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时间:2022-07-05 09:11:31
导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为中国舞蹈体系的形成与成熟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古代,多元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和实用性,是人们展开生产生活实践、祭祀祖先、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的实用价值有所式微,民族民间舞蹈的参与者也逐渐减少,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成为当前民族舞蹈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分析探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价值;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发端于最基层的中国少数民族群体,反映了上述人群在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的艺术情感的表达方式,并依托动态的舞姿、多样的服装等将文化内涵加以演绎并展现在人们面前。新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生产力也较之此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同感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鉴于此,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后形成的一类民族文化舞蹈形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类型,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曾经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在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看似逐渐消退,但是若对其深入挖掘仍会发现其内部蕴藏着颇为深厚的文化价值。
(一)彰显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频繁的文化交融为中国文化、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都被很好地融入到了民族民间舞蹈之中。因此,对民族民间舞蹈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并凸显少数民族所具备的独特民族特色。
(二)传承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舞蹈演出,更是一种对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生动展现,透过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服装设计手法、审美情感的抒发方式、文化交流途径与表现方法等。而上述内容都可以依托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可以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舞蹈对于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独特的社会价值。
(三)突出新时代民族舞蹈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变迁不仅没有将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消解,反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很好地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之中,这为民族民间舞蹈增添了更多的时代内涵。人们通过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来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方式与密切联系,基于此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以更加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现状与现存问题
民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但由于其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当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受众群体有限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形成的。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都远不及现代,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依赖性较强。不论是娱乐、休闲还是生产、实践都与民族民间舞蹈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上述内容也被舞蹈编创者融入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之中。这使得民族民间舞蹈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现实基础,进而不断地发展。在新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内容与形式愈加丰富,现代舞蹈的种类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使得青睐乃至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受众群体有所递减。
(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参与度不高
创编民族民间舞蹈是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涉及舞蹈动作设计、服装设计、舞蹈内容设计、风格的选择及确定等多项内容。在古代,很多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基于人民群众在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自编自导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显著差异,但创作者的人数却非常多,创作群体规模较大,这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得以不断地丰富。而现代社会环境下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学者与相关工作者越来越少,同时专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创编工作的群体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工作陷入困境,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三)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内涵日益模糊
目前,某些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导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其一是盲目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将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直接沿袭下来,从动作到服装设计再到音乐和场景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虽然这种编创模式可以很好地还原民族民间舞蹈的原本特点,但由于其与受众的审美偏好、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很多人无法接受。其二则是将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元素过度融合,这使得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内涵逐渐消解。当人们在欣赏一段民族民间舞蹈时感受到更多的是现代的场景和舞蹈动作,往往也就意味着民族民间舞蹈在逐渐走向式微。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针对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在文化传承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创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途径与方式成为当前舞蹈研究者开展创编工作时需要深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发挥媒体功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的知名度逐年下降,成为阻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舞蹈工作者应当首先考虑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速度,并探索出具体的媒体传播途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媒体日益盛行的今天,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形式、渠道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资讯。为此,舞蹈编创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媒体功能,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种渠道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通过媒体认识并理解民族民间舞蹈。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继续发挥传统媒体自身所具备的拥有大量中老年人受众群体的优势,将民族民间舞蹈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在中老年人群体中进行传播,让更多中老年人在闲暇时间里开展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和鉴赏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第二,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方位立体式传播。编创者可以将自己掌握的民族民间舞蹈节目上传投放到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借此实现广泛地传播,以此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高效便捷的优势,进而让更多人及时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点、价值。第三,借助多媒体设备拍摄精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节目视频,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观众通过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来提升观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程度。
(二)关注文化创新,提升民族民间舞蹈创编质量
当下民族舞蹈编创者很少围绕民族民间舞蹈展开创编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民族民间舞蹈相比,现代舞蹈更受现代人青睐,因此,舞蹈创编者会将注意力聚焦于研究现代舞。其次,很多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方法难度大,需要编创者在充分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后才能对其进行创新,创新难度大成为阻碍民族民间舞蹈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受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需求有限也成为阻碍民族民间舞蹈质量提升又一重要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在未来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工作中,相关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创新的力度,在延续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同时不断创新其外在表现形式,并吸引更多的舞蹈工作者加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编工作中来。
(三)优化融合路径,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气息
在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路径设计方面,创编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在民族民间舞蹈创新过程中的改编程度和构思方向,既要考虑现代观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接受程度,将更多富有时代美感、气息的设计元素和舞蹈动作融入其中,又要考虑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的艺术特点,还原民族民间舞蹈原有的艺术特点,由此才能更好地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气息。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维度展开。第一,在民族民间舞蹈的题材选择上可以侧重于当代人易于接受的题材,特别是对于一些教育性不突出的舞蹈作品,可以适当减少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题材,最终让更多的舞蹈爱好者接受民族民间舞蹈。第二,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服装设计上,应尽量还原民族民间舞蹈原有面貌,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简化,使之更加契合现代文化气息和文化艺术氛围。第三,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设计上,编导可以着重将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行为的舞蹈语汇融入其中,提升舞蹈动作的审美价值。第四,就舞美设计而言,由于现代社会的背景发生很大的变化,现代舞台的布局与古代有着较大的差距,为此,舞台设计师应充分发挥各种虚拟技术和高科技舞台技术的优势对舞台进行设计,努力还原古代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娱乐过程中的真实场景,从而确保民族民间舞蹈进一步贴近原貌。
四、总结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先辈们在经历一代代的传承之后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与其他形式的民族舞蹈相比,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基层文化特色鲜明、民族审美视觉效果显著、民族审美趣味浓厚等特点,在古代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体的喜爱。新时代下,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度与接受度有所下降,同时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模式也表现出走向“过激”方向的倾向,导致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暴露出民族民间舞蹈的接受群体有限、研究者参与度不够和民族文化内涵模糊等问题。总之,只有将发挥媒体功效、关注文化创新、优化融合路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叶红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大众文艺,2020,(18):114-115.
[2]寇亮.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2020,(26):84-85.
[3]李斌.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20,(09):77.
作者:何书升 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 上一篇: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
- 下一篇:文旅体局十四五时期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