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模式思考
时间:2022-12-14 09:40:38
导语: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模式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开发和保护是一对矛盾,倘若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就可实现良好互动。文章提出了开发性保护模式是文化遗产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必然性选择,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分析了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模式的对策,并且结合案例,探讨了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原则
众所周知,遗产是先民创造出来伟大的痕迹集合体,其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文化遗产是特定阶段某区域群体性智慧的共同结晶,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必须要承担起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让后人们看到先民留下的智慧与文明。本文就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1开发性保护模式概述
一般而言,开发性保护是文化遗产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必然性选择。开发性保护就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管是开发者还是研究者,均需要尊崇传承人的主体性以及自由选择,遵从文化遗产本身的发展逻辑,从保护文化的角度,维护文化遗产的独立性与独特性,进而达到文化和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2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首先,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公益性原则。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财产,是全国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依据法律规章县级及以上政府需把文物保护所需的费用整合在本级财政预算之中。政府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还是保护的主导方。根据属地管理基本原则,政府需投入资金进行文物保护,增加财政投资与经费保障力度。其次,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效益性原则。文化遗产是多维价值的载体,在开发性保护过程中需要发挥出社会与经济效益。文化遗产保护对优化城市面貌和乡村面貌、提高地域知名度、凸显地域魅力、拉动经济增长、保护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并且文化遗产保护在促进产业机构调节以及经济增长、培养国民经济增长点、提高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衍生品开发与产业链等方面,将文化遗产当成内容环节的开发是很有价值的,其能够刺激消费开拓新的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最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整体性原则。在保护观念上,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强调文化遗产的主体,还要将保护范围延伸,且突出保护延续历史地区居民生活的方法。以从点面保护过渡到大型的文化遗产以及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且提出构建文化生态区,给予整体性开发保护的理念。在宏观上将发展和保护以及改善环境相融,不但要注意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的保护,经过构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实现对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同时给人民大众构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3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模式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及完整性原则决定了其开发保护利用的关键模式,即分类型展示,而旅游是实现该种模式的最合适的途径。旅游开发对于文化遗产有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旅游开发性保护能让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挖掘,同时创造出一定的保护及宣传空间,可充实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旅游人员对文化遗产的赞美与欣赏,唤起了本地人对于母体文化的自豪,对提升文化自觉性有积极作用。而消极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在促使人们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挖掘的过程中,其商业性质导致一些旅游企业为了提高经济价值,盲目迎合游客,进而将文化遗产面貌扭曲,造成诸多文化遗产断裂[3]。实际上,开发和保护能否达到双赢的目的在于一个度,即在开发保护这一关系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趋利避害,将其结合在一起,始终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进行开发性保护。3.1整合开发关键文化资源。把那些分散在各个地区的价值很大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以体验多姿多彩与鲜明特色的文化为中心的主题式公园,关注加强民俗表演性以及人民大众参与性,不仅有益于民俗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有益于文化传承和其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4]。再者,将民族记忆作为主题,把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当成背景,融合文化资源的特性,构建完整的体验氛围,让游客在合适的时空环境之中亲身体会到寻找生命的意义,进而完成文化与精神之旅。3.2开发重要节事活动。开展旅游节事活动对于提升地区知名度,树立独特的旅游形象给予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区已经开发的旅游节日活动数量之多,大部分是依靠某城市开展,这部分活动有着非常鲜明的主题,并且经济带动效应非常好。可是由于参与性以及活动性产品的局限性,制约了游客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所以,将已有的产品作为基础,将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遵从原生态与活态的原则,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节事活动。3.3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地区的民俗基因再创造,必须要重新审视文化遗产自身的个性特点,同时在专家的指点下,在原本民俗基因的基础上展开构建,注重将民间文化遗产无形与有形的相融,开发与保护并重。由于文化遗产不仅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还和特定生态环境互相依存,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民间很多活态习俗,均无法离开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因而,对于具体的文化事象保护,应当尊重其生命特征以及内在的丰富性。