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楼维修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11-24 04:57:56

导语:历史文化名楼维修与可持续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名楼维修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国家拥有诸多的文化瑰宝,其中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其进行继承与发扬较为重要。本文首先针对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进行分析,之后再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阐述,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仿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上楼阁建筑多为以木材为主的建材,不同于西方坚固的石头材质,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极易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尤其是朝代更迭时期,屡屡遭到兵火侵害,这就造成中国文化名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屡建屡毁、几度兴废。现在历史文化名楼协会的楼阁中,多数楼阁都为当代根据史料记载重新修建的,这些名楼虽不是真正的古代建筑,但对于延续名楼自身蕴涵的文化仍有重要的意义。

1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的价值

近年来,社会上甚至是学术界对于重建历史文化名楼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将重建的古建筑视为“假古董”,否认重建的历史文化名楼的意义,这一观点可能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宪章由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于1964年5月25日在威尼斯通过表决,因而被称为《威尼斯宪章》。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并提出在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中应遵守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对于真实性,在宪章十五条中规定:“对于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许重修,也就是说,把现存但已解体的部分重新组合。”《威尼斯宪章》的制定对欧洲的历史古迹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对于以木结构为建筑主体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这些原则就具有局限性了。从《威尼斯宪章》诞生以来,根据它的局限性颁布一系列后续国际文件对它进行完善,如《佛罗伦萨宪章》《奈良原真性文件》《北京文件》等,在《北京文件》中,对中国重建古建筑的做法给予肯定,“在确定已毁建筑能不能重建时,应当充分考虑它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考虑到中国建筑文化及其特色,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刀切[1]”。关于西方采用石头建造,中国的古建筑利用土木构造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原因,梁思成先生曾分析:“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可以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2]”。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3]”。历史文化名楼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保存和展示古建筑本体,更深层的是楼阁蕴含的文化价值。非古建筑历史文化名楼同其他的文化名楼一样,肩负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功能,传承历史的文化的脉络。

