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1-08 03:17:23

导语: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摘要]我国非遗文化门类众多,音乐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我国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意义,分析民间音乐传承萎靡的原因,探索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路径,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

[关键词]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

一、引言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昆曲、京剧、蒙古长调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成功申报非遗音乐文化,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处境艰难,不容乐观。受到全球文化融合的影响,非遗音乐文化面临重大危机,诸多罕见的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销声匿迹,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大损失。因此为了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保护非遗音乐文化,需要不断加强保护力度,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传承效果。

二、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历练,创造多种民间音乐文化,在非遗音乐文化中,不仅包含了社会群众的智慧结晶,也凝聚了我国手工技艺、民俗风情、历史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核,通过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非遗音乐文化的精华。民间音乐作为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矛盾体,具有民俗特征,通过大众口头表演传承,民间音乐作为流传于民间的形式,包括民间器乐曲和民间歌曲等多种形式,主要通过口头创作形式传播。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可以根据表演形式、旋律等角度,进行多级划分。民间音乐主要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宗教音乐、民间器乐以及综合性乐种。(1)民间歌曲又可以分为民歌类,如国家二级非遗文化天门民歌;曲调类,如汉江磨调;号子类,如江河号子[1]。(2)民间宗教音乐又可以分为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以及其他宗教。(3)民间器乐又可以分为膜鸣乐器类、体鸣乐器类等。(4)综合性乐种,如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南音等。

三、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入研究民间音乐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积累,逐渐凝聚为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只有不断保护非遗音乐文化,才能保护文化记忆,保护传统文化[2]。我国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文化发展落后,关于音乐的传承只能口传心授。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很多地区和民族逐渐融入现代生活中,逐渐失去文化自信,保护民间音乐的意识逐渐变淡,造成大量民间音乐种类消失,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遗憾。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能够保证更多文化资源,为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源,为音乐文化探究提供保护。(二)有利于构建我国非遗保护系统。我国针对非遗音乐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探究,对于保护传承非遗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实践经验和体系,为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大量参考经验。通过进一步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能够逐渐构建非遗保护系统,从而整合保护资源,让更多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得到大力支持,提高保护效果。(三)有益于挖掘音乐文化价值。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音乐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人们通过和文化的互动,发扬文化价值。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音乐文化的开发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因此通过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能够让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价值得到实现。在现代化的创新和加工下,民间音乐文化也会影响当代主流音乐,为音乐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渠道。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能够给音乐作品提供更多样化素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四、民间音乐传承萎靡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文化冲击民俗文化,很多民俗音乐是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进程中衍生得来,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联。如西安鼓乐来源于乡村庙会活动,借助于民俗活动,音乐得到传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村落格局被打破,人们除了传统节日外,不多关注庙会等活动,使得地域传统节日逐渐消失,音乐传承面临着严峻问题[3]。此外,城市化建设分离了老艺人的生活区域,老艺人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排练,对民间音乐进行推广,严重阻碍了民间音乐的推广和宣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间音乐逐渐被边缘化,受到了人们的冷落。(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民间音乐来源于农业劳动,很多音乐形式建立在农耕劳动之上,演奏方式和韵律和农耕劳作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发展,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越来越少,机械化设备逐渐取代农作,人们埋头田间劳作哼唱民间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衰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音乐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流行音乐的传唱度越来越高,民间音乐利用率逐渐降低,流行音乐严重压缩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三)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随着全球文化融合,西方音乐作品在国内快速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西方交响乐成为一件高雅的事,而田间山歌却被认为土、过时、俗气。如西安鼓乐每天在紫云楼演奏,但客流量不足10%,很少有游客能听完演奏。而价格昂贵的流行音乐节场场爆满,座无虚席[4]。再加上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音乐资源越来越多,对于人们的吸引力逐渐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小视频、综艺节目上,很少关注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造成民间音乐发展进一步受挫,民间音乐传承人少之又少,年轻人对民间音乐缺乏兴趣,未来发展道路难上加难。

