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究
时间:2022-04-14 10:32:47
导语:壮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表象性活态艺术,因地理位置,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表演风格从动律特征、节奏韵律、服饰道具,结构布局,表演队形等都截然不同。左江流域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在壮乡传承、发展、演变着。左江流域壮族民间舞蹈中保留了壮族历史发展历程中传统而悠久的民俗文化、民间习俗、图腾崇拜等特性。通过了解左江流域壮族民间舞蹈,遵循舞蹈的本体动作、道具、服饰等元素追寻壮族波澜壮阔、璀璨多彩的文化发展历程,传承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文化,同时大力宣传和保护民间活态艺术。
关键词: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价值
(一)艺术审美价值。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活态展现形式,是通天娱人的介质。左江流域壮族民间舞蹈流传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民间艺人表演时通过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动机,从而通过舞蹈的形式产生情感的迸发;也可以说舞蹈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将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留下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区域的民间舞蹈也体现了一个地区民族和人民的审美观。就如左江流域龙州地区的花凤舞,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有着特殊的情感体验。花凤舞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体现在,它既是劳动人民的情感体验,又是广大群众审美意识的升华,集中地反映出人的美感意识。花凤舞在表演时呈现出重心下沉、双膝柔韧、齁背折身、手部灵活控制等特点。因为道具的特殊性要求演员必须上半身成90度前倾,这样套在演员身上的花凤才能更加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地进行表演;其次花凤舞表演者手部的控制力至关重要,因为手部的上下正是控制花凤嘴巴的一张一合的关键,嘴部发出的声音要与整个舞蹈节奏相一致;再次花凤舞重点在于下半身的律动,整个下半身律动的关键又在于膝盖的柔韧,行进步、两边走、跳步等都要在膝盖保持微曲且重心下沉的情况下进行,在保证上半身前倾的情况下完成下半身稳健的步伐,当然除了膝盖的柔韧,与其表演者呼吸的配合也应该天衣无缝。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完全藏于道具内部,表演看不到艺人的神态与表情,表演完全是将情感和故事融入花凤的形象中去,群众依然对它情有独钟。这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劳动人民丰富又复杂的内在情感冲动,通过花凤舞的手段表露出来,从而产生了美的意境。(二)健身娱乐价值。左江流域壮族民间舞蹈多数为宗教祭祀舞蹈的遗存,最早人们通过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达到娱神、娱天、娱祖的目的,将舞蹈作为通天娱人的介质,与上天神灵产生对话,从而达到风调雨顺、祖孙繁盛的目的。而现在常常以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出现,通过专家学者的采风、整理和创作许多民间传统舞蹈都被加工美化成一种舞台化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民间节庆时,也常常能看到由县举办的大型展演和比赛。相对于之前的娱天娱神的功能现在体现更多的是自娱,舞蹈的形式将身体的运动和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达到健身娱乐的目的。就如天等县打榔舞,最早是庆祝五谷丰登的民间舞蹈。居住在天等地区的壮族先民在为酬谢天公地神赐予的福泽,并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在现代产业的冲击下,天等打榔舞现已发展成为天等乃至于壮乡的活招牌,在节庆时会有集中组织的打榔舞比赛和表演,尤其是天等县著名“千人打榔比赛”,届时会吸引各地的学者、专家、艺术家到此观看。在表演中不仅宣传了家乡文化、促进了村民交流;在舞蹈中还能促进村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村落之间的交流,用舞蹈的形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芥蒂和尴尬。(三)教育传承价值。经过大量走访和考察,发现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文化的教育传承价值在方方面面,涵盖了舞蹈、声乐、手工、绘画、历史等等学科。本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势在必行。左江流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多为集多种艺术为一体,在传承的过程中每个方面都可以提炼成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民间素材,这对青少年了解和传承壮乡艺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龙州地区花凤舞,从道具的制作到曲牌演奏都有深刻的教育传承价值。花凤舞的特制道具都是由民间艺人亲自制作,花凤舞道具也就是花凤的模型主要有三部分构成,板烟屯花凤舞的传承人们也掌握着制作花凤道具的技术。头部模型为银木(一种特殊的木头)制成,此木质相碰击声音清脆有力,能实现表演时花凤嘴部哒哒作响的要求,颜色以大红为主,黄色蓝色为辅;花凤背部是由竹条编织而成,成半圆框型外套画上图案的红色绸布,图案就是简单的形状线条,来模拟花凤背部纹路,红布四周配着黄色掉穗;尾部由几条彩色绸布包裹模型制成,模型显长型线条似尾巴羽毛状,颜色大多以蓝、黄、红色为主,具体配色要以花凤主体颜色相搭调。这在美术手工制作的方面无疑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本土素材。又如花凤舞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伴奏队,伴奏队在整个花凤舞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花凤的动作幅度,舞蹈情绪都跟伴奏乐曲息息相关,伴奏乐至关重要。花凤的一颦一笑、一走一跳都是和着伴奏队的乐曲韵律所进行,二者相互呼应。其中曲牌一直流传至今并进行创新改编的曲子有三,分别为《跑马曲》《喜迎新世纪》《敬酒歌》[1]。伴奏队中有很多传统乐器,天琴、唢呐、二胡等,曲牌和传统乐器也都是了解壮乡文化,传承壮乡艺术很好的切入点。
二、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困境
