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设大禹故里发扬大禹文化
时间:2022-03-17 09:46:18
导语:探讨建设大禹故里发扬大禹文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大禹———是载之史册的实有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创立华夏的先圣先贤祖先,并是华夏民族凝聚“万邦”、走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发现不但以文字证实了殷商时代的历史存在,而且证明了夏朝的实际存在。夏朝的创业始祖是大禹,其子夏启是大禹的继存者。夏朝保留了大量有关大禹治水、创业的史料,经殷周传颂不衰。这些史料是引起孔子、孟子、司马迁等人对大禹作出确定无疑之历史认可的依据。当然也是《尚书》中“夏书”,尤其是《禹贡》篇撰写的依据。《尚书•禹贡》一篇不存在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争辩,即《禹贡》无论在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中都是基本篇章。其内容又得到今日发现的考古器物春秋早期青铜器隋公盨上99字长篇铭文的印证。《禹贡》和《隋公盨铭文》都系统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历程与成果。司马迁《史记》不仅在《五帝本纪》、《夏本纪》中集中记载了大禹史事,而且在撰写先秦诸侯名士之“世家”“列传”及“书”“表”中亦多次疏理大禹史事。
第二,大禹是神力天成的神话传说人物。历史人物大禹成为集当时古今神奇智慧力量于一身的“箭垛式”英雄典型,自然升华成为神话人物。于是,在神话传说、民间口传中,产生了有关大禹神话式降生、成长、婚娶、生子、治水等等“超凡”的故事。这种有关大禹的神话与传说,不仅在夏商周时代不断产生、口传、被文字记写,而且直到今天,新的“传说加工”仍在父老话语中产生。对有关大禹的神话故事,按规矩,是不能用史实眼光去“纠正”、去“否定”的。史事与神话,类别不同,性质也不同,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大禹神话为今日创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孔子时代,即已有“禹致群神于会稽山”的神话流传。
第三,宗教祖神、先圣人物大禹———大禹是道教祖神。道教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太平经》。这些经典的哲理核心都来源于大禹治水的经验与教训。《道德经》中之“道经”,主要讲“上善若水,柔胜于刚”的宇宙法则,教义宗旨为“道法自然”———大禹治水,成功之道即在于“取法水性之自然”。水宜疏导,不宜堵塞。堵塞水势者必败,如大禹之父鲧之堵水而水患更甚。大禹则顺势疏导而治水,必能成功。面对洪水,“禹掘地而经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故孟子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大禹治水,所遵行之因势利导、顺水之性的“水道”即成为《道德经》中“道经”之根本原理。其“德经”则是从治水成功后,万物各安所居之平安恩德中总结之教言。《太平经》以“太平”为经名,亦法源于大禹治水而天下太平之景象。“太平”者,大平也。正规道教宫观中必供奉大禹与老子神位。更有“禹步”,成为道士踏罡布斗之法步。相传,大禹治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历久病足偏枯,不良于行,这就是“禹步”之形的由来。
如果从宗教就是提供着完整的信仰体系论,儒家学说与礼仪已具有宗教的份量。只是“儒教”是一套无神论的信仰体系,重在俗世教化,崇拜的是先圣、先贤、先师。儒家礼乐教化鼻祖是大禹。正是大禹首次提出了“五音听治”政纲。《淮南子》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颂者摇鞀。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髮,以劳天下之民。此而不能达善、效、忠者,则不足也。”瑏瑡周朝之“周公礼乐”即来源于大禹之政。孔子所创儒学仁爱教化又源自大禹、周公。是故,蜀学大师谢无量说“儒学在蜀”,“道学在蜀”。大禹,生于蜀乡之人也。其所创之学,故当为蜀学对道、儒二教之贡献。大禹“五音听治”之教,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仍然被选入朝政教科书《御批通鑑辑览》之中,用以教育皇帝与皇室诸王。
大禹为道教祖神、儒教先圣的身份是理应弘传的又一种文化内涵。在弘传大禹文化中,三种性质的文化内涵理当并重。
大禹族属、地望辨
