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与文化发展刍议
时间:2022-12-21 02:56:14
导语:儿童游戏与文化发展刍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黎雪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首先,环境为儿童提供行为模仿的例子,游戏就是在特定环境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持续性模仿,是对某特定文化的再建构。其中,成人文化对儿童游戏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一点从游戏主题中可见一二:一方面,儿童游戏的主题往往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实情况(如过家家游戏、结婚游戏等),儿童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为儿童提供了充实的想象重构基础。另一方面,儿童的游戏并不仅仅是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和再现,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对成人社会关系的重新展现。1.4自由、想象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游戏实质上是一种持久性模仿的重要过程,而持久性模仿是有机体在模仿过程中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以新的方式对原型的重新建构。用Baldwin的观点[1]43,个体能够选择性地将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创造性地应用于不确定(和异质)的新经验背景中,以获取某种自己期望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儿童的游戏是自由的、创造性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由的想象、角色的转换象征性地获得了对自我的把握,实现了主宰自我命运的潜在渴望;游戏使儿童把来自现实生命体验中的种种压迫感、紧张感得以释放的同时让儿童在不断创造新异性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的发展。
游戏是链接儿童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文化心理学认为,游戏的核心是持续的模仿,儿童游戏是在虚构中产生的,游戏的客体并不只是客体本身,而是被当作心理上虚构成的事物。正如Baldwin在游戏心理学指出的,儿童是在“假装”的世界里游戏,且通过游戏将这一假装世界转化为他或她发展的下一步现实性。正是通过游戏,个体“提升”了自己当前的能力,并建构了新的能力。在假装的世界里,不断“假装”的过程能够促使发展中的个体向新状态发展。在这样由虚幻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游戏充当了其中的媒介,也就是说,游戏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游戏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关于人的自主性,瓦西纳在探讨经验的异质性的时候指出,个人社会环境的异质性使个体有必要选择性地对待异质性。个体为了处理异质性,会创造一种静止的认知图式,以期望可告知自己将来会发生的事件。此前形成的“图式”使得个体能够对实际输入的多种环境输入做出选择。此前主要是由他人执行的社会控制,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发展为个体重构。“人的自主性———个体是自己行为的执行者,发起者———是发展的社会过程结果”[1]54。儿童的发展是由无我———自我———去自我(他我)这样的一个过程。儿童首先在环境文化或者说在成人意识的作用下获得了各种外部的信息,然后通过与自己及他人的关系中获得了他人与自我的认识,进而获得自主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正是通过想象的能力将外部信息内化成个体的内部言语。在这期间,儿童会发起一种与假想的社会伙伴交流的游戏行为,即“假装游戏”。游戏作为一种持续性模仿,其中“仿拟”(移情)是一个关键的相关概念。仿拟是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并指向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需要个体自己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中对立双方进行投射,通过这种不断的投射从而获得发展。个体自我的发展其实就是一种对自身的仿似,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扮演了新的角色,并对外部的要求赋予了自身的理解,从而促进儿童自我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儿童的自主性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通过承担社会角色而不断发展的,而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只有通过在游戏中完成社会角色的建构,儿童才得以形成、建立各种社会角色的联系,进而在社会角色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 上一篇:地名运用特点及文化探索
- 下一篇:当代中日文化渊源与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