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意义
时间:2022-05-05 03:13:29
导语:谈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诗谱》没有对诗歌进行源流的阐述,但它将诗歌视为一个整体,注意诗歌这一文体的门类结构,并对其作了区分和简略的辨体探索。应该说《毛诗谱》、《诗谱序》和《诗谱》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谱系研究,但为“中国文学谱系”的建构确立了基本框架。中西谱系及谱系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点:一是注重研究对象演化的历程和渊源关系。二是注重寻找对象新元素的发生及其变异而形成的新的组成部分。三是注重研究对象门类种属的区分及其结构关系。因而,根据其它谱系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文学谱系”定义为:一个由不同种类的集目的、主体、体裁、功能、内容、表现方式、风格等于一体的文体文本相互作用而形成不断演进的具有历时性的综合动态系统。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特点
根据各种谱系研究的方法及其性质,笔者认为,就研究性质而言,中国文学谱系研究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但又与一般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文学系统内在关联的研究。历时性是一切谱系的根本特征,但谱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是互为演化条件的。谱系的历时性显示着它的自身演化的线索,而共时性则表现着它的母系与子系、子系与子系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对自身演化的作用。应该说,文学各子系统的关联性也是文学史范畴的研究,但现在的文学史研究对此并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虽然有些文章对这一研究有所涉及,但包括中国文学通史、分体文学史,甚至是分体文学流变的研究,都很少注意中国文学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的关联结构及其对母系统、子系统形成历时性的影响,而多将某种文学(文体)的演化视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事实上,文学谱系和其它事物谱系一样,也是一个母系统下面若干个子系统结构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在中国古代,一切文字(包括文学)作品统称为“文”,可将其视为母系统。“文”包括诗、散文、小说、戏曲等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含着次子系统,如诗包含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律诗、词、散曲等。散文包含有历史散文、说理散文、行政公文、游记小品之类。这些子系统和次子系统虽各有其独特的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不是离散的,而是一种有机关联的结构。各子系统的产生及演变发展,大多是另一子系统作用的结果,诸如骈文与诗、戏剧与诗词、小说与历史散文和戏曲。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众多的亲缘关系。也正是这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在共时间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中国谱系的历时性。因此,注重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第一个特点。
2.注重文学各子系统内在因素的承传研究。每一事物的谱系,都由母系统分化出子系统而形成。子系统由母系统而产生,其内在的要素虽不完全同于母系统,但却传承了母系统的基本要素(基因)。虽然这基本要素随着子系统的发展,从子系统的第一代到N代存在着递减的趋势过程,但从第一代到N代都存在基本要素(基因)的承传。正是下一代对上一代基因的承传,形成了谱系。也就是说,要素(基因)的承传是谱系形成的核心元素。新旧文体的文本之间的基本要素的承传,同样是文学谱系生成的关键所在。正因为有新的文体文本对旧的某一文体文本因素的承传,才形成各个文学子系统的绵延。但一般的文学史研究,虽然也对某些作品的内容题材的传承予以关注,诸如《西厢记》故事的发展之类,但文学史著作聚焦更多的是文学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较为突出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较为成熟的作品,而对文学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不成熟的文学文本则很少关注。即使是一般文体流变的研究,也对新旧文体文本要素的承传研究存在着轻视的倾向。因而,在此前的文学史研究中,很难看到导致文学或某一文体发展内在因素演化的清晰脉络。而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则更侧重于文学各种文体、流派、言说方式、题材、风格等演变过程中的承传因素的考察,在注重哪些新的因素浸入其中而导致原有的形态发生演变的同时,充分关注次生文体文本对原生文体文本因素的继承。所以,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关注的不仅仅是有文学成就的作家,也不仅仅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是更关注主要文学文体演变链条中的一般不被文学史注意的变异点,即各主要文学文体中那些少有,甚至没有审美价值的原生文本和次生文本,并对其变异的要素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其不同的特点,寻找其共同的逻辑和基础,总结变异发生的内在规律。所以,注重文学系统内在因素的承传研究,是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第二个特点。
3.注重文学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及途径的研究。事物谱系由其内在的基因(要素)的变异而形成,而内在基因(要素)的变异离不开外在环境的作用。文学谱系的形成亦是如此。文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人文现象,其发展不仅受内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风尚等因素密切关联。因而,文学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映象,是整个社会生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学谱系的形成与演变,既是文学主体行为的产物,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风尚作用的结果。应该说,文学史的研究已对文学与外部因素的关系有大量研究,关于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任何一部文学史也少不了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但是,不光是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所有的文学理论研究也极少涉及文学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途径的研究,在文学外在因素是怎样和通过什么转化为内在因素而影响文学演变这一问题的研究方面失语。也许,一般的谱系,尤其是生物物种谱系的研究,重在谱系演变的历时性结果,即“谱系树”结构的研究,而对影响谱系变异的外在环境如何作用于谱系的演变关注不多。中国文学谱系研究不应只是去勾勒中国文学的“谱系树”,而应该在勾勒中国文学“谱系树”的同时,研究中国文学外在因素对内存因素变异的作用及其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中国文学谱系的形成。故注重文学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及途径研究是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第三个特点。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任务
