文化)生产,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并受统治阶级所确立的主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特别是反映社会某个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政治文化,其起主要决定作用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伸张自已的社会中心价值观,文化因素对社会的作用,受到意识意识形态的筛选。因此,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二)文化的非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对“文化”的界定尽管可以千奇百怪,但它蕴涵的内容是意识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可见,文化的外延要比意识形态广泛得多,意识形态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文化具有非意识形态性。注重文化的非意识形态性,并不是提倡以一种文化来代替和否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评判标准和理念导向作用是我们始终不能放松的,而对一些非主流文化,具有商品性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注重其产业性质和经济效益。唯有如此,才能使各种文化得到发展,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把文化与意识等同起来,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是淡化或摒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则会使文化建设失去方向及内容实质,正如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一)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国的历史发展表明,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中国人民把握住特殊的历史机遇,从而超常规走上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伟大成就。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先进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团结人民的力量、集中人们的意志、统一人民的行动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因而党的工作布局上,党的工作方针上,是始终都把意识形态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社会哲学基本范畴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发展趋势的思想体系,也是指导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它是同阶级的思想和阶级统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精神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意识形态的批判继承性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总是在既定的、由过去继承下来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制约下创造历史的。这就向我们指明了意识形态的继承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包括资本主义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也是随着社会实践运动的推进而不断完善的。继承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选择,批判地继承。特别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繁荣的局面,吸取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批判和继承的原则应当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第三,意识形态的思想旗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手段。安东尼奥•葛兰西在谈到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时,把它叫做“水泥”,他指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和思想意识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这是一个比喻,但它却深刻地说明了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形成统一的意志、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功能。(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促进主导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1)建设先进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凸显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紧迫性。先进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前进方向是由处于核心地位的思想道德,特别是世界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发展先进文化就意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充分肯定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主导地位,这将有力地抵制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在文化建设中的侵扰,从而有助于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僵化保守、腐朽、低级的思想和有害的文化。主张文化建设中主导思想的一元化,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和优越性,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为深入人心。因此,发展先进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立场,它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必要监控力。(2)建设现代化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我们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文化摆脱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的束缚,建设具有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新颖的形式、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克服我们原有文化中主体意识不突出、内容贫乏、形式单调的缺点。否则,过分强化政治权威作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方式,只会使民众产生一种‘文化强制’的感觉,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是被迫的、盲目的、外在的,只会“戴着精神的镣铐跳舞”。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加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方面。(3)构建不同层次的文化思想平台,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对西方思想意识演变的能力我们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避免会与外来意识形态发生碰撞和冲突,因而也必然遇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攻击,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我们打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从而实现其“文化霸权”的野心,达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提高社会意识形态的抵制力,就必须构建不同层次的文化思想平台,多层次、多方面地加强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在国内,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性别等等,采取多种形式地关注和解决人们的精神问题,及时地把握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否则,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的精神世界被其他的意识形态所占领、所吸引,那么,我们的文化主权就会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其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演变的能力就会大为减弱。在国外,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大幅度占领文化市场来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争取在全球化精神的格局中不断增加中华文化和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此举既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和认同,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较量的回应,既提高社会意识形态在国际意识形态中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其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