五、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断层危机。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分别为群体传承和个人传承。我国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老艺人逐渐减少,平均年龄过高问题普遍,且男女性别失衡,后继无人,很多音乐种类面临着消失的局面。没有传承人,非遗音乐文化中断,特技和曲目也将相继消失。(二)群众保护意识薄弱。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于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给予大力支持,但逐渐出现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域,由于宣传力度不足,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缺乏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处于被动地位,保护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严重问题。少数民族区域的群众,对于民间音乐不重视,认为保护非遗音乐文化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再加上生活条件较差,很难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少数民族居民生活在以汉族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中,缺少文化自信,认为少数民族音乐过时、落后,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阻碍作用。只有少数民族区域群众认可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积极参与非遗音乐传承,才能为非遗音乐文化保护提供监视的群众基础,让传承民间音乐取得真实可靠的效果。(三)音乐文化环境恶化。民间音乐世代传承,是在多样化社会生产和民俗文化中延续下来的,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观众有着密切关联,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外文化的涌入,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民族地区社会氛围逐渐变化,生活习俗逐渐被现代化生活理念和意识取代,非遗音乐文化民间基础逐渐被取代,造成民间音乐也逐渐消失。年轻人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对于音乐的欣赏角度越来越单一,使其对非遗音乐文化丧失兴趣,严重了迫害了非遗音乐文化的生存。(四)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趋势。在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存在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问题,申报项目时,政府部门和各个相关机构,给予极大重视,投入大量物力、财力的支持,但申报成功后,忽略了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缺少保护经费,在保护执行上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政府部门支持非遗音乐项目申报后,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国家财政补助,推动房地产产业经济收益,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诸多利益[5]。政府部门将更多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使得保护非遗音乐文化分配的精力过少,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同时保护非遗音乐文化并不具备量化指标,很难作为评估政府部门业绩的标准,更无法督促政府部门提高保护力度。