根据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
1.研究中国文学谱系的发生、演变机制。每一事物都存在着一个规定它发生、发展的机制。根据某一事物的发展历史,寻找到这一事物的发生、发展机制,也就开启了了解这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大门。因而,中国文学谱系发生、演变机制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基础。中国文学虽然现象纷繁复杂,但中国文学谱系的形成同样存在着一个发生发展的自身机制。这一机制规定着中国文学的性质,也规定着中国文学谱系的生成,故研究中国文学谱系,必先根据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寻找出中国文学谱系的生成机制,才能厘清中国文学发展的复杂现象中隐含的内在发展规律,用来结构和阐释中国文学谱系。中国文学谱系由文体、文本作为表现元素,文体、文本的演化标志着中国文学谱系的发展。因而,文学谱系发生的机制主要研究文体、文本产生的规律,探讨文本的基本元素及其结构,解释文学“为什么说”,“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文学谱系的演变机制则主要研究文学谱系形成的要素及其结构,通过研究文体、文本“为什么变”、“怎么变”、“通过什么而产生变”来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探寻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主体、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途径,阐释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主体、社会三维价值建构的形成,系统地揭示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
2.中国文学谱系建构研究。研究中国文学谱系,必须先建构一个中国文学谱系,但中国文学谱系的建构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更多是社会、宗教、政治、道德伦理、军事、经济、思想的直接产物,发展演变都受其制约。文体的功能、内容题材、表现方法、风格流派错综复杂,文体的漂移和文本构成元素在异种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的情况极为普遍。因而,中国文学谱系以什么为原点,来确定它的门类种属,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原点,可以确定不同的门类种属。从表面上看,文本形成的几个要素都可以视作谱系的分类原点,如行为目的动机、文体、题材、风格等。同样,也可以表现方式作为原点,按抒情、叙事、说理等来区分门类。此外,还可以地域、雅俗的分类来建构中国文学谱系。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是中国文学的系统研究,谱系的建构必须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文学的内在结构及其与文学外部的关系,表现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因而,中国文学谱系研究必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元素,如主体、目的、文体、功能、表现方法、题材、风格、雅文学和俗文学、地域特征等等之中,寻找一个能将各种元素结构为一体的关键元素。这个关键元素不仅能对谱系形成的元素具有提纲挈领的功能,而且必须符合中国文学的内在结构及批评传统。这也就是说,确立一个最能反映中国文学客观规律的谱系架构,中国文学谱系的研究才能反映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因而,中国文学谱系建构研究同样是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3.中国文学谱系的历史研究。中国文学谱系的历史是指中国文学谱系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由原生文本演化为次生文本,次生文本不断进行再演变而形成,而这种演变又是文学这个母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厘清中国文学谱系,首先要追寻中国文学原生文体、文本的发生,找到它们的源头,确定它们原生态言说性质及其结构元素,才有可能确定它的各个子系统从何发展而来。其次是具体研究各个中国文学子系统和母系统、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亲缘关系,清楚地阐述子系统对母系统元素的承传,子系统与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子系统原有元素的变异及其产生的原有结构的演变,厘清其演变的途径、环节和线索。同时,寻绎作用其演变的具体的外部因素及其媒介。其三,中国文学谱系发生和演化的各个时期,主体的身份意识不同,行为性质有着差异,审美价值追求也不一样,各阶段的文学谱系的特征也就不一样。因而,具体研究各时代文学谱系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也是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任务之一。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意义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阐释理论。中国文学的研究本身包含着中国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离开了中国文学的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就不免脱离文学的实际,难以解释中国文学的历史。而离开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国文学的研究就难以深入文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难以将研究系统化。因而,中国文学发展理论的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及其系统化研究的基础。但是,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成就巨大,而有关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研究却与中国文学的成就无法对应。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的文体研究、诗文评论,诸如诗话、词话之类的著作,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过一些梳理,但对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却不多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学观念和批评理论、批评方法的引入,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现了兴盛局面,但这些研究都不过是以西方的理论来对中国文学进行诠释。由于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建立在西方文学基础的文学理论在阐释中国文学的性质、发生发展规律方面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古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建构一个能够解释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中国化的理论,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某一方面,难以从整体上解释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说,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中国文学谱系研究”课题组把中国文学发展理论的研究放在极重要的位置,第一个子课题设计为“中国文学谱系原理研究”,主要在本课题首席专家已经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提出的“限定时空言说”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拓展完善,建构中国文学谱系理论,为中国文学谱系的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因而,“中国文学谱系原理研究”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文学发展理论的研究,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阐释理论。