大禹族属,史籍记载甚明。大禹父系血源文脉系出黄帝,乃黄帝血亲裔孙。《礼记》言:“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瑏瑢这是从庄严祭祀礼仪上明确五帝与夏商周三代王室之间错综的血源文脉承传关系。“礼,国之大事”。从祭礼上已明确标出虞舜、大禹都是黄帝孙颛顼高阳氏系的后人;而唐尧、商汤、周文王则是黄帝孙帝喾高辛氏系的后人。故《史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曾详细列出大禹系出“黄帝→颛顼→鲧”这一谱系的脉传关系。故论到大禹的族属,首先要明确的是,他是炎黄子孙、华夏族群始祖,中华民族始祖。大禹的母系来自“蜀山氏”与“有莘氏”。《史记》载,黄帝与首妃嫘祖生二子,长子青阳(玄嚣)封于江水(即岷江源发地区),次子昌意封于若水(今雅砻江与金沙江交汇地区)。而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而生颛顼。“蜀山氏”与大禹之母有莘氏当是巴蜀土著族群,巴蜀土著族群与中华西部牧羊之人族群当为同类。即从颛顼之母到大禹之母,其裔系属于古巴蜀牧羊之人的血脉。故文献亦称“生禹于石纽,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瑏瑤。大禹为今日藏缅语族(包括羌族)诸语支族群祖先。
古书一般不涉大禹族属,只提大禹出生地望。如“禹生西羌”、“禹兴西羌”、“禹出西羌”,“长于西羌”。在古人看来,大禹当然是炎黄子孙、华夏始祖。这犹如公理,不证自明。而“华夏”本来就是以炎黄为核心凝聚“万邦”而成的多族群融合体。帝舜、帝禹皆有“牧羊之人”脉源,故有“舜舞有苗、禹祖裸国”而施教化的德行记载。大禹子孙有入匈奴而施教化者,故史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瑏瑥。大禹出生地望为西羌石纽山。
《帝王世纪》言:“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之人也。”“西羌”有广狭二指。广义西羌泛指中华大地西部高原上牧羊之人所居地区,可包括今日青康藏高原,甚至远到今日新疆一些牧区,如烧当羌所居之地;狭义西羌专指西蜀羌乡。扬雄将先秦史料与西汉史料综合考察之后,首次提出大禹所生、所兴、所出、所长的“西羌”,指的是西汉武帝时所设广柔县石纽村所在之羌乡———即西蜀羌乡。广柔县初属蜀郡,后成立汶山郡又归入汶山郡。西蜀羌乡,直到今日仍然连成一片,在这一片西蜀羌乡中,到处都有大禹出生的神话传说,而“石纽山”则集中在汶川县、北川县、理县等数处,又以汶川县石纽山、北川县石纽山最著名。
古今石纽辨
禹生西羌、禹兴西羌之说起于先秦。《墨子》言“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瑏瑦。大禹与夏启父子皆为“石夷”。“石夷”一般指西蜀羌乡之人,即后世所称之羌族。羌族以白石为图腾,形成白石崇拜,古称“石夷”。“禹生石纽”之“石”,也是一种石头崇拜反映。故《易林》言:“舜升大禹石夷之野。”“禹生石夷之野。”相传孟子曾说“禹兴西羌”。
西汉扬雄考辨史料,在《蜀王本纪》中提出“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堛而生,于县涂山娶妻。生子启”。扬雄之后,正史如《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宋书》、《旧唐书》等多采扬雄之说。《后汉书》云:“大禹出西羌。”瑏瑧《三国志》云:“蜀有文阜之山,江出其腹……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瑏瑨《旧唐书》云:“汶川、汉绵虒县地,属蜀郡,晋置汶川县……玉垒山在县东北四里,石纽山亦在县界。”
晋人常琚《华阳国志》为巴蜀古国专史。在其书《蜀志》中写道:“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祁注:鲧之封号)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到北宋修《新唐书》,石纽之区位有了新变化。《新唐书•地理志》首次将石纽山记于石泉县境内。“石泉……,贞观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县入焉。有石纽山”。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采取更审慎的处理。宋前历代文献所记石纽在汶山郡广柔县;广柔县废入绵虒县,无法轻易否定其地石纽山的存在。而北宋成书之《新唐书》又有新说新据,亦须重视。于是祝穆《方舆胜览》采取实录办法。在“成都府路、茂州、祠庙”题下,记述:“古石纽在茂州,故有庙(大禹庙);今石纽隶石泉军。”
自南宋学人提出古石纽、今石纽之见,后世学人及官修志书多取其见解。直到现代具代表性的工具书亦采两石纽同时记写法。如1936年民国时出版之《辞海》“石纽”条目下,释文为:“石纽,古地名。夏禹生地。即今四川省汶川县西北之石纽村。又,同省北川县南有石纽山,山下有大禹庙。”又释道:“石纽,在蜀西川也。”民国时藏励和所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石纽山”条目下,全面介绍前人对石纽山的认识道:“石纽山,在四川北川县南一里。《唐书•地理志》(指《新唐书》)‘石泉县有石纽山’。《清一统志》旧志有二石结纽,因名,有大禹庙;又,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废县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北。其地有石纽村。《元和志》同。”1989年出版的新《辞海》,不知是出于要与传统文化彻底绝裂,还是出于“知识空白点”,在“石”字条目下,什么石经山、石钟山、石景山、石壕村都有列目,唯独无大禹生地石纽山条目!
