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诠释
时间:2022-12-21 10:27:06
导语: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赵帅工作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新时代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在不断变化。体现于艺术之中,“就有的等级和分类正在断裂;新技术提供了诸多方式来定义、生产和展示视觉艺术;既定艺术形式被重新审视并加以修饰;日常文化不但为艺术带来灵感,也催生了颇具竞争潜力的视觉刺激”。新的形势、新的背景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语境,一直以来,单线式的“西方文化”接受模式,使得当今社会本身呈现出了基本的转向:第一,话语权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从文化发展的脉络分析,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受到了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体系的西方“科学理性”主义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由到运动,以儒道开化,老庄思想与孔子开端的中华文化所形成的内在修身,外在入世的基本文人思想,在当代文化体系中的影响渐渐没落。进入当代,信息时代来临,世界范围进一步缩小,文化思想的传播使得公众成为了文化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文化现代性的解构与批判,后现代主义开始走向公众视野,关注问题、弱化观念与意义。关注个人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主题,多元化的思想进驻到艺术领域的各个角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成为左右文化发展的新标尺。大众传媒的新兴,使得多元化的思想以“物化”的形式进入公众视线领域。第二,话语权由东方向西方的转变。自清朝末年形成的洋务运动,带来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使得传统观念所形成的“新”与“旧”发生基本的转向。凡是新的就是好的,这种思想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建筑的发展顺应市场与功能的需求,自建国之始,就出现了以俄罗斯建筑为参照的“新式建筑”,这种发展持续至今。尤以北京、上海的“国际化”建筑形式为走向,带动了全国建筑的发展。简言之,是对于“西式”建筑的崇拜与认同。由传统的建筑形式的“横向”发展向西式建筑的“纵向”发展转向,不少以本土特色为旗号的建筑设计最后均以与市场相互妥协,成品为洋内中外的奇怪建筑。少有具有东方建筑精神的真正佳品。自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无时无刻不在与中国本土化进行着融合与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状态。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大众传媒成为了后殖民文化的“阵地”。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俨然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侵蚀,话语权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以油画为特征,“西洋油画传入中国的四百多年也就是作为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油画逐渐本土化,并最终融入中国文化的过成”。在“西画中用”、“文化认同”与“挖掘传统”中,本土化关注的是对于传统精髓的挖掘、民族性、独立性与传统美学的呼唤;殖民文化中,反映的是文化霸权、社会对立与传统文化的糟粕。第三,话语权由私有向公有的转变。“艺术”自古作为审美活动一直为上层阶层所拥有,或作为美的欣赏或作为政治统治工具,或作为宗教仪式与追求。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随着个人价值与多种思想潮的出现,现代艺术将自古形成的精英意识开始削弱,观念意识出现在创作过程之中并不断被强化。艺术的创作媒介与过程更加自由,公共艺术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与作品发生互动,成为参与主体。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地位被拉低的同时出现了大众化的审美倾向,庸俗化与媚俗化的创作作品开始初露端倪。自上世纪初,我国的艺术家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之后,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渐渐进入高潮,艺术的大众化成为当下时代的发展特征之一,艺术的发展成为了个体情感的“发泄”手段,集体“无意识”情绪开始蔓延。以关注民生、历史题材的油画已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入渐渐淡出公众视野。艺术的发展由五四时期的“救亡”渐渐转变,实现了政治角度的切换,个人的意识开始由公向私转变,艺术的边缘开始模糊。
新时代文化的基本特点。90年代开始“技术变革持续产生社会效应,包括医学和科技新发现、手机短信和博客之类的即时通讯的新形式,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增长的能力和影响……艺术界自身也经历重大变化……变动的艺术界景观促使世界不同地区间进行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体文化现出一系列新特征。第一,“快餐式”的文化生活。随着本雅明所述“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社会、家庭的压力,莫名的忧虑与恐慌。工作与学习之中,需要我们更加快节奏、高敏感的处理人和事,接受各种新的讯息与知识;精神世界的我们变得敏感、焦虑与憔悴。快餐式的文化与读图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情感的调剂产品,更具有实效性与可读性,作为与生活相匹配的文化产品,他又何其符合现代生活的胃口?第二,精神消费的审美时代。波德里亚这样分析道:“我们已经进入了精神消费的审美时代,作为新的部落神话,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风尚。”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无需反思,只需享受娱乐式的快感体验。