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域下教育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2-12-21 10:35:20

导语:文化领域下教育建设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领域下教育建设与发展

本文作者:杨兰工作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在传统的观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政策传递、思想引导,应该担负起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的领导地位。应当说,这种德育的策略和纲领对于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文化大众化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已经超越一般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范畴,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已经超越传统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基础”的理解,这是今天高校德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动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这种‘力’并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因而,人们更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软实力’。从本质上说,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文化力这种软实力,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所重视。”[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于文化的重要性的重视由来已久。马克思曾经模糊地提出过一种叫“领导权”(hegemo-ny)的文化概念。此词源出于古希腊语,最早指的是来自别的国家的领导人或统治者,带有强制意味,马克思用它描述阶级之间的统治或控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有关于意识形态诸多形式的论述,并提出如何打破在位的资产阶级统治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武力打倒资产阶级。这表明马克思意识到了社会革命之根本不在于有形的武力,而在于无形的精神和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如果一个统治集团凌驾于经济问题事务之上,并在道德上和思想上领导人民,那么这一集团就可以被认为具有霸权性质,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表达了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思想。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这里,已经明确意识到文化上的领导地位,是一个阶级(通过其政党)夺得和维持对整个社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组成。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充分意识到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的重要性,因为这可以充分造就一批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使得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经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彻底传播开来,最终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应该利用艺术、文学、媒体等文化形态来确保自己的文化领导权。对文化和思想领导权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基本理念,即文化———思想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对于经济基础觉有重大的反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和提倡人的解放的主张,是社会主义力量取得和维护统治权必须把握的一种领导权形式。

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德育主渠道建设的实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两课”教育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会做人做事,成长成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承担着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是文化领导权争夺的重要阵地,这应该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战略地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基于以下几点。1、基于三个“坚持”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时指出,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尊重五个“坚持”。其中三个“坚持”可视为对新时代德育的提纲挈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体现了对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视。第一个“坚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就给高校德育指出了总的任务和原则,即高校德育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文化和知识体系。第二个“坚持”,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高校德育来说,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发展,面对五光十色、变幻无常的大众文化,高校德育不能只是背书,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政策和制度的解释者和被动的捍卫者,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敢于直面文化的新状况、新挑战,敢于给出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引领青年大学生认识文化、剖析文化、创新文化。第三个“坚持”,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段论断,有力地提出了关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讲得很清楚,“文化”和“生产力”相连接,构成“文化生产力”概念,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决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系列思路。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它能够塑造人、创造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在我国已经获得了政策指导上的明确定位。2、基于文化的竞争性与反馈性西方三大社会学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文化是社会经济类型变更、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他指出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决定了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理念与文化类型,新教伦理导致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继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类型与社会形态的产生。在韦伯这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一种首尾颠倒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马克思那里,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文化的递进发展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反映,并反作用于这种发展;另一方面,在更广阔的层次上,文化发展属于社会存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意识,因为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历史研究与经验分析等方法,向人们揭示了文化、观念和信仰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塑造力。韦伯的发现提醒人们,“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品质的塑造中是一种核心的力量。[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规定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这个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对新时代德育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是因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与竞争的关系。先进文化理念在人们头脑中是不会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多元文化的对比甚至较量中,在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生成、确立并逐步巩固的。高校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如何教育和引导,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不容有失的阵地。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去占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不去占领,就要被其他文化所占领。今天,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交流和融合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现实可能性,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高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纠结在一起,构成了今天高校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状况。文化是各种政治理念和力量角逐的新场所。因此,对于高校德育来说,应当具有紧迫感,应当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确立扎实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使之形成特色鲜明、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应当思考如何以“生活教育”、“生活美学”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生活中,使学生在平实的、真切的氛围中濡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全方位素质。应当思考如何围绕青年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要以人的道德品质培养、现实感受以及精神的愉悦为目的,努力发展大学文化生产,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水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的纲领性文件精神为指导,我们必须明确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核心力地位,高等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不断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引导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观察、促进社会文化认同与和谐。1、从文化的高度,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文化的高度,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教育发展、青年引导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体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社会主义主旋律,是当今人文科学“回归马克思”的理路体现。对于当代中国高校的德育工作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的批判话语是一种总体性叙事,它在当代语境中形成了文化无意识。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路和话语体系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气场,适应生活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一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道德的熏陶和法制观念的引导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英国文化研究者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化,即关于完美的研究,即是我们把人的真正完美视为一种和谐的完美,来发展我们人性的各个方面,并且视为一种普遍的完美,来发展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3]作为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生发点,高等教育必须强化人文素质,促进高等教育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的对接,帮助青年人发展良好品格,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教育人、关心人、引导人和提升人。文化领域的变革,是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代表新的社会内容和历史趋势的新文化总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斗争中丰满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上升为主导文化。各种文化形态之间始终存在着吸收与反吸收、压制与反压制的斗争,充分地体现了文化领导权的动态过程。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文化功能。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文化政治学的一般特征。文化是一种生产力,也是社会领导权的重要组成,是与经济领导权、政治领导权和军事领导权同样重要的领导形式,是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掌握领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和象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在文化领导权中的价值,就必须加强“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承”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系统课程,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方针在高校中的文化领导权地位的使命。现代大学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继承、传播、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不仅承担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本职职责,同时承担着维护和巩固党在青年学生中的文化领导权的历史使命。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民族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理性的人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引导社会观察与现象分析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唱响主旋律。共青团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社会观察与现象分析,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三是要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方法上,要注重探索系统的、有理论说服力的、有实践支持的结合方式,注重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学术的逻辑开展思想引导。注意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目标结合起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弘扬职业文明。在方法上,要特别注意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如产业优化升级、“用工荒”等新动态,把党团组织的政治主张转化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比如,对青年大学生来说,讲职业精神,就比讲奉献精神更易于接受;在案例教学中讲安全生产,就比空讲守纪律更易于接受。要充分借助党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社会上重要、有效的主流媒体,推出更多的青年专题节目。三是要下决心抽调骨干力量加强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建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发展速度之快、变化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动员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站、网络跟帖、博客、播客等,已经成为青年发表思想言论的重要园地,成为影响青年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与我们争夺青年的重要场所。与互联网影响青年的广泛、激烈和深刻程度相比,今天高校乃至党团在利用新媒体引导青年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加快步伐,高度重视网络游戏、短视频等重要载体,大力运用网络即时通讯、博客、手机媒体等新工具,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围绕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的关键点,运用他们习惯的语言和逻辑,针对大众文化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作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争取形成一个思想性、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强的分类引导,从方法、形式、途径、载体等方面大力创新引导青年工作,指导青年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三观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在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新提法,被提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议程,绝非偶然。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和高校发展中单纯着重GDP和高校的高就业率的提升,难免会落到工具理性的独大局面,“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被矮化。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状况,大众文化的发展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冲击,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领域面临的普遍难题。高校作为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对于我国当前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群呈现出来的文化失调、精神空虚等问题,负有思想德育、文化引导的职责。因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生产力建设,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才能迎来一个现代性的整合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