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6-30 10:51:54

导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文章主要以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策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从产业融合表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政府有效对策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政府对策;有效思考

如今我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步发展为社会常态,由于文化产业自身存有较高的渗透性与耦合性,以致文化产业处于产业融合环境中更加凸显,促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网络热词。产业融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会引起一些事物的变化,包括科学技术的辅助性、产业边界的模糊性等,在此种情况下要想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

1产业融合表现

1.1技术融合。站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上,通用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运用也就是技术融合引起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技术融合,围绕生产过程与通用技术展开,生产过程涉及的技术融合,在字面意思进行了解,便是处于技术进步的支撑之下,一种新型生产过程被多个产业使用,完成产业生产的技术融合。比如目前一切的产品都以流水线的模式加以批量生产,然而批量生产期间流水线的使用存在于每一个制造行业中,大多数选择批量生产的制造行业与其他产业对于生产过程通用相同的一种技术类型;然而通用技术的融合,立足于技术自身,便是一种生产技术被诸多产业同步运用,包括蒸汽机和电力等,表明通用技术改变着人类社会。1.2产品融合。产业融合一方面存在于技术层面的融合上,另一方面存在于产品层面的融合上,技术融合完成之后要注重产业内部的业务与内容融合,确保不同类型产业之间享有优质的资源,减少企业实际生产成本。扩展产品新型功能与扩展全新的市场业务,包括在新技术的领导下,计算机行业与通信行业以及媒体行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型的产品,便是手机。融合期间不只是要做好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准备,还应该围绕产品的导向[1],强调融合之后新型手机出现的概率,或者手机新型功能的产生,致力于新兴市场的开发。产品之间总会存在互补的特点与替换的特点,不可以有效地区分,包括手机报纸以及纸质报纸,针对某些人而言手机报纸的产生替代了纸质报纸,但是针对其他人来说手机报纸可以作为纸质报纸的互补内容。1.3市场融合。处于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市场作为经济效益产生的最终场所。不管是企业的大小与强弱因素都要围绕市场的导向性展开,转变到市场层面上,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不管是技术层面的融合还是产品层面上的融合,都要思考市场的导向性。诸多企业融合不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因为技术与产品融合的问题,而是企业市场融合能力低下,尚未把原有的价值结构体系融合起来发展为新型的网络体系。比如文化产业,产业内部的每一个行业都在长时间的市场演变中构建了稳定的市场机制,存在相对固定化的消费群体,因此不同行业的融合要全面思考市场消费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把不同类型行业的消费途径和消费群体加以整合。所以市场层面的融合要考虑到产业融合后新型产品存在的差异性,是否可以适应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由此确保市场融合及时的完成。

