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校本转化研究
时间:2022-12-17 08:25:16
导语:传统文化资源校本转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慈慧文化是绵阳市游仙区慈济实验学校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合“致虚守静”的思想、“仁爱”哲学以及“济世救人”的情怀,基于“慈”“慧”两大关键元素而形成的。它是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一、慈慧文化的实践体系
慈慧文化围绕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慈”“慧”为抓手,从课程建构、环境建构、师资队伍、学生评价四个角度,培养学生爱国重家、崇礼修身、中和融通、刚柔相济、仁爱互助、谦逊诚信等核心素养。(一)课程文化体系。第一,整合国家课程。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道德求善的角度,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等科目的通识性知识、技能整合起来,打造学科超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精神。第二,开发地方课程。立足校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编写慈诚、慈孝、慈廉等故事丛书,编写毛笔制作、手工剪纸等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爱国爱家等基本素养。(二)资源文化体系。第一,强化教育设施的现代化。近年来,学校主动探索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互联网+”现代教育模式,抓住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项目机遇,按照“双一类标准”配备教育设施,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现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第二,强化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学校紧紧围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和常规教研,以“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观念、思想的现代化转变,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变。(三)师资队伍体系。第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绵阳市教科所、绵阳师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绵阳分院等科研院所,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依托课题研究,邀请课题专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第二,教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从绵阳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等社会机构聘请兼职辅导员,丰富师资队伍。(四)考核评价文化体系。学校坚持多元化考核评价原则,制定《学生考核评价方案》,通过实践报告、节目汇报、成果展示、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科学评价。
二、慈慧文化的实施路径
(一)营建学校环境文化。学校布局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学校融入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找得到历史,寻得到乡音。学校建筑外观和结构为唐宋书院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又有历史厚重感。配以吟诗亭、《慈慧赋》、慈慧文化石、竹制风铃、读书吧台、文化浮雕;其间,点缀蔷薇、月季、君子兰、麦冬等花卉。校园里,女贞、榕树、紫荆等乔木俯仰生姿,文化奇石星罗棋布,既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又有“大江东去”之气概和“小桥流水”之雅。学校是书香浓郁的地方。学校建有书香长廊,设置书架和书柜,陈列大量图书,让学生自行借阅,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笔墨纸砚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学校建石雕书、笔、文化墙等,放置书籍、毛笔、石桌石砚等立体模型,汉字形体演变版画,建立毛笔制作演示厅,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此外,学校还建立学校发展史展示墙、抗震救灾纪念馆、地方文化陈列馆等,对师生进行人文熏陶。(二)丰富学校活动文化。第一,模块化课堂教学活动。运用互联网平台,结合学科性质,采取板块式、任务驱动式和情景创设式等模块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拓展、增加、渗透人文教育,给学生“慈”和“慧”的培养。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师生讲坛、品味经典、棋类、书法、绘画、川剧、唢呐、舞蹈、剪纸、小合唱、淘书乐等活动,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兴趣爱好。第三,阳光体育活动。在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开展体能组合训练操、跑步、跳绳、趣味运动等体育活动,全面践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的健身理念,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身心。第四,假日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走进森林”“保护芙蓉溪”“中华水学校”“生物养殖”“劳技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校际人文交流活动。学校先后与台湾慈济大学附属中学、香港圣保禄学校、阿坝州壤塘县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定期开展人文交流活动。活动中,师生共同生活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让学生体验紫荆文化、红场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赛马文化、高山族文化、藏地文化、寻根文化,让学生感受孝心、爱心、善心、环保等人文思想,增进巴蜀、藏区、香港、台湾等地域文化间的融合,共同传承中国文化,加深两岸三地同胞“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与人为善、济世救人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慈慧文化实践反思
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智能化以及必将到来的物联化时代,慈慧文化需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增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的实践中丰富慈慧文化,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塑造学生优美人格奠定基础。(一)调整学校慈慧文化课程体系。基于互联网,沟通线上和线下资源,将学校教育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教育现代化血统,深入挖掘慈慧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师生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让教育现代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二)建立学校师生发展大数据库。充分汲取学校周边人文资源,促进历史、地域、红色文化的融合,建立学校师生发展大数据库:一是教师必须知晓的教育现代化大数据;二是学生成长的大数据。对教师、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亮点、不足、喜好等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找到他们的思维特点与规律,帮助他们找到适合成长的良方,从而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教育、教学与服务,让教师、学生全面发展和更快进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张鲲 单位:绵阳市游仙区慈济实验学校
- 上一篇:铜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下一篇:文化馆艺术普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