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区与人居环境研究
时间:2022-02-27 02:48:05
导语:历史文化保护区与人居环境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研究的背景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做好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是“十三五”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正在有序推进。保护区拥有大量的传统建筑,其建筑风格质朴,院落布局有序,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老旧破败、人口密度大、人居环境水平低下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进入了大规模危旧房改造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旧城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失去了大量的传统街区,如古老的胡同、四合院。为了完整地保护北京旧城,特别是保护那些以胡同、四合院为主的历史街区,1990年北京市政府确定了25片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和2005年又增加了18片,共计43片。其中如什刹海、西四、东四等保护区面积大、保存完整,内有大量的原住民。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和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工作的重点。多年来,笔者始终致力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状况与人居环境的调研工作。通过对保护区的实地调查,并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探索了改善保护区内建筑状况与人居环境的新思路,并提出一套实施方案。旨在为保护传统建筑和改善区内人居环境工作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场调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建筑状况和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2.1居住的拥挤问题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在明清时期是以独户使用作为前提的。时至今日,保护区内得院落绝大多数是由数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共用。例如:烟袋斜街37号,现共居住22户居民,整个街区人均使用面积不足5m2;德内大街265号原为清末内务府大臣的住宅,现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及其所属单位职工住宅,院内人口过多,人们只有利用宅院空地加盖简易房屋。如此种种,带来了居住环境拥挤、住户相互干扰、不能满足基本的卫生标准等一系列问题2.2居住条件的日趋恶化所谓居住条件的日趋恶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居住条件绝对性恶化。保护区内传统住宅大多是数十年或上百年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大约20%左右的四合院属于“危、积、漏”房屋,人口的增长又加剧了恶化程度。二是指居住条件相对性恶化。1976年以前,旧城区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传统的四合院中。随着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新型的住宅均有煤气、暖气、自来水、厕所等现代化设施。相比之下,传统四合院仍采用传统的燃料做饭取暖,数家合用一个自来水龙头,居住设施落后。2.3服务设施不全旧时保护区稍大的胡同有各种小商店及服务性设施,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胡同里的商店所剩无几。尽管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观,但保护区商业网点分布过稀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许多区域中小学的设置不尽合理,特别是小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另一方面,过去居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多借助胡同空间,近年来由于机动车的增加,一些场所很难发挥昔日的功能。此外,乘车难、存自行车难、娱乐设施匮乏等也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2.4城市环境质量的问题这里城市环境质量问题指城市环境的污染,它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以及城市热岛效应。这些污染使旧城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同时一些污染源对传统建筑具有破坏性。
3改善建筑状况与人居环境的方法
改善保护区内建筑状况与人居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保护、整治、更新等多个环节。这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于居民住房条件急需得到改善,研究过渡性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自2003年起,政府就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诸如“煤改电”、“燃改气”、改造“低洼院”等,从多方面的实践来看,这是一项老百姓普遍满意的民生工程。为了继续做好此项工作,在此拟就技术上的可行性做进一步探讨。3.1增加建筑使用面积住房拥挤是保护区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应尽可能增加建筑使用面积。但此种做法应满足相关条件:如房产为公产且房屋结构良好,改造后的房屋必须保持传统街区风貌等。改造时应由居民申报改造方案,获审批后方可实施。以下为3个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的方案。①四合院的正房、厢房通常都有前廊,房屋的门、窗及窗下坎墙位于金檩下方,如果将门、窗及坎墙外移至檐檩下方,房屋内的使用面积可以扩大,每“间”可扩大3m2左右。②四合院各房屋内一般都设天花,若将天花板拆除,利用屋架内部的空间可建阁楼,阁楼可作为卧室,上下可用爬梯相连。③经相关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对符合安全条件的房屋可以考虑让住户利用屋内地下空间,改造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实施。3.2四合院内设卫生间上厕所难是保护区内居民普遍反映的另一个问题,现在居民多数到胡同上厕所,上下班等高峰时段有排队现象,老人使用也很不方便,建议采用院内设卫生间的方法予以解决。首先,设置院内移动式卫生间。