(一)民间舞蹈存在环境发生改变。少数民族一般都是处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所以对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化发展,一些新鲜的思想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人民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艺术和现代化的关系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不要一味地摒弃或者盲目的追崇。民间舞蹈环境发生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舞蹈的存在形式。看看如今龙州地区花凤舞服饰就能说明这一点,龙州地区的花凤舞传承人对它服饰的解释是这样的:“之前花凤舞的服饰没有明确要求,或者是时间太久远没有很好的记载,现在就是为了统一和美观进行的统一着装”。花凤舞裤子、鞋子在之前的花凤表演并无明确的服饰要求,后来在花凤队伍组建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外形,马汉伟将花凤下装进行了统一:裤子定为黄色灯笼裤,鞋子定为日常穿着的方便运动的鞋子,并在鞋子上加了三趾鸟爪[2]。不难看出服饰上有明显的现代化审美,对于传统性的体现,已经微乎其微。灯笼裤一般是在汉族的秧歌中经常见到,壮乡少数民族服饰很少有灯笼裤,颜色也很少有黄色为主的色泽。所以服饰的汉化和现代审美也可以体现出舞蹈存在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改变。(二)民间舞蹈保护机制严重缺失。广西左江流域的民间舞蹈世世代代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延续,许多舞蹈并没有记录和保存完整的本民族舞蹈文化。民间舞蹈多是在生产过程、民俗节庆、祭祀仪式中发展演变而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传承人和老艺人只有少部分且年龄偏大。年轻人则对民间舞蹈兴趣不大,更加没有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同时民间舞蹈艺术缺乏成体系的保护机制,从市、县、乡各级文化艺术馆得到的资料可以显示,多数都为一些历史记载,对于传承和发展的纪录不够完整和细致,没有针对性的文化保护机制。(三)民间舞蹈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已经让人停不下脚步,在紧张和忙碌的工作环境下人们也逐渐忘却先民留下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口传身授就为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最单一的传承形式,但从民间传承人逐渐丧失、民间传承人年事已高等现象的出现,无疑让人担忧传承会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随着县乡中青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民间文化后继无人的现象让人惋惜,再加上现代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舞蹈在乡镇的普及程度就一年不如一年。
三、左江流域壮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时代在发展,对于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如何处理其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不能一成不变的坚持传统文化,认定传统文化即是不能撼动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文化,要结合创新思想,时代的变迁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找到更适合发展和延续活态艺术的方式。左江流域传统民间舞蹈都具有较强的祭祀性、民俗性等文化内涵,但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根据宁明花山岩画图上的文化解读,很多编导将其复原创作成舞蹈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编导将岩画传统舞姿保留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动作和队形,加上专业演员的完美呈现配合和音乐的抑扬顿挫,使人身临其境。与其说是复原舞,不如说是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加大了宣传的力度,触发了民众对其的好奇,吸引了专家学者对其的考察和探究,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承传统民间舞蹈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二)建立相关保护机制和传承基地。不断完善区、市、县、乡四级民间舞蹈保护体系,建立左江流域民间舞蹈遗产目录,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对左江流域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带动和参与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同时加快传承基地的建设,对已有的传承基地进行帮扶,不能形同虚设,对于传承基地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学者专家团队、社会团体等各种力量参与到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去。(三)民间舞蹈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民族舞蹈本身是具有凝聚人心的功能,从左江流域多个舞蹈队形中可以看出,许多舞蹈队形均采用圆形,圆形也就是圈舞的形式本身就是象征着团结,共同抵御外敌。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产业,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与传播力,社会影响深远。媒体是大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媒体可互利共存,互相影响。利用媒体,民族文化与产业可打开局面,开拓市场,而民族文化却又丰富着媒体的宣传内涵[3]。再加上舞蹈本就是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县乡各级可以将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树立乡风、追求幸福结合起来。成立县乡专业舞蹈队,搭建多个演出和线上线下授课平台,让民间艺人受益,也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民间舞蹈传承工作中,将舞蹈文化传承做成系列。这不但带动乡村经济振兴,脱贫致富,还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飞雪.壮族花凤舞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J].大众艺,2016(10):49-50.
[2]杨畅.广西龙州壮族花凤舞研究———以金龙镇板烟屯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3.
[3]朱兴红,普措才仁.新媒体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以藏族锅庄舞蹈为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68-69.
作者:杨飞雪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 上一篇:建筑漫游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
- 下一篇:学术期刊出版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