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民歌文化活态化发展探讨

时间:2022-12-02 03:14:22

导语:荆楚民歌文化活态化发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荆楚民歌文化活态化发展探讨

摘要:荆楚民歌文化是荆楚先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其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民风民俗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能够充分展现民歌魅力、蕴含丰富价值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荆楚民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据此,通过对荆楚民歌文化发展传承的现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荆楚民歌文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促进荆楚民歌活态发展

关键词:荆楚民歌文化;传承;发展

荆楚大地是楚文化发展的中心,相传自尧舜开始,“楚歌”的雏形就已在荆楚大地上产生。时至今天,民歌在荆楚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也不断提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荆楚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中遭遇着众多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开始注重和发掘荆楚民歌的巨大文化艺术价值,荆楚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荆楚民歌文化传承现状

荆楚民歌是荆楚劳动人民在劳作中所作并在流传中经集体不断加工创作形成的独特民间文学作品,品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山歌、情歌等数十种。根据地区和曲牌的不同,荆楚各地对民歌有不同的演绎形式:江陵民歌以五大调为主(喇叭调、伙计调、嘚调、叮当调、啊吙调),以其明快的节奏、高亢的唱腔和优美的曲调全国传唱;松滋庆贺寺一带用30首《民歌仪式》展现婚礼举办的全过程;荆州“跳丧舞”以唱孝歌的形式缅怀去世的亲人,以“火烧把”等歌唱形式展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这些不同的民歌题材和形式是民众生活的记录,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荆楚民歌文化传承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1社会发展冲击巨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传统民歌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荆楚大地的青年群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对流行音乐、欧美大片的接受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化艺术而像田歌、山歌这样的传统民歌歌谣形式和曲调仅受到部分老年群体的喜欢。另一方面,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青年人越来越多使用普通话,对西南官话、江淮官话、鄂北方言等荆楚传统方言使用越来越少,对以地方方言为语言主体的荆楚民歌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1.2民歌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传承方式单一,传播平台较少。荆楚民歌产生于荆楚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发展空间巨大,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传承方式日渐凋零,现多为老人传唱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徒传授,传播速度慢、范围小,传承困难,传承时常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同时,民歌对外传播往往只依托本地媒体和简陋的民歌网站,严重制约了荆楚民歌文化的传承。产业意识淡薄,缺乏文化精品。荆楚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产业精品严重匮乏,民歌文化的发掘力度远远不够;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重视力度不足,集约化层度低,产业融合发展困难;民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中,只有《龙船调》等少数荆楚民歌代表作品打响自己的品牌并形成了一系列品牌优势,在国内外舞台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民歌文化传播载体缺陷。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是关键。作为新时代民歌传播载体的民歌传承人因为自身体制的缺陷并没有发挥到自身的作用。民歌传承人是民歌文化传播的关键,荆楚民歌在传播中因其自身的原因多是口口相传,传承人多为农民,加之区域性特征明显,很不利于民歌文化的传承。整体而言,荆楚民歌目前面临着外部社会发展冲击巨大、民歌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和传承载体巨大缺陷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荆楚民歌文化的发展,也是需要我们传承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荆楚民歌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面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荆楚民歌传承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坚持传承创新协调发展。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是核心,创新发展是命脉。荆楚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是研究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在新时代民歌文化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传承与保护,保持民歌的原生态面貌;同时,单一纯粹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很难在现代社会长期生存和发展,在荆楚民歌文化的传承中,要紧跟时展的脉络,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的喜好,在传统民歌中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保持荆楚民歌文化活态化发展。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命脉,创新发展是荆楚民歌走出困境的又一方法。伴随着文化全球化,传统民歌也要对自己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技巧加以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传媒传播方式,将原生态荆楚民歌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在这一方面,鄂西利川就对当地荆楚民歌代表作传统曲调《龙船调》做出了尝试,龙船调原为当地农民划船采莲时所唱,并伴有相应打击乐器。原词尽管曲调优美,唱词欢愉,但地域性、乡土性浓厚,对其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经当地文艺工作者整理,把保留原有曲调,将新唱词内容改为探亲拜年等社会习俗,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让《龙船调》多次登上央视,一举成为“世界优秀民歌”“湖北传世金曲”。传承和发展荆楚民歌文化,需要我们继承传统,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歌文化,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情况,对民歌唱词语调等加以改造,为传统民歌文化注入新的发展血液。(2)坚持文旅融合产业发展。2019年7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的通知,提出要塑造“荆荆有味、楚楚动人”的乡村文化旅游形象,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民歌文化要努力发掘延伸自我内涵,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文化为根基,推陈出新,积极与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自我品牌,形成文旅融合产业,实现民歌文化与荆楚旅游的融合发展。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在恩施大峡谷的山水间唱响,歌剧以喀斯特山峰地貌为舞台背景,通过恩施土家山民歌、女儿会等民俗文化为创作源泉,汲取本土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利用现代高科技舞台特效进行演绎,获得了来自海内外的称赞,土家风情音乐剧《巴山恋》、歌舞《喊起号子走峡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坚持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荆楚民歌作为荆楚地区民众生活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是基础,必须坚持对民歌文化传承人的重视和培养;另外,广大群众作为民歌接收的主体,必然需要再次依靠广大群众。首先,要加强对民歌传承艺人的培养。各级政府机关,特别是县、乡(镇)、村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本地传统文化民间艺人的统计工作,了解艺人们所传承艺术的种类以及相关传承的情况;做好本区非遗传承人的走访工作,了解其传承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并登记管理,以便后期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机关可以在本区筹办民歌艺术节或者民歌堂、民歌会等节日,发掘潜在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形式;政府机关要在工作中努力寻求机会,为民歌艺人寻找展示交流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对非遗传承人和艺术传播者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鼓励其继续创作传播文化。其次,要壮大艺术传承的队伍。艺术需要传承,民歌文化需要“后继有人”,作为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时下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喜好的转变对民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尤为不利,如何科学寻找民歌继承人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民歌文化传承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留住现有学徒,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阻止人才流失;第二,推进传统艺术走进校园,重视对中小学生、艺术院校学生的培养。荆楚大地民歌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农村地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深厚的民歌根基,传承过程中可在当地设立专业非物质物化培训课程,发掘有潜力学生。最后,要注重群众的文化接收主体地位,在民歌区开展民歌进家庭、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的活动,扎实推进民歌文化在基层群众中的传播,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做到“民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好风尚,使民歌文化代代相传。

3结语

荆楚民歌内涵丰富,是认识荆楚历史、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面临各种挑战,但是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对荆楚民歌的创新发展,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防止民歌文化的盲目创新发展,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民歌文化能够在荆楚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匡民.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色问题探索[J].音乐研究,1980,(3):87-93.

[2]徐桦.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以湖北民歌及其改编歌曲的演唱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

[3]刘洋.民俗艺术———花灯民歌的文化内涵以《龙船调》为例[J].北方音乐,2018,38(1):36-36.

作者:秦道均 黎姣 赵雅玲 刘子丞 宋扬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