格林伯格所谓的“庸俗文化”充斥着整个消费的时代。他是时代产物,很难说他会持续多久。如同面团,他在持续的发酵中。这种可怕的行为,使得受动者置身于一种盲目地相信前者清醒地加以信奉的东西。第三,“大众化”的传播倾向。当下,大众媒体被各种所谓的时尚与流行性所囊括。作为特殊的媒介,他将人与人扭曲的联结在了同一个维度之下,对于人的本身带来了多种变化。对于群体本能“窥探欲”的满足,将个体的私密性暴露于大众视野之中,以求得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个体与群体在这样的运作下,一同处在了弱势的地位里。物质消费让位于精神消费,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是市场方向的无止境坠落。消费的社会成为符号的消费。第四,“庸俗文化”的狂热发展。快节奏的社会在加快空间活动节奏的同时,将心理的活动空间的一同提速,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奢侈的文化产品。而对于时间的判定其价值与金钱、利益直接挂钩。思想的差距导致了人的第一次分化,市场的需求加大了对于简单肤浅的生活文化产品的诉求。思维的桎梏已经无法再对任何深入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思索。“盲目性”会在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中滋生,失去了对于事物本身的判断,就失去了掌握问题的主动权。“庸俗文化”的本身就具有一种可操控性,作为暂时缓和矛盾的工具,文化的本质变得模糊起来。当下中国艺术的整体格局可描述为“主旋律艺术、经精英艺术、大众艺术构成的动态平衡关系……大众艺术往往凌驾于主旋律艺术和精英艺术之上,并有裹挟和同化后两者之势”。大众化、娱乐化、庸俗化与符号化的媒体他充斥着生活空间,作为人类的主题心灵空间被不断的压抑。理性的思考让位于肤浅的娱乐,心灵建构的主体家园正在坍塌,深度的思想被替换,没有引导的市场正在流向一个莫名的“歧途”。
文化精英的觉醒。2011年10月,中国美术学院引进包豪斯时代的设计作品,许江院长这样形容道其“引进的不仅是一批藏品,引进的是思想,是一条思想的河流”。20世纪初,工业时代到来,一批理性主义者在手工艺与工艺技艺更迭的时代,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机器化发展方向。“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模式、适应于社会的新思想合适与推广的新设计。这样的一批人构成了社会的精英,精英意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思想启蒙的主体。第一,精英的特质。何谓精英?先进的人,拔尖的人,可以作为社会群体的优秀代表所存在。他们可以真正的对于自我价值再思考,社会生活状态理性的再深入,人性价值回归的再探索。他们需要这样的品质:对于当下社会的认知反思、本质论的探寻、现实的质疑批判、人性的倡扬、回归和升华、多元的思想、不断推进着社会发展的深度。自1900年以来大工业化生产的来临,手工艺与工业化的博弈中,在经历西方“三大设计革命”之后,手工艺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工业化浪潮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时间的距离感被拉近,空间的距离被压缩,“全球化”使得社会的发展,其思想现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复杂;文化纷争,思想多元;信息庞杂,系统纠结。《耐心的终结》中讲到新技术“把更多的东西挤进了我们的生活,并让我们对过程丧失了耐心。我们拼命压缩时间,哪怕只等候一秒都让我们痛苦不堪”。面对庞杂的社会,社会主体“人”呈现出对于时间与空间出现了新的认知,“时间荒”即时间的提速,渴求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期盼社会发展的时间迅速;“地球村”使得人与人的距离感缩短。社会开始出现了时间维度与共时性中纵向与横向的共同压缩的特征。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需要这样一批可以在现象的梳理中,以批判的眼光去质疑社会存在和构成,反思真正的主体需求。以更深层次的眼光去探求事物发展的本质,融合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维角度探求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历程。第二,精英的回归。传统的华夏文化,深深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潮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先进性传统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新的意义和启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道家思想、儒学思想与禅宗思想三者并行,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千年的文化发展。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唤醒了亿万同胞的爱国热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觉醒是文化的思想启蒙与艺术宣传的双重推动,是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先哲的努力与奋斗下形成的爱国浪潮。精英主义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失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往往以‘形而上的内容’深刻地体现人类的精神性和对社会成规的自觉反思、批判精神与超越性,从而折射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品质”。精英意识的回归,可以形成对于社会反思所形成的思想交流与反馈,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如85美术思潮一般,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交流与反思。诸子百家的产生,带来的是对整个民族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精英主义的到来,是对于传统的回溯、心灵家园的重构,和未来发展的肇始。
- 上一篇:家庭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下一篇:浅论公益性文化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