2.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阐述方式,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方法论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论,也是处理事物的技术思路。一种新的理论往往包含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而一种新途径和新思路的确立,又能拓展研究的视野,为研究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中国文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产生了众多的批评方式和方法,如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推溯源流、意象批评等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西方文学的批评方法也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诸如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形式主义、符号学批评、原型批评、心理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等等。这些文学批评方式都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文学谱系研究建立在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将文学视为人类活动行为的产物,从主体具体时空行为的目的性、主体的身份及其与行为对象身份所构成的关系来阐述文本的发生,从主体行为的目的性、主体的身份及其与行为对象身份所构成的关系的转换而导致文本的变异来解释文学的演变。这种研究中国文学的视角和阐述问题的途径都不同于已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有着一个独特的阐述体系。因而,中国文学谱系研究有助于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阐述方式,有助于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
3.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的性质和内在发展规律。中国文学有着什么样的性质?是研究中国文学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由于对“文学”这一概念理解的差异,见仁见智,少有一致认同的结论。20世纪以来,很多学者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的概念来概述中国文学的性质,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文学自有中国文学的特性,中国文学的研究应回归中国文学的历史,以中国文学的历史为本位。中国文学谱系研究是要系统地阐述中国文学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阐述中国文学的文体文本“为什么言说”、“言说什么”、“怎样言说”和中国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为什么变”、“怎么变”、“通过什么而产生变”和“变成什么”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则必须回归中国文学的历史。而这些问题的解释,都关系到对中国文学性质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因而,中国文学谱系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的性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
4.有助于建构中国文学史新的书写范式。自1897年窦警凡撰写我国第一部文学史———《历朝文学史》至今,中国文学通史、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不下千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袁行霈、章培恒主编的几部《中国文学史》等。这些文学史虽各有特点,但从体例结构到作家作品的阐述都似曾相识,大都以时代为主线,以文体或作家作品为章节,外加一个时代的文化概说来结构文学史。这种方式,虽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历时性,使其具有“文学”和“史”性质。但其各结构部分依然是一种离散式的结构。不仅难以发现各结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难看到文学到底是怎样演变而得以发展的。中国文学史的编著,如文军《以文学史书写重塑大国文化风范》中所说,以往的文学史都是“纯粹借鉴西方的学术理念、移植西方学科体系,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在不断的砍削之中被纯粹化,文学史的民族独特性受到了极大的折损,失掉了原有的丰富和博大,中国文学历史的叙述与西方文学史的同质化、一千六百余部文学史著作的雷同化就是明证”。这话虽然说得偏激,但也说明了以往中国文学史编著中存在着某些困窘。所以,当今的学界有着很强的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冲动。
中国文学谱系研究,不是寻求一种中国文学史的新的书写模式,主要以文学主体行为、目的和主体身份的转换,将社会语境、言说主体、文体文本结构为一体,通过主体的行为目的来阐述文学“为什么言说”及“言说什么”和“怎样言说”,通过主体的身份追求来阐述文学的外在规律对文体文本内在发展的作用,通过主体身份的转换导致的行为目的的转换来解释文学的“为什么变”,通过行为及其表达的文体文本的互动来阐述文学文体文本“怎么变”和“变成什么”。由此使文学发展的外在规律和内在规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学的演进,成为一个完整和动态的历时性的系统。虽然不将作家作品的成就作为研究对象,但体现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正是以往中国文学史书写所忽视的。因而,中国文学谱系研究,有助于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一种新的参考,帮助编著者创立一种新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范式。
作者:赵辉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上一篇: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
- 下一篇:我国文学研究概况及意义
精品范文
1谈中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