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7-08 04:55:44

导语:建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表征符号与意涵载体,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民族在聚落维度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也全面反映出一个民族在社会维度的价值认同、需求共性。日本建筑文化构成复杂但脉络清晰,一方面深受特殊自然灾害、地理生态的影响,从建筑材料、形态及结构等方面分析,古代日本建筑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外部条件的顺应”形成的,从而造就了日本建筑“清、静、和、寂”的精神旨趣与“简、素、洁、雅”写意表达。另一方面,日本建筑文化是典型的“中西杂糅体”,传统建筑深受中国隋唐建筑章法影响,到了近代(即“明治维新”后)欧洲建筑风格盛行,城市空间开始大量兴建砖石、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从而造就“现代科技风格”与“传统和式风格”的完美融合。日本建筑师强大的模仿能力与创新能力,促成了日本建筑流派的形成与发展,随之日本建筑文化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由藤森照信编著、郝皓翻译的《妙趣横生的日本建筑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一书,带领读者回归日本建筑文化的源头,本书以幽默有趣、生动形象的小品文形式,向世人展现了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路径,宛若一味长者身居祖屋、面向来众,饱含深情、娓娓道来。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值得关注。

一、语言通俗易懂,以童话叙事方式开启日本建筑文化旅程

《妙趣横生的日本建筑学》一书不似常规“建筑学专著”,书中几乎没有建筑学术语、概念、理论、模型等要素,作者巧妙地将建筑学问题、现象融入到生活、生产场景中,再按照“寻根溯源-实证分析-原因解读”的步骤解析,即便是建筑学的“门外汉”也可以轻松阅,是一部毫无障碍的“日本建筑文化入门指南”。以本书第一篇“石器能用来开发原木吗?”为例,作者先通过“寻根溯源”的方式,阐明在日本弥生时代尚无铁制工具,就此提出“彼时人们是如何处理原木?”的问题,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自己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我”曾经以寻宝为乐,在捡到石斧、黑曜石箭头时发现,古时候人们所使用的石器材质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坚硬,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工具真的可以砍断原木吗?作者通过自己磨制石斧、砍伐树木、梁柱钻孔等经历,验证了石器的有效性。在“原因解读”环节,作者详细阐明古代日本建筑师采用“软石头”的原因,因为相比“硬石头”更好打磨、综合成本较低,由此推导出古代日本木造建筑技术的基本雏形;本书其余篇章都是按照以上“三步骤”的设计结构,通过设置大量悬念、疑问激起读者兴趣,并将复杂的建筑学理论、原理等转化成“生活性语言”,内容通俗易懂且表达诙谐幽默,令人手不释卷。同时,本书的表述形式、语言风格、插画配图等高度契合“妙趣横生”这一书名定语,读者打开的仿佛不是一部“日本建筑学入门”的专著,而是一本以日本建筑为主角的“童话故事书”,跟随书中的“我”漫游在日本建筑文化长廊之中,一路经历日本“绳文时代”“古坟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等重要社会阶段,庭院、和室、壁龛、榻榻米等典型日本建筑(材料)以漫画形式一一呈现,相当一部分日本建筑构建还做了拟人化处理,如将“楼梯”比拟成一个洋装少女、将“榻榻米”比拟成一个身穿和服的男子,为每一个主题营造出匹配的文化意境,宛若一幅蕴含日本建筑文化风情的浮世绘画卷;本书内容皆从细微之处切入,其中夹杂了对日本传统生活习俗的介绍、文化现象的调侃,每一种建筑结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都如同一篇抒情散文,充满了人文气息。尤其针对建筑体的独立角落的深度剖析,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去理解,以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手段去重构,反映出作者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与务实求真的建筑理念。

二、内容杂而不乱,从日常细节切入由远及近剖析建筑问题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表达的那样:“建筑学是杂乱的集合。”《妙趣横生的日本建筑学》一书给人的直观体验是杂乱的,但沉浸于内容之中、细细品读之余,就能够体验到一种“杂而不乱”的规律,这源于作者对“建筑师”的重新定义,即建筑师应该成为“把建筑学从杂乱无章的集合升华成综合系统的人”。作者对于自身“建筑师”身份的认知,是建立在日本建筑文化语境之上的,具体包括“生态语境”“材料语境”“技术语境”和“功能语境”四个方面,以生态语境为例,日本传统文化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又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反映到建筑层面,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观照,即在建筑空间内容纳完整的生态系统要素及功能,而日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实践趋向于开放,推拉门、榻榻米等局部构筑物(体)是为了更好地融入自然——从这一角度说,建筑师是建筑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沿着建筑师的建筑实践技术路线,就不难整理出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路径。本书虽然名义上探讨“日本建筑学”,但实际上命名为“日本建筑史学”更为恰当。究其原因,作者在空间维度上采用“日常细节”为切入点,在时间维度上采用“由远及近”的研究方式,这种思路符合建筑文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更深入、更清晰地剖析建筑方面问题。例如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的古代建筑技术中,包括捆绑技术、竹子支架、茅草材料、切割板材等,有这些技术实现的建筑虽然简陋,却深刻影响着日本建筑后世发展,人们在继承传统建筑技法优势的同时,也难免会保留下一些现代建筑学视域下的“问题”,这就为现代住宅建造技术的参与提供了入口。

三、富有启迪价值,引领建筑文化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

本书中所有日本建筑元素都被赋予浓郁的人文情怀,即便是平淡无奇的围墙、天窗、地炉等也都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作者并没有大谈自身建筑知识,也不涉及日本建筑方法论、世界观,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描写彰显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要引领建筑文化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事实上,本书中作者对现代建筑的批判是无处不在的,如“天花板存在的理由”“现代走廊令人生厌”“令人生厌的木板套窗”等章节中,指出现代建筑更多地表现出功利文化、实用文化、经济文化等特质,逐渐偏离了“人为什么需要建筑”的本论;本书从日本建筑文化发展的现实逻辑出发,指出建筑本身就充满了对外部客观环境的妥协,因此要避免主观上迎合、模仿的行为,这对于我国建筑师而言是很好的启迪——纵观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千城一面”被广为诟病,日本建筑在倾向于现代化、科技化、结构化的同时,能够在局部很好地保留传统建筑意蕴,实现“神合而非形似”的创新——如书中列举的“芝栋住宅”源自于日本绳文时代,是一种“屋顶种草”的建造技术,本意是为了避免雨水冲刷、裸露屋顶,传承到现代建筑体上被赋予新的使命,即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实现建筑绿色效能。本书在引领建筑文化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同时,并不否定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的优势,这在作者看来,建筑师必须突破自身和历史的“双重局限性”,其中“自身局限性”主要指的是建筑师能力缺陷,如作者调侃自己“讨厌竹子”的原因是从来没有一个利用竹子做建材的作品,而“历史局限性”主要指建筑文化继承中存在的问题,如和风室内装修大量使用榻榻米,“进门拖鞋”造成了建筑实用功能的特殊要求,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筑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本书提出,日本建筑文化未来发展应注重“深层次而非浅形式”上的继承弘扬,从建筑师的角度说,表面的、形式上的日本建筑元素可以精简,但要注重思想上、精神上的保留,积极地寻求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工艺的深度融合,这对于我国建筑师也是重大启迪。

作者:李方阳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