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研究
时间:2022-01-12 10:28:53
导语: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2012年,赤峰市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旱作农业重要起源地,因此,敖汉旗也被称为“小米之乡”。对于赤峰市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保护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言利用遗产地的品牌,大力开发以“小米”为品牌的谷物业者;有言保持与培植谷物传统品牌,努力再现农产品市场新繁荣的。本文拟分析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优势及保护的迫切性,进一步探究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对策。
关键词: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一、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优越地位及特色
敖汉旗种植小米的历史,可谓悠久。小米,即传统农作物中的谷子去壳后的粮食,这曾经是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的传统主食。敖汉旗处于地球北温带居中的位置,降雨量不高,日照时间较充足,自古即是旱作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又因为兴隆洼文化考古新发现的关系,使得敖汉旗这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地更为引人注目。(一)历史与考古发现所造成的巨大优势。2002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赤峰学院、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发掘兴隆沟遗址。兴隆沟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类型,位于敖汉旗宝国吐乡东部。此前,考古工作者曾经在这里发现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石耜、石斧及陶器碎片等与原始种植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器具。此次发掘过程中,在对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分析时,发现1500余粒已高度碳化的籽粒。经过植物考古工作者与相关专家的辨别和鉴定,认定这些籽粒是已经炭化的粟和黍,其中黍占90%左右,粟仅占其中的10%左右,但它们都已经具备人工栽培的基本形态。同时又经北京大学考古学实验室、日本国立民俗历史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权威部门C14检测,表明其已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这比欧美发现的谷子的籽粒要早2700年。考古工作者曾将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谷种与国内外多地出土的谷种进行基因比对,结果发现生长于欧洲、西亚地区的黍和粟,与敖汉兴隆沟出土的同类作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传承关系。换句话说,欧洲及西亚地区早期的黍和粟,是从亚欧大陆传播过去的。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黍和粟,是很多地方同类谷物的先祖。因此,敖汉地区种植和食用小米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谷物的培植没有休歇,这里应是世界上种植和食用小米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由于敖汉旗是世界小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且为独立起源,自成体系,因此在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旱作农业重要起源地,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有了大幅度增加。笔者查阅了《敖汉旗志》和历年《敖汉旗统计年鉴》等资料(见表1),结果发现,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从1957(种植面积7.60万公顷)年开始逐渐减少,直到2012年出现转折(种植面积2.67万公顷),2015年则达到5.33万公顷(突破80万亩)。敖汉旗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域种植小米最大的地区。2014年,敖汉旗被评选为“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从此谷子或小米的价格即一路攀升,由原本每市斤1.4元左右,持续提高到2.4元、2.9元、3.6元、4.5元,目前稳定在每市斤3元左右,特殊品种已经达到几十元的较高水准。近年出现了不施化肥、回归原始种植方式的“绿色农业”,尤其是“八千粟”小米品牌的出现,奠定了敖汉旗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二)自然地理优势。敖汉旗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1°42′-43°01′,东经119°32′-120°54′,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优质小米生长的黄金纬度。敖汉所处地域,属燕山山地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呈不规则的缓坡形,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地貌由南向北依次为:南部的努鲁尔虎山石质低山丘陵区、中部的黄土丘陵区和北部的沙质沱甸区。敖汉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区各占总面积的34%,北部沙质坨甸区占32%。①敖汉旗位于地球北半球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积温有效性高,是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粟、黍谷物种植的比较理想区域。敖汉旗土地资源丰富,谷物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土壤中含有丰富而均衡的有机质、矿物质,为谷物生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理想的自然条件,保障了杂粮生产的天然特性。2015年全旗谷子生产2.5亿斤,产值超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目前,敖汉旗已拥有经过认证的“绿色小米产品”2个,“有机小米产品”3个。同时又培育了“八千粟”“华夏第一村”“兴隆沟”等新的小米品牌,并曾多次在国内或省、市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上获奖。电商企业“村头树”品牌小米,于2014年11月3日在淘系(淘宝、天猫)以679.49的热卖指数排名第一。②因此,敖汉小米品牌凭借天然绿色的品质、健康休闲的标志和农耕文明的厚重,使其形成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并开始走向世界。2014年,敖汉被授予“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称号。
二、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的迫切性
敖汉旗农业生产在发展,旱作农业传统的粟的种植与生产已经翻番,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不解决这个矛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就无从谈起。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灿烂的产业文明,以农业文明为例,就有“小河西”“兴隆洼”“红山”“夏家店”等。这些辉煌灿烂的产业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此繁荣发展,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保持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培植并拥有一个相当成熟的农业生产模式———旱作农业系统。但是,现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财富,就成为极为紧迫的课题。(一)物种多样性面临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增多,外来优质品种、“转基因”品种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在给人们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潜伏下巨大的危机,这就是对农作物品种多样化的冲击。调查发现,敖汉旗已经具有较能适应风沙、干旱的传统农家小米,这是长期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结果。敖汉农家小米的自留品种资源,如大青苗、压破车、快发财、大红苗等目前由于产量原因已濒临灭绝,同时旱作农业的传统品种被高产杂交品种取代已成趋势。这就使旱作农业生产面临严酷的抉择,人们很容易就会将那些品质虽然不错但是产量过低的农作物或家畜品种,像唐宋时期淘汰菰米一样淘汰掉。③这势必会直接导致经过几千年培育的优质品种走向灭绝,也必然影响到人们对农产品或食物口味的多重选择。同时,农作物品种的过度单一化,必然破坏生态平衡,使大面积病虫害、其他不可预知灾害的发生成为可能,对粮食生产甚至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保持独具特色的品质优良的传统农产品,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比较稀少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已经成为比较迫切的时代命题。(二)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威胁。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不光是要保护物种、保护生产用具实物,更重要的是必须注重古老农业文化的传承。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资料,④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至2014年,已经由17.9%跃升至54.77%,城镇常住人口目前已达到74916万人。据《敖汉旗志》和历年出版的《敖汉旗统计年鉴》对敖汉旗人口变动情况分析统计(表2),敖汉旗乡村人口比例正在逐年降低,与此对应的是农区村庄的迁移、撤并,农村年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熟田闲置或土地撂荒现象,导致传统的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无人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在当今的农村,随着“老庄稼把式”的过世,很多传统的农耕技术随之消失。