2城隍阁历年维修情况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杭州因湖而名,依湖而胜。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美丽的眼睛,那么三面青翠的层峦叠嶂正如衬托红花的绿叶一般,而点缀其间的塔阁等则如闪烁的明珠一般,为湖山增色不少,平添了几分人文之气。城隍阁位于西湖南岸高踞吴山之巅,为七层仿古建筑,高41.6m,面积3789m2,整体造型具有南宋风格,于2000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一举成为杭州和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城隍阁既为西湖南山增添了新的景点,又和谐了整个湖山的格局,使西湖南线人文景观有了一个重头。城隍阁自建成开放以来,每年游客量持续增加,2014年接待游客数为27万人次,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突显社会效益,取得经济效益,城隍阁在近年来进行多次维修、提升改造工程。2.1本体设施提升,改善丰富游客游览体验。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游客出游方式从原本的团队游占主导转变到自由行占主导的方式,城隍阁的游客组成情况符合国内旅游市场的总趋势。城隍阁近年来游客构成从数据来看,2012年散客占总游客量的28.64%、2013年占37.65%、2014年占40.97%,明显呈现出一种团队减少,散客持续增多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到散客的游览时间灵活、服务需求高、喜爱体验性活动的特点,城隍阁在游客中心、休息配套设施上进行大胆改造。增设旅游品展示中心、全新的游客服务中心、面向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心,为游客创造一个更为舒适、更为安全、更具观赏性的游览环境。在提升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对新建的仿古建筑进行配套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得能够在硬件方面进行相关的改造和建设。这样的形势下,是对这些建筑进行物理基础的相关传承,从而让将建筑赋予更多的价值型,提升建筑的功能性。2.2文化陈设创新,展现传承鲜活的杭州文化。城隍阁所在的吴山,是杭州城内较早得到开发的一座山,山脚下便是繁华的清河坊地区,因登临的便利,一直以来都是杭州人游玩的“后花园”。山上历史文化遗存遍布,雅俗共赏,具有极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城隍阁正是吴山文化、杭州文化的表现,城隍阁内陈设突出了两个重点:①南宋的历史文化;②老杭州和西湖的民俗风情。城隍阁不断调整内部陈设,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名楼的文化品位。文化像一条河,生生不息,城隍阁所蕴含、展示的文化也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除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良的文化内涵,还有当代创造的具有活力、更贴近现代人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2011年上海世博会杭州案例馆回迁,正式落户城隍阁。落户城隍阁一楼的世博会杭州馆与阁内原有陈列相互融合,得到保留的上海世博会杭州馆的钱塘狂草、百人话水、杭州人家等展区,与原有的《南宋杭城风情图》交相辉映,全面展示杭州的过去与现在,体现杭城人民亲水的传统。2019年底为即将到来的开阁20周年,城隍阁进行内部陈设提升改造,丰富阁内展陈内容,除了原有的展现南宋杭州风情民俗的内容外,增加了中国历史名楼的相关内容。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展示方法对南宋历史文化风情和历史文化名楼文化内涵。城隍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协会的一员,积极承担起加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教育和培养,努力使民众提升对名楼文化的认知。面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提升对名楼文化价值性的认知,从而加深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采用了创新的文化陈设方式,可以有效贴合民众现在的游览习惯和喜好,提升城隍阁在当下社会的价值,是顺应时展的重要手段。2.3夜景灯光改造,营造海市蜃楼般的意境。城隍阁地理位置特殊,它起到了为西湖山水风光补景的宏观效果,它平衡了整个湖光山色大面貌的造景布局,在功能上不仅可以登临观光,而且又与山、湖、城相互呼应、相互衬托,使得人们不论是从西湖远眺,还是从城区各个方向观望,都有美好的视角。它还是吴山广场和延安南路繁华市井的背景,起了延伸景观的作用。为了夜景观赏效果,城隍阁景区在2005—2006年和2012年对夜景灯光进行两次改造工程,见图1。在对城隍阁夜景灯光改造中,对城隍阁建筑立面使用暖白色LED线条灯和灯带照射,古建筑的优美轮廓立刻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斗拱也被映射得晶莹剔透,整个阁体的层次韵律感豁然提升;建筑屋面采用暖白色LED瓦筒灯间隔照亮,五层、六层、屋顶东、西、南、北的飞檐翘脚采用暖白色LED投光灯,屋顶宝葫芦区域增加了暖白色LED投光灯,较好地体现出城隍阁凌空飞升的气势,更给人一种“龙飞凤舞到钱塘”的联想。对于周边环境,用暖白色方形LED投光灯对城隍阁蘑菇石外墙、浮雕、石壁进行照射,彰显出城隍阁雄伟的气势;周边乔木采用两种不同暖白色LED投光灯,既增加了植物的色彩层次感,同时柔和的灯光、淡淡的云雾和参天的古树有机融合,又为景区增添了几分“宛如仙境”的神秘感。通过景观照明灯光的改造,满足市民、游客游览、观光的需求,展现城隍阁仿古建筑的优美和名楼的风采,并与整个西湖景观照明相协调。从更大的层面来看,城隍阁成为杭州的地标建筑,成为杭州城市的象征,体现杭州的精神面貌。

3结语

正如葛承雍先生所言:“名楼一直扮演着文化创意、建筑创造和文学创新的角色,但它的文化品位不是仅仅为体现古老厚重而翻晒的载体标本,不是为展一时景观之美,更是在激励千秋浩然之气。进入和观赏名楼就是一次人文精神洗礼,感悟经典,对话先贤,树立一种刚健独立的生命之态,淡出社会红尘静思人生的大度,为市民提供高尚的文化空间[3]。”城隍阁作为一处非古建筑的文化名楼,也在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以独特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马炳坚.《威尼斯宪章》与中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7(3):37.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葛承雍.历史文化名楼肩负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功能[J].中国文化遗产,2012(3):10-16.

作者:孙琛 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吴山景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