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发展挑战与途径

时间:2022-03-24 09:03:23

导语:传统文化发展挑战与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发展挑战与途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传统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文化自信缺失、传播方式滞后、全球化发展冲击等新的问题。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传统文化;挑战;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整合传统文化优势资源,传承和升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树立良好行为规范。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道德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追求经济效益,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道德要求。道德衍生自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主张正确认识义利关系,也高度重视诚信问题。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诚信观等优秀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有许多契合之处,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填补市场经济中的法律漏洞,合理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和协调市场秩序。(二)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民众看做是江山社稷的根本,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而且,传统法学家也坚持“缘法而治”,试图通过法治代替人治,管理国家和臣民。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政治家在重视法治的同时,还提出“为政以德”等德治理念,要求将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达到恩威并重的效果。此外,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集体,强调“人生不能无群”,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发挥集体的力量来生存和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三)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重要内容。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是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成为衡量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二是强调道德教化。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化对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并高度重视个人的德行和品格。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道德教化能够增强社会的荣辱观念,使社会变得规矩。三是强调弘扬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道,提出“百善孝为先”,主张孝是其他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只有行孝才有资格谈论其他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的优秀成果依然符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需要得到保留和发扬。(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智慧。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先贤对其有过系统而精彩的论述。从“君子和而不同”、“仁者爱人”再到“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重大关系。传统文化承认矛盾的存在和多样性,主张“和而不同”,追求在协调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不仅如此,传统文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此外,传统文化还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人应当与自然和平共处。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求平等互利的大国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五)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方向指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内容。以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基本,各个学派对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进行了严肃的思考。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看做是天地万物生成与演化的基础,人的行为要效仿自然法则,与自然相互协调。儒家以仁爱思想为核心,将对人类的仁爱延伸到自然界中,认为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敬畏自然也就是尊重人类自己。近年来生态危机频发爆发,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先人的生态智慧启示我们要重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演化规律,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对于我们强化生态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但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造成了新的问题,成为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一)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缺乏正确认识,文化自信缺失。近代以来饱受西方侵略的屈辱历史,使很多人将落后挨打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为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比传统文化优越,我们正是由于文化的落后才会被西方打败,并因此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进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种的想法直至今天仍然影响着很大一部分人。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客观上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被忽略甚至被搁置的事实。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很多人甚至一些学者将传统文化看做是封建残余,是无用的糟粕,认为它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以迎合全球化。(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科学技术深深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互联网以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技术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信息传递与共享,其便捷高效的传播方式与海量的信息内容使大众更容易接受并选择新媒体技术,而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方式的割裂大大降低了它的传播效率,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进一步下降。网络文化以发达的信息传输系统为依托,以电脑、手机等各种高科技信息工具为载体,使用多样的语言和信息符号来表达观点、传递情绪,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表达形式。网络文化借助实时传播和广泛参与等优势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类别,逐步瓦解着传统文化的地位,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日渐淡化,并在有意无意中疏远传统文化,缩小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三)全球化进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基础和产业构建。造成了双重冲击全球化推动各种文化要素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相互交流碰撞,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文化共存和共享,它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化软实力强大的现代西方强国凭借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操纵大众媒体极力向外输出西方价值观念。“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发展,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生存基础,使传统文化发展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除此之外,西方文化产业成熟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竞争力造成了巨大压力。以近些年来的美国大片为例,美国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受到大批青少年的狂热追捧,不仅在于流行文化本身迎合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更在于其背后产业体制的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使附着在文化产品上的价值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传。与此同时,在美国文化产业系统全新的理念以及操作模式的冲击下,中国的文化传媒逐渐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自信心,这一点在娱乐传媒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市场里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的山寨版娱乐节目,传统文化节目反而无人问津,萧条不已。再加上没有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以及完善的法律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混乱的局面。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既是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提炼,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以创新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一)重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摒弃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遗址的保护,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发展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拒绝与其他任何文化交流。一方面,我们不能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实行“关门主义”,另一方面,不能因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要以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依据,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利用西方文化中合理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接轨,以时代精神和合理形式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要树立新媒介意识,深入研究新媒体及传统文化传播规律,打破新媒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受众广泛且传播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使新媒体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广泛的参与性是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特征,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升华,利用新媒体操作方式带给大众独特的文化体验,增强大众参与的趣味性,形成广泛的线上线下互动,“新媒体传统文化普及的生命力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普及的传播者和受众,呈现出人本传媒的特征,表现为受众拥有了巨大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区别在弱化”。构建更加智能化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在保持传统文化鲜明特色的基础上拓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新媒体要注意规避风险,趋利避害。政府要加强对新媒体发展方向的引导,做好监督人,把好内容观,为大众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在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同时,守好传统媒体阵地,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文化要素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如果没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必然无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立足,这就需要我们将自己的文化产业打上独特的“中国烙印”。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最独特的优势。要充分保护好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公民的文化保护意识,避免造成人为的资源破坏。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转化,开发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围绕文化品牌建立完整的商业链条,实现以点带面发展,创造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打造国家特色文化名片。合理的文化运行机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机制的突破带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要优化资源组合,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链条和运行机制,实现集约式发展。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倾斜和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更好地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创新。我们不但要学习和坚守传统文化,更应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顺应时展潮流,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2-19.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刘冰.新媒体变革———跨入人本传媒时代[J].传媒,2012(2).

作者:孙春花 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