譬如敖汉地区传统农业文化中,有300年历史的、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视为“弥足珍贵的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的“呼图格沁”,仅存于敖汉旗乌兰召村蒙古族农业生产活动中,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其他如“祭龙王”“皮影戏”等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也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中,逐渐消失。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机械大量应用于谷子的种植,机械化作业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传统农业遗产造成了很大冲击。为了追求效率,不惜以牺牲传统农业文化为代价,不惜抛弃传统的耕作模式及品种,显然是短视行为,待盲目的“高烧”退后,许多优秀遗产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残缺的文化记忆,岂不追悔莫及!⑤因此,保持农业生产率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和谐共生关系,也是当今必须解决的课题。(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亟待加强。旱作农业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5%以上的学生不了解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对村民的田野调查发现,90%以上的农民缺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即使在政府层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未纳入议事日程,虽有少数部门参与其中,但还未形成真正有效的部门联动、共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格局。由于缺少专项资金与政策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并没有落到实处。在许多人的思想意识中,农业文化遗产只代表过去,对当今农业生产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其独特的物种资源、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文化效益等都将随之消失,无法复制。⑥正如闵庆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中心,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这些物种的基因,对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缺乏保护,每年大量物种在减少或消失。”⑦物种的消失,是永远消失,不可复制,农业文化遗产亦是如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离开法律的支持。无论是动态、活态的,还是适应性保护,都需要法律的支持。尤其是在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上,更需要法律法规的规制。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专业人员配置、遗产保护发展专项资金拨付等实质性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专业性强,工作繁重,涉及面广,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就不能保证遗产保护的客观效果。而遗产保护工作的客观效果,离不开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这些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敖汉旗传统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对于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必须实行保护与利用并行的政策,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兼顾长远利益。(一)建立农业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展示和保护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好场所,是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好机构,也是开展农业生态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最好平台。生态博物馆与当地文化、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涉及农业文化的古代、现代、未来,涉及各种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博物馆应该以当地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为依托,与当地文史机构、博物馆、企业团体等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业务活动,例如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同时,要强化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意识,引导其重视与保护农业文化,将保护与合理开发有机统一。(二)鼓励农产品认证,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既凝聚着高度优质人文精神,也具有较高经济增效应。相关部门应鼓励农业合作社、企业等对符合使用地理标志标识的农产品进行认证,鼓励对符合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标识的农产品进行认证,从而提升敖汉旗旱作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敖汉旗现有的“全球500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效应,继续大力宣传和打造以小米为代表的名优品牌,提高敖汉旗农业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三)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当代农业文化旅游。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尤其使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联系起来,势必会产生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人文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将农业文化的宣传、展示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业的同时保护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坚持“谷子当作景观来种、年份项目1949年1983年1995年2005年2014年乡村人口比例99.1%97.2%92.85%89.15%88.12%表2敖汉旗部分年份乡村人口比例变动统计表小米当作药材来用”原则,开发兴隆洼国家级史前遗址景区、赵宝沟史前文化旅游区等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区;建设生态农业梯田、杂粮种植带、耕作体验区和原生态采摘区,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积极开发遗产地旅游产品,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旅游发展典型。农业文化旅游既能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又能有效增加遗产地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当地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四)注重品牌建设,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现任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庆忠教授对当前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中农耕文化的保护有过详细阐述:“对于一个有着8000年农耕文明的地域,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如果有一天能够把这些乡民祖祖辈辈传承的农耕技术、民俗活动以文字、音像等形式保存下来,在经过几千年,他们的价值九如同现在发掘的文物一样弥足珍贵。”可见保护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敖汉,一些传统的农耕技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民俗活动由于受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冲击,面临失传危险,因此要予以保护。要传承轮种、套种、人工点种、人工除草、施农家肥等传统耕作方式,使用传统农业生产工具春种、夏锄、秋收,确保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地作物的绿色天然本质。对于这些传统农耕文化,不仅要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形式保存下来,还要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培育传承人,使其得以流传后世。(五)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建立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对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农业产品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县、村、户科技人员等予以奖励。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金支持力度,给予旱作农业系统专项资金支持,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顺利进行。
作者:张英伟 单位:敖汉旗博物馆
-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乡土文化保护研究
- 下一篇:初一地理多媒体教学研究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