综合考之,诚如谭继和君2008年《禹生石纽简论》中所辨:(一)“禹生石纽是个文化问题,不是历史问题”。(二)“石纽不可确指,汶(岷)山范围内,皆可为夏禹出生纪念地”。(三)“作为大禹出生地,很大程度上只是后人文化心理所折射出的一种眼光在认知。北川的遗产、景色和文化传承要胜出一些,但这只是大禹出生纪念地的首选地,并不排斥其他几处就不是大禹出生纪念地”。(四)“有两点缺憾,不仅北川,其他大禹出生纪念地也要注意:一是需要找出传说中的大禹禁地。这块禁地方百里,不敢居牧,不敢放六畜,有罪的人逃入其中不能去追捕,三年后即可赦其罪。这方圆百里的地方必然是羌族的圣地,今天必然会成为旅游胜地,希望下功夫找出来。二是禹的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心灵特征乃至治水技艺必有承传”。
时过三年,在5•12震灾后文化重建中,汶川在广东省珠海援建下,重振大禹故里文化,又多方合力,竟在清人留下的地图中发现了好消息。原来在清康熙时候发生长达十余年的“金川平叛”之战后,为了赏功,划给瓦寺土司的封地中有一块“由草坡河、草坡乡、天禁山”组成的地方。草坡河发源于天禁山,草坡河流经之处形成相对平缓之河谷坡坝,其坝深处至今无人居牧。“天禁山”又名天赦山、天成天。“天赦”指罪人逃其中三年,赦其罪;“天禁山”指禁止居牧。天成山指上天成全人事之神山。草坡河与天禁山连成一片,方圆足可百里。对这一地区目前尚只有初步印象和老地图中之地名,其深入认识有待今后勘察。或许北川、理县也会发现这样性质的自然形胜,亦须有意查找。在建设大禹故里文化上,“古石纽”、“今石纽”一个也不能少。整个西蜀羌乡各地,也一处都不能忽略。西蜀羌乡就是大禹出生的地方,就是大禹故里,须作为整片胜地来建设。
努力建成西蜀羌乡大禹故里文化片区
西蜀羌乡各地的大禹遗迹、大禹纪念地资源等,可以互补,也应当互补。联合起来,建设大禹故里文化区,为中华民族守护好、建设好这一块文化寻根胜地,是巴蜀儿女的共同责任。汶川、北川在建设大禹故里文化区上合则双赢、甚至多赢,隔则俱伤。在将“禹的传说”联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上,已经有了携手合作走向成功的经验。2010年5月,中国政府公示了第三批———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即为“禹的传说”———这项非物质遗产是由四川省文化厅将汶川县、北川县“禹的传说”作为一个项目申报非物遗产的,顺利获得四川省非物文化遗产评审会的推荐和国家非物遗产评审会的认可批准。
建设西蜀羌乡大禹故里文化区,要借鉴“禹的传说”联合申请非物遗产的经验。建设西蜀羌乡大禹故里文化片区,须联合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及都江堰龙池镇这一条西蜀羌乡带,一起行动。无论从汶川进入羌乡,还是从北川进入羌乡,都要让人感悟到浓郁的大禹故里文化氛围。“古石纽”地已建成了现代大禹祭坛,供今人瞻拜追思。“今石纽”地则有二石相纽,禹里大禹诞生迹象等可观可触的古迹景观供人游赏缅怀。如果我们再在“禹的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心灵特征乃至治水技艺上”下功夫,建出具像和抽象兼而有之的大禹故里文化,那么,大禹故里文化就将成为一方寻根文化圣地、一方教化育人胜地。
本文作者:祁和晖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探析戏曲与当今群众文化
- 下一篇:传统节日文化对素质培养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