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发展的理论贡献

时间:2022-05-27 04:25:21

导语:对文化发展的理论贡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文化发展的理论贡献

一、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规定着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历史的选择,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尝试均遭失败后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必然。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经历了从器物效仿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启蒙的从物质到意识的深刻变革。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不论是对器物革命的青睐,还是对制度革命的追求,或是对中体西用、中西结合的努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有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找到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中国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中国社会思想启蒙的帷幕,特别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加上俄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胜利,更坚定了人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信念。曾经说过:“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文化领域,也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新民主主义时期,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指导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占领思想领域的高地,改造中国的旧文化,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说“: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为了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号召全党,特别是文化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到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在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用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因此,无论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还是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强调,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混淆人们的视听,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基础,而且容易给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提供可乘之机。因此,要划清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与非马克思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

二、阐述了中国新文化的基本性质

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即明确文化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的文化环境。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登陆中国便与中国文化交融在一起,结下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西方社会思潮之一传入中国的。然而纯粹的、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存在的,它只有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散发出真理的光芒。当马克思主义遇到中国文化,当儒家思想面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该如何应对,成为文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次文化选择,在这次选择中,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随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也是在文化上的胜利。无产阶级这个文化生力军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旧文化,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以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八股教条的束缚获得了生命力,从而形成了“民族的即是落后的”片面倾向,而则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立足于民族传统又超越了民族传统,用马克思主义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民族文化是不能脱离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说,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增添民族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为民族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使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的新文化是科学的,是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积累下丰富的文化成果,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历史遗产。但同时,由于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迷信、腐朽的落后思想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工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的新文化要批判性地对待旧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尊重历史,又立足现实,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历史,将中国的旧文化改造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的新文化。文化的大众性,强调的是文化的民主内涵。在看来,文化是人民的智慧,却一直成为统治阶级的专有,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劳苦民众是没有文化的。因此,文化的大众性便成为新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新文化的大众性,使文化跳出了原有的阶级框架,回归到人民的怀抱。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三、制定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

文化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要求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群众的立场、科学的态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方面做了深入探索。

1.文化应为人民服务。文化为人民服务是对文化的大众性的再现。始终十分重视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中国革命必须获得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方能取得胜利,脱离群众,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对于人民的范畴,也作出了准确的界定:“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可见,人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文化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方向,使文化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有。文化建设应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的生动体现。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文化领域创造性的基本保证“。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提出的“,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随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双百”方针进行了进一步论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可以说“,双百”方针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能够极大地解放,使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能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创造,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文化局面。中国共产党至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发展要批判地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历史与现实,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对文化的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具体实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既不能割裂历史,又不能脱离现实,只有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才能创造出符合需要的文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都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都应该为人类所享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主张文化建设应批判性的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他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在《论十大关系》中,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可以说,对待文化的态度是科学的,他反对“全盘西化”,同样也抵制“自命不凡”,而是主张“中西贯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4.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要使文化为人民所拥有,所接受,前提条件是人民要有知识,懂文化。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许多农民目不识丁,面对这样的现实,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革命、支持革命,改变中国愚昧落后的面貌。在《论新阶段》中,提出要“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推行消灭文盲政策,推广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规学制,普及国民教育,改善小学教员生活,实施成年补习教育,加强干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问题同样得到的重视,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不仅为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也为建国后的教育方针的制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初步建立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目标、对象,而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目标的实现便会成为空谈。指出,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力,是我们应该团结和依靠的对象。

1.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划分。“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认为,知识分子属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具有很大的革命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对知识分子存有偏见,同时知识分子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养成了轻视劳动、轻视生产实践的不良习惯。因此,对知识分子要加以改造,让他们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到生产实践中去,同广大的工农兵相结合,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劳动的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他们所创造的作品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才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对象。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知识分子,他们为革命提供了智力支持,是我们应该团结和依靠的对象。中国的建设同样离不开知识分子。虽然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一直进行文化建设,但就全国而言,整体的文化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同时,鉴于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要团结知识分子,争取知识分子。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在1957年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

3.要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认为对知识分子要充分团结,同时也要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知识分子成为无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知识分子要同广大的工人农民团结在一起,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改造自己“。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如果一辈子都不同工人农民见面,这就很不好。我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学家、艺术家、教员和科学研究人员,都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近工人农民”。

五、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党不仅要掌握军事领导权,而且还要掌握文化领导权,不仅要掌握枪杆子,还要掌握笔杆子。这一点,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是不能忽视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在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还因为文化领域中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精神内容对人的思想的深远影响,社会变革往往是从文化领域开始的。文化领域的制高点无产阶级若不占领,资产阶级便会趁虚而入。因此,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掌握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化建设中始终掌握领导权,坚持党在文化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对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导,这是历史交给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事实证明,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本保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如何把握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的侵蚀,是党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者和实践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中国文化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阐述了中国新文化的基本性质,制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充分肯定和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石文卓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