不仅需要保护文化遗产自身与其有形的外观,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其所依托以及所处的构造环境,进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功能转变。3.4文化遗产保护应整合于协调各方利益诉求。文化遗产保护无法离开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参加。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向背后隐藏着某种功利性目的,功利性获得一定程度的实现,文化遗产就可得到越多人的认可与持续传承[5]。在实践过程中,应当统筹参加保护的每一个社区与群体、组织和个人的利益,有效整合及协调好商业、学术、政府以及人民大众各方的不同利益诉求,以保证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构建在人类社会健康、稳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3.5开发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于文化方面的诉求逐步增强了,人们期望通过亲身经历文化认知与实践、文化创造来实现综合且全面的发展。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寓教于游的,将游与教相融,给人民群众实现自身文化权利提供了机缘[6]。现如今,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必须依赖于现在已存在的文化资源,融合目标市场特征,开发出民间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产品。开发旅游产品时,可参照外国与国内成功的案例,将旅游参观人员、表演人员、制作人员打乱,也就是客体和主体身份设置,在激励模仿学习以及亲自参加的游乐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传播以及传承的目标实现。
4案例分析
此次以凤凰地区文化遗产为例,凤凰县乃武陵苗疆重镇,历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皆一直注重对该地区的经营,所以这一地区的文化积淀尤为深厚,储存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现阶段,该地区有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在这之中,全国重要文化保护单位两处5个点,而省级保护单位有15处,州级文物保护有2处,县级有85处,重要馆藏文化以及稀有化石有约1万件,是西南地区文化古迹保留最多的区域。就凤凰古城里就有5处古街,再者分布于农村的有将近200km苗疆边墙遗存以及800多个城堡碉卡遗存,10多处历史文化名村和100多处文物遗址。这部分统统被整合到了保护规划的文物古迹与其遗存的环境整体面积为600多km2。该地区文化遗产项目类型较多,内容丰富,一共收录了17类800多项。国家级项目有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及鼓舞、苗医药等;省级项目有文武茶灯与扎染、湘西阳戏与苗绣;州级有将近20个,县级有将近50个。其中有116个人被录入了四级传承人保护的名单,在这之中,国家级代表人有6个,省级有4个,州级有26个,县级有80个。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大师的名号就有6个人。如此多的文化遗产是该地区宝贵的文化与财富资源,所以,凤凰县制定了很多举措保护这部分文化资源,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利用。4.1成立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该地区构建了6个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保护及传承文化遗产。这部分传习所对所立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培育出了对应的传承人。具备市场价值、依靠商业店铺构建的传习所(例如服饰与扎染等)项目传承与保护效果很好;不具备市场价值、与乡土传习所脱节,例如地方戏以及纸扎等传承与保护效果不佳。4.2开发民族节日。通常来说,民族节日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也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凤凰县近期不但开发了传统文化节日,如六月六苗歌节日与四月四跳花节日等,同时也赋予了这些节日全新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这些节日活动把苗族舞蹈、跳花与对歌等相结合起来,由古城以及各个传统村落一同开展,让凤凰县变成了全面展示地区独特文化的文化空间。除此以外,该地区也开发出了新的节日,开展了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日,不单单展现出了苗族银饰服饰,并且还演绎出了苗族服饰的精美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节日的开发与打造,让这部分节日演变成了苗族文化全面展示的舞台,不但恢复了活力,也刺激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4.3构建文化生态核心区。建立文化生态核心区对于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环境以及民族历史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倘若脱离了其生发的文化土壤,那么所保护的就仅仅是单个文化事象。这不但会导致保护、发展及传承变得相当困难,也会导致文化丢失原本的含义与意义,使得文化遗产保护碎片化,进而让文化事象丧失保护的价值。在几年前,文化和旅游部将凤凰山江镇当成苗族文化生态核心保护区域展开保护。在这一基础之上全县各个乡镇构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按照各个乡镇不一样的特色,构建了将近10个文化艺术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文化遗产整合到整体性区域保护之中,进而在文化遗产发生的土壤中继续传承与保护。
5结束语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变成一种无法阻挡的主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对文化遗产开展合理且有效地保护,就是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审美视线中即将消失的文化形式,通过人为的方式提供的生存活动,以此为后人留下社会变迁的痕迹与记忆,这也就是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来带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建明,所萌,岳凤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J].城市规划,2014,38(S2):49-54.
[2]范周.“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价值体现与保护利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1):18-21.
[3]徐拥军,王玉珏,王露露.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和对策[J].学术论坛,2016,39(11):149-155.
[4]曾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2):10-14.
[5]冯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明日风尚,2017(17):123-124.
[6]张德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扬州茶文化旅游开发[J].福建茶叶,2016,38(3):142-143.
作者:柳淳 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
- 上一篇: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下一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