2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科学技术本末倒置。技术的创新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先进技术的产生,转变图片和视频等表现模式,促使文化产业表现出新型的业态,拉近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的距离。比如出版行业处于数字技术的环境中,完成纸质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变,生成一些数字化图书,促使制造行业的产生,包括阅读器。并且互联网的引进,产生网络视频客户端、微博传播形态,一些替换以往的电视和广播等终端产品,在较大程度上完成人机合一、人际时效性交流,人们针对视频、图片等内容的查询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整合消费者的体验视角,加快文化产业的进展。但是文化产业融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提倡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效性,文化产业充当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具备的耦合性促使其和其他类型的产业产生关联,强调文化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在科学技术与文化两者出现冲突时,首先要保持文化主体地位。所以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要确保文化的核心地位,不可以本末倒置[2]。当然科学技术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没有科学技术便不会存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途径,然而新时期下要关注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挤出效应,淡化其对融合意义的反思。科学技术归属于技术范围内的创新,本质上便是硬创新,且文化产业的最终目标是挖掘符号的内涵,完成内容生产,适应人们精神需求。即便软创新的进展需要建立在硬创新的基础之上,但是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要强调软创新,触动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要围绕文化产业的主体性,在文化产业基础上锦上添花,不可以喧宾夺主。2.2过于强调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和其他类型产业的融合初衷是好的,目标是促使群众可以更大范围上和文化接触,这样人们可以体会到文化产业内涵的语境,使生活充满人文气息,完成文化和经济的良性互动。然而因为利益的刺激和市场失灵,会出现市场主体过于看重产业融合的综合效应,引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各个市场主体积极地和文化产业建立关联,大多数企业表面上经营着文化产业,本质上却从事房地产等实地产业,创意地产的产生便是典型的例证,起初阶段是创意产业园区,在名声宣传之下,逐步引进商业机械设备以及旅游休闲模块,接下来赋予居住功能,由此造成创意产业功能完全消失。现有的植入式广告,其作为广告与影视行业结合的传播形式,对于市场宣传、曝光率和费用的支出存在特殊的优势,补充以往贴片广告的不足,但是此种行为会带来消费者的负面情绪,由于植入手段相对生硬与做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良好观赏体验。另外,部分企业强调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思考引起的恶劣影响,随意使用文化资源,通过牺牲文化的发展形式获取眼前的效益,比如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若生硬的关联在一起,会出现文化过度消费的情况,这些都表明经济效益的获取较文化内涵更加重要,不是理想化的文化产业融合,甚至阻碍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效果,减少大量消费人群。2.3融合领域比较狭窄。20世纪我国的文化产业融合以科学技术渗透性为主,因为无线广播、电视和电影业态的产生,较大程度上延伸内容媒介形态,扩大内容产业的空间,所以能够加强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体验效果,轻松地接受文化产品,促使文化产业飞跃性发展。然而此时期中的文化产业融合止步于此,产业与产业内部的融合涉及的关注度不够。现在人们一方面追求物质生活;另一方面追求精神文化。即便文化与其他类型产业的融合大张旗鼓,然而不管是农业融合产生的乡村旅游还是和制造行业融合产生的工业旅游,甚至和旅游自身行业融合产生的创意旅游,都归属于旅游的范畴,表现出思维的局限性,以致文化产业融合仅仅发生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引起产业融合的浅层次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宣传途径单一化,各个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拍摄文化展开,只有一些景区和动漫产业进行融合,扩展本地区的知名度,包括丽水和《大唐》的合作,桂林景点中引进“两江四湖”等,其他的产业融合都没有充分地体现创意性。