六、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路径

(一)政府部门加大力度扶持。民间音乐是群众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艺术形式,在民间代际相传,非遗传承人作为中坚力量,带头保护非遗文化。但受到现实原因的影响,非遗文化保护面临着种种困境,需要由政府部门出面,积极干预,加大力度扶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6]。首先在法律法规层面上,需要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积极干预,目前我国尚不存在非遗文化的相关法规和条例,使得非遗文化保护缺少了法律依据,未得到政策支持,难以保证保护效果。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政策,深入群众中考量,建立适用的法律依据,加强对非遗音乐保护的政策。其次需要在物质激励和审批上给予扶持。对于民间音乐传承人给予资金补助,资助传承人的工作。同时协助传承人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够获取社会群众的信任,提高群众参与度。可帮助传承人链接资源,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宣传环境,从而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此外,在民间音乐非遗文化申报过程中,政府部门也需要积极提供帮助,大力支持传承人的申报,加快审批速度,从而保护文化多样性。最后需要积极推动非遗音乐文化保护全面建设基础设施,包括保存、宣传、展示、保存等多个用途的基础设施,逐渐形成非遗聚集地,实现集中保护和传承。如利用省博物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设置专门的陈列室,对非遗音乐文化进行保存,提供给人们参观,达到良好的传承效果[7]。如湖北省建立鹤峰围鼓陈列室,收集锣鼓谱点以及土锣土鼓等用品,起到集中保护的作用。在未来非遗音乐文化保护工作中,需要积极建设文化保护区,加快对保护区的审批和申报工作,便于非遗音乐文化获得整体性保护。但目前各个省市建设文化保护区仍然面临着财政资金不足,政府部门不重视以及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对保护区的建设。还需要在宏观上加强整体规划,保证各个区域非遗保护得到落实,将生态环境保护和非遗音乐文化保护联合起来,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财富。(二)建设非遗传承人队伍。保护非遗音乐文化的根本在于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尤其是民间音乐的保护,需要依赖于传承人的专业技巧,进一步推广文化传承。通过积极建设传承人队伍,能够逐步实现专业化、活态化转变。首先需要提供资金支持,传承人作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为了保护非遗音乐文化的全貌,要求传承人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才能有精力、有能力推广非遗音乐文化[8]。因此需要在传承人生活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其社会保障、生活补贴等,保证其基础物质需求,才能让传承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护非遗音乐文化上,才能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此外对于将家传音乐演奏技艺无私共享给大众的传承人,需要给予经济补助,彰显其社会价值,推动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大力培养新生代传承人,需要重视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储备,非遗音乐文化不仅包括音乐表演艺术,更包含民间习俗、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等,需要不断扩大新生代传承人的队伍,才能推动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将社会需求和非遗文化和时代潮流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具创新性的现代性的音乐作品,让非遗音乐文化重新迸发新的色彩[9]。如在各个音乐院校建设音乐类非遗文化专业,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授课教师,向大学生传播音乐技能,给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支持。最后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中,需要建立面向全国的培训组织,吸引更多有天赋、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如我国的丝弦锣鼓工作室、土家族民歌工作室,继承了营销策划、传承保护、文化演出等多领域业务,建立实体机构,能够满足社会运营需求,提高宣传效果,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年轻人积极参与。(三)加强非遗文化社会教育。民间音乐来源于民间,理应由民众传承,面对我国社会公众文化保护意识浅薄的局面,需要积极利用非遗文化社会教育的方式提高民众的意识水平,让非遗文化保护成为民众的自发行为。首先在中小学教育中,积极倡导学校利用音乐课堂,邀请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科普教育,从小培养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能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充实音乐教育的内涵。在高等教育中,则要设置丰富的音乐选修课,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作为外聘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提高其学习音乐文化的积极性。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荆州文化部门在中小学中推广马山民歌,邀请音乐教师和传承人共同谱写校本教材,将马山民歌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每年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马山民歌的培训,由非遗文化或者专业歌手作为培训教师,系统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政府部门要充分动员各个社区机构,做好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作用,利用各个社区的宣传板和群众活动,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如邀请民间音乐人到社区举行音乐文化讲座,展示自己卓越的音乐技巧,提高社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可在街道范围内,组织非遗文化节活动,制作丰富多彩的海报,吸引有音乐爱好的群众参与[10]。如和当地广场舞结合起来,以非遗文化音乐作为背景,编排广场舞,推动非遗文化在群众中的传播。最后要充分利用媒体作用,对非遗文化加强宣传。如积极邀请热门的综艺节目,如《极限挑战》、《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到当地录制专题节目,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到综艺中录制技艺展示,将非遗文化向全国人民推广,达到更理想的推广效果。(四)构建非遗保护责任机制。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需要长期经营,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体力,收集相关资料,递送申报文件,参与非遗评选,最终才能得到批准,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实现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推广[11]。因此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是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支持。为了解决我国现存重申报轻管理的弊端,需要针对非遗音乐文化建立责任机制,利用责任机制约束相关部门,重视对非遗音乐文化的管理,给予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最大力度的支持。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转换观念,重视保护非遗音乐文化,建立多层级组织的监管制度,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定期开展检查以及考核[12]。文化部门决不能依赖于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考核,需要在责任制度的督促下,提高自觉性,能够主动关注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给予及时的帮助。而省文化部门要建立监管小组,专门针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展开监管,对保护不力的地方部门执行通报批评,依法处理,追究其责任,利用行政处罚手段惩处责任人,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非遗音乐文化专项资金的保护,对专项资金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保证非遗音乐文化相关传承人得到经济补贴,购买必要的设备和设施,能够将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五)积极建设数字化保护体系。如今现代化技术的引入,给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让非遗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得到巨大帮助,为充分发挥出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要积极建设数字化保护体系。首先可引进VR技术重现非遗音乐文化,在非遗文化保护中,VR技术大量应用,已经成为文化保护的核心技术,利用VR技术能够再现场景,促进群众和非遗文化的亲密接触,实现资源共享化,保存数字化[13]。对于非遗音乐文化,可以利用VR技术建立三维数据库,利用建模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虚拟场景,将无法通过语言形式保存的文化通过画面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再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文化遗产色彩、符号以及纹理等信息,进行标志,形成矢量数据集,具备基因信息库后,能够提供给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实现资源的丰富化储存[14]。其次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展览馆的建设,我国民间音乐类文化项目众多,很多音乐形式通过曲谱、文字和口头形式传承,只有走访民间艺人,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艺术。利用拍摄视频,制作VR影像视频,保存音乐艺术资料。如苗族音乐数字展览馆的建设,将动态遗产和静态遗产全面整合发展,将非遗文化整理在数字展览馆中,能够面向全国人民展览,让全国人民都能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最后需要积极尝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扩大非遗音乐文化的影响效果。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的产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作为两个常用平台,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可在一瞬间传达给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对传播对象起到拓展作用,不断提高传播效果,为传承非遗音乐文化注入新鲜血液[15]。可以积极和微信平台、微博平台进行公益合作,投放开屏广告和插播广告,宣传非遗数字展览馆,利用广告效应,吸引更多群众关注非遗音乐文化,在网络上参观展览馆,扩大非遗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六)尝试推进产业化发展为了注入非遗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新动力,可及机场是推动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收益,利用经济效益获取保护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可积极设计非遗音乐文化旅游项目,将音乐文化和旅游项目联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湖北省西南地区,主打苗族和土家族的旅游风情,可结合土家族打溜子和苗族大歌等音乐文化,提高当地区域的旅游景观,让更多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欣赏到民间音乐艺术。另外可以积极建设音乐文化景区,以非遗音乐文化作为背景建设旅游景区,并集合自然风光、展示宣传、购物DIY等多个项目,整合体验旅游和经济生产,形成具备发展动力的音乐文化景区,在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非遗音乐文化保护的效果。

七、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有助于深入研究民间音乐文化,构建我国非遗保护系统,挖掘音乐文化价值。如今民间音乐传承萎靡多受到了城市化发展、工业化发展、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也面临断层危机、群众保护意识薄弱、音乐文化环境恶化、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趋势的问题。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扶持,建设非遗传承人队伍,加强非遗文化社会教育,构建非遗保护责任机制,积极建设数字化保护体系,尝试推进产业化发展,以达到理想的保护传承效果。

作者:王宏 单位: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