移动式卫生间在城市的街道、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被广泛使用,它具有产品尺度小、放置地点灵活等优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放置在四合院内。但这种卫生间每日需清理,若能与市政污水管相连,则可降低使用成本。其次,院内建固定式卫生间。现北京四合院多为大杂院,但某些院落仍有零星空地,因地制宜建小型公共卫生间仍具备条件。另外,可对愿意出让“抗震棚”的居民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将回收的临建改为卫生间。3.3加固房屋结构根据2000年编制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所做的调查,建筑结构质量较差和差的四、五类房屋占保护区总建筑面积的17%,约104.21万m2。鉴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彻底消除四、五类危旧房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可采取临时性措施,如用型钢加固房屋结构,以消除房屋安全隐患。3.4增设建筑保温“煤改电”项目最初在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试行,后得到推广。根据对西四北头条至八条“煤改电”情况调查,尽管政府对“煤改电”进行财政补贴,但由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部分居民白天关闭电暖器,导致冬季室内温度偏低。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在房屋墙体内侧加保温层和加双层窗的措施,提高室内保温性能。3.5修缮防潮与防漏保护区内房屋潮湿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房屋屋顶漏雨。以法源寺地区为例,这里四、五类危旧房的比例高达30%,每逢雨季,许多房屋墙体潮湿,部分居民用塑料布等材料盖住屋顶,以防屋内漏雨。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可能漏雨的屋面做防水处理,对潮湿的墙体可增设防潮层。3.6改善通风条件现保护区内多数四合院已变成“大杂院”,院内建筑密度高,空气流通性差,再加上传统四合院建筑多不设后窗,使居室内通风不畅。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在房屋后墙设高窗的方法,改善室内通风条件。3.7合理布置绿化保护区内传统四合院内空地多,院内多植树、种草、支棚架,形成了良好的绿化环境。现四合院内临建多,无集中绿地,可采用竖向绿化的方式改善院内的绿化环境。3.8改善市政设施在有条件的地段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对于胡同较窄的地段应本着“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利用地下空间,采用竖向排列的方式铺设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热力、强电、弱电等管线。对于胡同较宽的地段,可参考《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基础设施规划研究》推荐的方式实施。在给排水方面,为了减少院内住户共用一个水龙头的现象,建议水管线延伸到户,力争达到每户有一处独立的供水设施。雨水、污水的排放应采取雨污分流措施,对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在电线电缆方面,建议电力、电信、网络线路通过综合管沟直通到户。对一些电力设施如路灯、电线杆、变电设备等,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应考虑美观因素,外观上应与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在采暖方面,历史文化保护区部分住户采暖方式已由过去的燃煤改为用电,这种方式清洁安全,应予以推广。此外,可考虑利用太阳能作为辅助能源为居民供暖,或者在建筑物外墙铺设保温层,以提高冬季室内的温度。在管道天然气方面,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胡同较宽的地段可铺设天然气管线,胡同较窄的地段仍采用瓶装液化天然气。3.9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调查,娱乐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和学习社交设施是保护区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娱乐设施方面,建议在每个居委会辖区内配置一处室外健身场所和一处室内棋牌室,以满足居民的需求。社区服务设施方面,建议每个居委会设置一个便民服务站,为弱势居民提供购物服务、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学习社交设施方面,建议每个居委会设置一个社区学校,为居民提供一个继续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交往的场所。上述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的空间,可通过收购个别居民院落的方式加以解决,拆迁、改造等相关费用由政府承担。3.10解决道路交通与停车问题据调查,保护区内道路宽度小于5m的占51%,5~7m的占26%,7m以上的占23%。从道路交通上看,道路宽度小于5m的胡同不适合机动车进入;5~7m的胡同可供机动车单向行驶;大于7m的胡同可供机动车双向行驶。应尽量消除尽端胡同,拓宽瓶颈胡同,对于胡同之间的连接道路应尽可能拓宽,以形成环状的交通系统。在停车方面,应通过利用一些废弃厂房及集中空地建地上、地下停车场,还可采用机械停车装置解决胡同停车难的问题。
4结语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状况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在政策、技术、资金等层面上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制定统一的规划。坚持“疏散、改善、修缮”的方针,按照“保护为主,有机更新,科学利用,统筹兼顾”的原则开展保护区内的各项工作。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之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状况和人居环境必将得到改善,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翔.北京四合院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陆翔,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3]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4]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6]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常宏达 董军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助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
- 下一篇:高职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