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发展理论思考
时间:2022-05-27 04:41:11
导语:马克思文化发展理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发展:人的自身解放
马克思从生产的角度揭示人是在生产和交往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指出,个人表现自己的生命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是由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2]520。第一次生产“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交往形式则是由生产所决定的”[2]520。正是从交往的存在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视角出发,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人与物的依赖关系和作为理想意义上的交往形式———自觉联合起来的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换[3]132。很显然,马克思把第三种交往形态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52,在这种形态中,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劳动摆脱了谋生的手段,人对物质高度满足后,对精神产生高度需求,从而使人的交往实践活动表现出人类活动的完整性,展现出人全面发展的丰富性,成为自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实现了马克思提出的“完整人”的理想人格。世界交往是人自身发展跨越全球性的结果,这种现实存在包含了人形成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由交往产生的历史才能成为世界历史[2]540,唯有如此,“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541。个人同世界历史直接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才可能实现个人自主活动的社会形式。用世界眼光来看待人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正如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ArmandMattelart)分析全球化时说的那样,“在一个人思想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在他的思考中不再用分离的观点来看待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发生的事情,我相信今天人们要求我们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也就是说能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人类天性的条件下(包括全球化),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以及他们之间物质变换的时代才是自由全面的发展时期。
二、文化与发展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最经典的观点莫过于其公认的意识形态理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这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91。在这里,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生产的方式对其文化形态的生产与传承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框架内,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被用来维护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却一直惨遭误解。文化不仅被视为经济生产的副产品,而且经济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被绝对化。为此,恩格斯在写给约瑟夫•布鲁赫(JosephBloch)的信中谈到:“……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4]695-696恩格斯认为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但是经济基础并不是上层建筑领域内多种斗争的唯一决定因素,也就是说文化的文本和实践虽然不是历史的“原动力”,却在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恩格斯用“相互作用”形容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虽然经济是基础,但是决定上层建筑的还有阶级斗争、法律制定等因素存在。这些因素与经济、文化一起向前发展,“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4]732可见,恩格斯的“相互作用”并不否定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普列汉诺夫(ПлехановГеоргий.Валентинович)就认为互相作用的力量的性质,彼此影响的社会机体的属性归根到底是由我们已经知道的原因来说明的:即这些机体的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是由生产力的状态所决定的,经济依然是发展的“原动力”[5]282。尽管文化不是发展的“原动力”,但文化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文化使人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不断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扩大精神视野、锤炼思想意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才能和潜力不断发挥和实现的过程:“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因此,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1]163。文化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历史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断发展文化的历史。掌握了人类文化,也就抓住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奥秘。文化对人的精神思想影响十分巨大。可以说文化为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并通过社会教育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行为规范,从而有效地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著名论断:“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120
三、文化发展的特点
对于文化发展,恩格斯有段非常出色的描述:“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学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1]235一个时代,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以便从头做起,把“文化发展”的“发展”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把文化发展的特点表露无疑。
(一)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
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集中体现在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总是一致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文化发展并不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构成相对应的关系。文化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发展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文化的飞跃时期(革命性变革)代替演进时期、文化繁荣时期和衰落时期进行有规律的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在时间的度量上(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为停滞或缓慢发展的时期所替代),也表现在空间的度量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比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快)[7]30。文化发展不平衡性是与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相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艺术与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作为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艺术总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是分不开的[3]36。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强调,上层建筑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们都存在着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马克思早就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关系”[3]34,他提醒人民“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从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3]34。马克思以古希腊艺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却出现了繁荣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他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3]35。恩格斯在分析为什么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艺术上依然有很高的发展时,引用18世纪经济比英国落后的德国、法国出现哲学和普遍艺术繁荣的情况来说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繁荣是经济高涨的结果。当然,经济并不能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它对现有思想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方式有间接地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哲学最大的、直接的影响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4]70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低潮和高潮并没有影响文化发展按着自己的规则而展开。
(二)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文化发展延续性指文化发展体现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即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起来、继承下去,通过这种继承性保持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互相依赖性和完整性。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谈到:“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1]470。历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类继承、收藏、保护、研究和创新前人的成果与作品不仅是体现着后人对前人劳动成果的一种特殊感情,而且它是后人对前人作品中凝聚着的人类共同的智慧、力量、劳动的依恋、爱慕和欣赏,本质上是对人类本身的爱慕与欣赏。如何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说得好,与“宗派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正是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那种问题,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伟大代表人物思想的直接继承[8]344。也就是说只有在参与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创造的时候才能被强化。文化的趋同不是一个民族文化完全被另一个民族文化所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及其包容性[9]112。马克思提倡注重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即有所汲取、有所借鉴、有所改造、有所剔除、有所创造,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健康发展。
(三)文化发展的多重动力
文化发展动力的多样性是指,导致社会文化在各方面变化的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文化相互作用的类型、文化变化的性质、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发挥作用的方法、发挥能力的方法和作用等。与文化发展对应的动力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商品”、“资本”和“技术”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文化发展动力的多样性,表明文化发展动力是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和教育是文化发展内部直接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技术层面对人类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的。技术是用来满足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东西,是人对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即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思维活动的方式方法。可惜的是,马克思虽然很早就注意到“技术”因素的重要性,但是只是在文化发展外部探讨技术问题,并没有深入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统治工具。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合法化和领导权的工具,是构筑文化虚幻的“倒立呈像”,这种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以主流文化不断发展的方式存在。由于文化具有意识形态作用,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也就有意识形态,因此文化产品就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特征,遮蔽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从而掩盖了人的社会关系,对文化发展本身并不有利。教育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可靠途径。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后天教育中获得的,不是通过遗传,而是有知识的人向无知识的人进行知识和文化的传递。教育对文化的基本传递形式,就是将前辈的精神遗产交给后代,它使文化得到积累和保存,从而在文化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社会成员对于文化的理解,社会成员也不可能成为有文化的人。马克思在谈到工人阶级如何解放的问题时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进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0]270。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中成为新一代工人获得自由的工具,从更高层次上肯定了教育的文化作用。
作者:杨龙波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 上一篇:当代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研究3篇
- 下一篇:中国文化发展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