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多重路径与方法
时间:2022-05-17 10:29:35
导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多重路径与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引言
中国城市规划正处在多规合一的发展时期,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保护区论保护的措施,忽略了保护区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阻碍了二者之间历史文化脉络格局的交融,使得保护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由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导致工作中各部门间频频发生纠纷,管理不善、过度开发、商业化严重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名城保护规划作为专项规划,往往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相互脱节,不能很好的发挥指导作用。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济宁为例,探讨多重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路径与方法。
2济宁市城市文化特点与现存问题
2.1简介。济宁市属于山东省内的一个城市,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济宁市还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境内不仅有三府、国家森林,还有国家历史名城——邹城市,使得济宁市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2.2济宁市城市文化特点。2.2.1独具一格的古城风貌。济宁市称为“运河之都”,运河不仅对济宁的经济产生影响,还对济宁的精神、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北方城市中,济宁河流最多,为济宁带来了信息、技艺和人才,称之其为“江北小苏州”再合适不过。城区内任城河、洸河、府河等交错纵横。城区含有陆路和水路,使得居民楼和商业区联系更加紧密,也把济宁水乡城市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济宁作为运河的中间枢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西华宗教文化的熏陶,使得不同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展现出城市独特的风采。2.2.2积厚流光的京杭运河文化。济宁倚靠京杭运河,作为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积极做航运事业、积极建设,从此不断走向繁荣。运河文化从此也成为济宁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显现出济宁市的整体精神面貌,更是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表。运河文化在济宁市的兴盛,加之运河的航运作用,使城市逐渐沿着河道形态发展、扩大,街道沿着运河延伸,湿地也融入城市,构建出南北城市融合的风貌和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2.2.3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地理条件和浓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风景带。济宁又享有“曲乡艺海”的美誉,至今为止已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1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现存问题。济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依旧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古城中的建筑特色趋向模糊,城内存在的历史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吞噬;(2)过度进行城市开发,运河环境遭到破坏,历史城区附近也被居民楼所占据,使得水利工程受到破坏;(3)人们活动轨迹增多,部分文物受到损害;(4)缺乏保护措施,历史古巷与现代交通相冲突,古巷感日益消散。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多重路径与方法探究
新时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方式,应从区域着手,进行小背景契入,进而考虑整体发展与保护;而后运用全方位的视角,对历史名城进行合理规划;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时,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以确保规划顺利开展;对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从建筑视角出发,进行合理规划与实施。3.1区域角度。3.1.1文化与环境特点。从大范围讲,济宁市处在中国东西文化不同的交汇点上,如西安到洛阳、北京经曲阜到杭州等,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站点。从整个山东省讲,我国儒家文化思想、炎黄先祖文化带以及运河文化带都汇集此处,使之成为富含优秀文化资源的地区。纵观历史长河,京杭运河已存在几千年,实属世上古老运河的其中之一。它流入济宁内,以此向外延伸,流入南四湖,形成东西、南北轴相结合的运河文化带。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集结区,其目标为建设南北黄金水道之枢纽。3.1.2协调与保护共进分析。(1)从整体上保护文化环境。调和田地、林地和生态湿地等外围生态保护区与由运河、历史城区、古代街区而形成的历史风貌区和城市新城形成的现代城市风貌区的关系。保护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出入口、景观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广场等主要开放场所。(2)保护城市水系、合理利用水系。将市内内外水系相连,生态湿地镶嵌,融合城市整体水系,重点保护、强化市内梁济运河和古运河的整治,对沿河文化遗址、水利工程和两岸用地进行监管与保护,强化河道各自的主题、特色以及防护手段。(3)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格局。建立两个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系统,依照运河文化设立历史文化格局。建设古运河文化带、梁济运河文化带,划定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4)保护古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对古树的登记,强化对济宁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3.2整体方面。3.2.1古城区的保护措施。3.2.1.1从整体范围进行保护。依据城区的道路建设、河流分布、建筑范围以及分布状况进行剖析,根城区形成“一带三区多点”的结构。加强对历史城区路网格局的保护,在保证城市干道通畅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历史城区的路网布局,维护原本城区的历史风貌。历史街区应保有原有古巷的建造方式及步行要求。可采用增建外围停车场不同的形式,减少进去历史街区的汽车数量,以此推动步行工具的发展。3.2.1.2维护水系、增强绿化。应注重疏通河道,还原原本的城河风光。而后不断增强流域间的连接,建造完整的水域体系。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强沿路绿化的建设,使道路林荫化。3.2.1.3建筑高度的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控制建设总体高度。对处于历史街区的建筑物,高度应限制在12m之下,以此符合对视廊的要求。洸河、府河、越河滨河区沿岸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3.2.1.4景观视廊控制。按照地形分类,济宁属于平原地域。而对廊道视线的控制主要指的人工建造景观中的视线走廊。铁塔、太白楼、智照禅师塔、文化广场、东大寺之间都要留互为相等的视线廊道。3.2.1.5景观风貌控制。历史城区内主要有文化展览区和太白楼两条不同的景观线,交融形成历史区、文化区、景观区等不同的风貌。3.2.2保护古运河的方式。3.2.2.1划为不同区段。使运河整体划分为河西、古运河城区、古运河滨湖三段,对其进行保护。河西段以展现运河历史为核心,着重保护古运河的流经区域,河上的水利工程、以及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古迹。古运河城区段,着重保护运河气韵、依附在运河两岸的建筑、小街小巷和古代遗迹。古运河滨湖段,着重保护运河生态环境、河道完整性,展现出济宁路段运河的魅力。3.2.2.2合理利用区段运河线。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主要放置老城区段,以古风建筑为核心,打造运河两岸自然风景;感知生活、休闲娱乐主要放置新城区段,绿化建设要融合周边环境,使现代城建中融入自然风光。参照文物部门划定的保护范围与建设进行相应管理;严控对大运河古迹周围的土地进行开采,加强对日常生活中用水概况的监测,并树立警示标识。3.3管理角度。对历史街区进行管理保护时,需有全面的管理体系,以致能够有效保护历史古迹。管理体系应主要从地域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城区出入口、步行工具等不同角度制定,居住人口、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引导性方案,协助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3.4建设角度。针对现存城市内的优秀文化、历史古迹、村落,应合理有效划出保护区域,提出相应的保护手段,且对城市内的建筑、绿化、路段、河道都进行相应的管理与布局。
4结语
当今社会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给予了更多关注,区域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逐渐步入正轨。整体发展方向也趋向多元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在更多层面、不同视角进行综合考虑,寻求保护的空间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培阳.区域视角下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D].中国名城,2012(5).
[2]柳秋英.基于“整体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
[3]孙翔,李光旭,王朝晖,姚燕华.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探讨——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
[4]董世永,李骐莉.浅议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重庆建筑,2006(3).
作者:徐文洁 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上一篇:浅议宿舍文化建设社会价值
- 下一篇: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地方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