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政府有效对策

3.1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为文化产业提供全新的平台,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促使文化产业不会受到以往旧媒体的影响,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当内容的创作者,和其他人分享奇思妙想,对环境优化与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实际的科学技术创新上建议如下有效对策。其一,国家可以借鉴先进国家做法,基于战略高度给予文化科学技术创新方向,明确科学技术文化战略地位。所以要把文化科学技术和国家方针结合在一起,建设和文化艺术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广播传播网络,并且强化情报通信技术对文化艺术创新期间的追踪记录,发挥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其二,发展文化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文化产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关键点便是加强创新能力,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不只是涉及政府单位与事业单位,还涉及对应的企业[3]。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因此具备的科学技术创新动力比较强,也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政府要正确认知主体,选择财政补贴与优惠税收,研发文化科学技术,形成市场导向,和学校产学研体系结合,为文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条件。其三,构建文化科学技术政策制度和监督制度,政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当转变政策制定模式,自主吸取企业研发单位多个方面的建议,良好的政策要具备可行性,所以文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政策制定要建立在量化标准基础之上,不可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出现歧义。在实际操作中要保证政策实施单位的效率,简化主体申报流程,强化政策监督力度,以免寻租现象与虚假政府政策出现,合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3.2加快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市场主体主要是在交易期间可以单独承担责任的个体与组织,也是市场结构中的基础单位,涉及经营者与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等,对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承担着保持国家经济活跃度和持续度的重任,将其视作市场经济健康运作的指标。所以促使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任务便是培养文化市场主体。其一,发展文化企业龙头,将文化企业视作文化宣传的媒介。因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时间比较晚,龙头文化企业的发展成为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与国家繁荣建设的基本手段。然而因为文化企业的培育和文化市场短时间获取的效益可能性小一些,风险大,也就是文化企业前期具备的“存活率”较小,如果生存下来便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文化企业前期发展需要政府积极的支持,政府尽快设置实施措施。注重跨地区与跨行业重组,抵御国外文化侵略。并且创设外部条件,突破行业壁垒,降低文化产业引进门槛,提高市场活力。其二,强调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关键点在于创意,如果缺少创意,文化产业就会失去活力,所以创意人才的培养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创意人才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和我国给予文化产业的定位也存在关联。长久以来,我国把文化定义为事业性质,淡化产业特点的展现,在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的因素影响下,我国各个高校文化质量依旧参差不齐,专业的教师团队匮乏,现任教师往往在其他专业上转调而来,停留在摸索阶段。每一个学校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缺少明确的目标,导致市场上人才短缺情况比较常见,促使毕业生处于尴尬的局面。在解决问题期间,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化人才进行培养,优化现有的官方文件,确保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建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提供对应的资金支撑,并且制订引进人才激励计划,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提高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并且引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多方互动沟通,强强联合,学校发展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产业公司作为学生实践地,由此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能力,创造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条件。其三,注重文化消费者的培养。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培养需要文化消费者的支撑,缺少消费者的参与难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消费水平低一些,消费者严重缺失,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存在较大差距。相关资料表明,在2012年年底,我国的GDP水平大于6千美元,但是文化消费没有出现发达国家那种令人可喜的情况,表明我国的文化消费规模存在大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黑洞,表现出文化消费思想没有被培养。所以政府要基于文化消费人群的培养,强化文化事业的建设,从小树立孩子的审美意识,关注版权机制的推广,培养消费者思想,刺激文化消费等,由此培养相对稳定的消费者,排除后顾之忧。3.3内化市场环境。其一,整合政府支撑,创造融合保证机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机制,突破产业融合的局限性,因为文化长时间被定位在事业层面,到现在为止尚未形成健康的文化市场。全国每一个地区都各自为政、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以偏远中西部地区为主,对应的资金与人才支持力度不够。但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缺少优质化的文化资源,此种各自为政现象造成文化公司跨行业与跨所有制困难众多,影响到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融合,促使各种文化资源不能被实效性的利用,生成最大效益。所以政府势必要处理地区之间和行政地区的分割现象,给产业融合提供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政府自主引导舆论,营造优质的融合环境[4]。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气氛成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融合的必备因素,所以政府要彰显自身的职能,正确地引导舆论,宣传文化产业融合的价值,强化每一个产业对文化产业融合的认识,调动各个力量配合产业融合,比如影视作品80%的资金来源都是其他类型的衍生产品,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类型产业的融合。另外,政府要确定市场主体,保证融合空间足够有效,即便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不可或缺,但政府要时刻牢记“守夜人”的职责,不可以强制性的流进市场,介入文化产业融合的每一个环节中。市场主体仅仅是企业,促使企业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二,完善投融资途径,提供产业融合资金。政府首先要明确市场机制,优化现有的企业管理计划,促使文化市场主体足够清晰与资产明确,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创设条件。也就是政府要把文化事业转交给企业,要求能够进行市场运作的文化单位面向市场,自主运行保持单位的独立性。并且政府要扩展文化市场准入制度与上市制度,鼓励社会企业通过参股与合资的方式给文化产业增加资金,加快文化企业上市的概率,获取融资机会。针对金融行业要完善财政政策,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确保金融行业有效投资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具备高风险性,必要的情况下给文化企业一定的担保,与金融企业一起承担风险,消除金融行业投资文化产业产生的恐惧心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另外,政府还需要搭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结合国有银行的运行情况,设置新颖的金融服务结构,创设层次化的金融担保服务,保证文化产业今后的融资活动保持不间断性,鼓励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实际建设,强化企业的关联,促使企业之间和产业内部融合实效性的进行。在此期间,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因为文化产业存在虚拟性,会引起资产评估的不确切性,甚至阻碍文化企业的融资进展,所以政府可以创设国家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达到文化企业与金融企业等信息的真实性目标,确保各个层面与各个阶段的自主衔接,强化文化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数据互动,加强信任度,还要关注文化产品价值的评估,完善文化产品版权交流平台,确保文化产品版权具备流动性,这些都成为政府势在必行的事情。

4结论

综上所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策研究课题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产业融合为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必然形势,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值得国家重点分析与思考。新时期下我国政府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与辅助职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找到产业之间融合的关键点,促使各个企业彰显自身的优势,不断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多样化的手段与方式健全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强化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凤瑜,邢尊明,胡国鹏,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7,21(2):43-47.

[2]李远成,孙穗,覃婧.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养老地产PPP融资模式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7):5-7.

[3]温小林,孙德举,庄义庆.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基于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量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15):109-110.

[4]李娇璐.产业跨界融合视角下山东民间舞的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7):50-51.

作者:周育群 刘勇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