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护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2-12-21 03:18:09

导语:当前护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护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余祖光工作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一)护理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护理文化作为护士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使护士遵守职业道德并形成自觉的职业行为,使他们能够自觉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护理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激励他们献身于护理事业,在为患者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卫生部长陈竺对于我国医学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概括:一是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二是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三是伴随新中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上述概括从总体上也适用于护理文化,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护理文化具有指导作用。护理文化是护理工作的价值基础,服务于四项基本任务,即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2]护理文化是医疗卫生文化的一部分,是优秀医疗机构护理文化的集大成,其主要内容:一是护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尊重人的权利;二是护理的历史与现状;三是护理流程与操作规范,体现护理伦理道德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四是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文化。(二)护理文化教育的途径1.用护理文化的核心观念推动护理教育改革。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要把工作价值观教育作为护理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护理教育的文化特色。拓宽护理文化融入护理教育的渠道,把医德医风教育、人文修养等“医者仁心”的美德融入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训环节和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教师护理文化素养,将其作为卫生护理院校教师培养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中渗透护理文化的能力,转变教师对于临床实践的技能欠缺和深入实践的畏难情绪,以培养既具有精湛的护理技能又具有独立人格、崇高护德、博大爱心、关爱生命的专业护理人才。2.医院与学校合作寻求护理科技与护理文化教育的融合。一是学校与医院开展“订单式”培养,进行院校护理文化共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护理专业与多家医院开展合作,医院全程参与订单班的招生、教学及临床实习,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各医院的文化特征和教学特点,使医院的护理文化传承和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共同开展护理实践教育环节并渗透护理文化。首先是按照先进医院的管理模式建设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严格按照医院对护士管理方式的考勤,按照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实训,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其次是与医院密切合作安排好不少于8个月的医院见习实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医院文化,逐步融入医院文化。通过这样的过程彻底改变院方对一些学校欠缺护理文化的教学评价:“在校实习把假人当真人,到了医院把真人当做假人对待”。三是学校与医院共同开发教材突出护理文化。许多院校根据注册护士的国家标准,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护理人员参与教材编写,跟踪行业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同时,借助医院兼职教师优势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护理文化教育。典型的做法是在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内容中增大与患者的沟通、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内容,避免技术技能与情感态度培养两层皮,做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培养的一体化。3.普通文化课程融合护理文化提升学生护理文化素养。护理观念文化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文化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护理文化核心能力,如关爱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耐心细致等。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语言沟通能力处于其他核心能力的首要地位,西医前贤希波克拉底认为,语言是继药物、手术刀之后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不少学校进行了探索,如江苏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系统开发了语言类的《护士用语及写作技巧》、思维类的《护士思维及诊断技巧》、传播类的《人际沟通》、文化类的《护理文化》。学校还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护士题材的文艺作品。例如影视作品《都是天使惹的祸》、《心灵点滴》;文学作品如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威廉•奥斯勒的《生活之道》、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白求恩的《伤口》和南丁格尔获奖者优秀事迹等。[3]通过上述措施,试图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体现以文载医、医文统一的理念,改变护理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缺乏专业特色的状况,提高教学的专业趣味性和教学的有效性。4.建设有医疗卫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一是建设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富于时代感的校园文化环境。孙思邈是中国唐代名医,其名篇《大医精诚》是中华医德的集中表述,青海西宁卫生学校将其石刻文树立在学校门前。李时珍是著名的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北京中医学校的“尚医园”中伫立着他的塑像,文化浮雕墙上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记载了一个个中国医药经典故事,将古代文明与现代道德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对祖国医学的热爱。[4]二是突出护理专业的文化特色。世界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受到人们普遍的敬仰,无论是雕像还是文化长廊中的图片,她的照片、名言都在许多校园留下不朽的形象。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了生命科学馆、护理历史博物馆,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还建立了校史馆,介绍护理教育历史、名人以及成绩卓著的校友,以激励师生继续传承创新护理文化。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护理院校除了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外,还重点开展了许多具有护理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例如,有每年一度的职业文化节,开展护理技能大赛;组织各专业的兴趣小组,重点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行为规范养成和医院文化教育;每年5•12国际护士节的烛光授帽仪式,医学新生的宣誓仪式;新生和毕业生教育中的杰出护理专家和优秀校友报告会;有服务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志愿者活动,义务为居民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测血压及医疗保健知识宣传。通过学习护理文化英雄、践行护理文化理念,体验护理文化精髓,提高职业兴趣,熟悉专业,树立理想,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5.扩大护理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文化发展受到西方的影响。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和护理学借助传教士、医生和护士的进入而传入我国。[5]1909年成立的中华护理学会,1928年以前一直由英美两国护士轮流担任理事长,实际上中国护理事业自创立以来就是向国际开放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也比较早地开展了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光华国际护士基金会的倡导支持下,我国部分护理院校与英国同行进行了护士生培养和护理师资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护理专业教育的合作中,护理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文化国际交流步伐的加快,这一重要领域有望取得更大的成果,因为文化是变革的先导,护理文化也是护理教育改革的先导。适应我国医疗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的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服务于护理人才国际化培养和流动的需要,培养跨文化、全球化护理人才等都必须提高我国护理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和对外开放的程度。

苏珊•雷迪(SusanLeddy)等在《专业护理原理》中提出了学习者进入护理专业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即学习相关内容、技能和对于专业角色的内化认同。显然,社会化过程包括了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学习者遇到的文化冲突和强烈的情感反应。[6]这一见解可谓是道出了护理人才培养的真谛。我们在护理文化教育中遇到的难题也在这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的院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对于文化先导下的社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对于如何建设性地解决文化冲突仍然缺乏可操作的办法。例如我们在考虑学生社会化问题时,在问题性质的界定上往往将其普通化而忽略了专业的内容与专业化的途径,在问题复杂程度的界定上往往将其简单化而忽略了其复杂艰巨性。然而,对于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医药体制改革关键期的护理学生社会化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的任何低估都是没有根据的,而且会带来对学生护理文化素质培养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在学生顺利完成初次社会化,融入医院的护理文化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而我们教师自身的再社会化———从学校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却往往没有完成。就学校护理教育而言,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社会化过程是个重点,而进入医院见习之后的社会化则是难点。这两点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如何为教师自身在护理专业上的再社会化创造条件,提高其对学生的护理文化引导能力是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既需要得到政府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又需要得到卫生和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视和科研支撑,同时还需要院校与医院的合作。因为,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是变革的先导,护理文化建设、护理文化教育问题,关系当今、关系未来,它需要护理教育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同时,也希望将护理文化教育问题列为中英护理合作中的重要内容,并期望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