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时间:2022-11-27 08:26:21

导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衰弱现象愈加严峻,许多传统村落不断萎缩甚至凋敝,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已迫在眉睫。在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我国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并剖析了云南省和安徽宏村传统村落保护及建设经验,以期为推进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与促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加快推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政策

一、研究背景

从文化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村落,就是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既是农村现代化的大课题,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接受现代化洗礼已经无可避免,传统村落居民在保留乡村的古朴和选择现代化生活设施便利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甚至已经遭到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毁坏。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指出,当前主要的问题有三个: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贫困仍然是主要问题;在传统村落保护上,将重点开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法制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开展人才培训等工作。由此可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鲜活的“文化载体”,其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政策解读

就传统村落而言,自2012年9月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开始,我国政府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问题的重视度持续升温。自2012年12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始,至今共有四批共计4153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政策方面,较早有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以《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2]184号文),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2014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紧迫性并细化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措施,提出在3年内,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并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适时建立传统村落退出机制等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出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公布了一批各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并进行保护发展,各级政府及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文件内容进行研读。结合《意见》及专家学者的解读,本研究认为,对于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重在以下几点:

(一)必须建立完善传统村落建档和保护管理机制

近年来,政府开展的几次调查工作表明,我国传统村落不断萎缩甚至凋敝,村落调查和建档工作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做好详细的村落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并建立“一村一档”,落实详尽的图文并存的传统村落档案;另一方面,对传统村落进行挂牌保护,设置统一有序的村落保护标志,并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此外,各地政府必须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各主体责任义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

(二)必须重视传统村落文化和自然资源价值的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相较而言,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意义更重,但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又与村落自然景观密不可分,二者只有协调统一才能更好地融合和延续村落文化的完整性。因此,无论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角度,还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在指定省级专家指导下开展工作,坚持精工细作和真实性,注重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一方面,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补工作、注意保护古道古桥古井古塘树藤等历史环境,以及保护非遗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另一方面,对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进行整治和完善,既可改善人居环境,也能为发展旅游业打下基础。

(三)挖掘各地村落特色,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

产业和旅游,以带动村落长远保护与发展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风格特色各异,文化遗产各有不同。针对此情况,应注意挖掘每个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价值,深入开展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惠及社会,扩大影响力。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如传统服饰、传统节庆、特色工艺品、特色饮食等,对于有条件的特色村落,大力发展旅游业,凡此种种,最终实现村落的经济价值,带动传统村落的长远保护和发展。但在开发中,必须注重真实性和适度性,防止一味娱乐化,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严禁以迁出村民为代价进行发展。

(四)政府主导是关键,社会参与亦必不可少,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村民利益

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各级各地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无论从资金支持还是开发建设上来看,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都必不可少。政府应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来。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同样重要的是改善民生,使村民受益。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的最大主体,也是村落文化活的载体,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现村民意愿和利益。要想组织引导“村民自保、私保公助”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必须注重尊重村民的意愿,开发成果应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

(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村民树立保护观,培养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认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既要做好美丽农村建设工作,又要注意保护好村落的完整价值,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甚至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也有章可循。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改,让广大村民树立更有利更和谐的保护观,自觉保持村落自然特色,美化环境空间,活化村落的文化价值,并自觉注重家族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宜,最终实现良性互动,保证我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民生大计。

三、部分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经验解析

近年来,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方面,各地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的举措,涌现一批较为成功的村落保护和发展案例,其经验对其他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验解析

在2014年中央《意见》的指导下,2015-2017年,云南、贵州、浙江等省相继出台了地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众多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的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发展的举措。就云南省而言,其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经过实践与摸索,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村落保护和发展典范。如以原味保护为主的“沙溪模式”、以自发保护为主的“周城模式”、以分类保护为主的“景迈模式”、以群落保护为主的“西庄模式”、以利用社会资本保护为主的“和顺模式”、以升级改造保护为主的“勐景来模式”。通过总结其指导意见和实践经验发现,云南省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落的资源现状、资金状况及人文环境,利用不同群体的力量,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保护发展,如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充分发挥农老协会、妇联会等自发组织的力量,监督全村村民保护古民居、古树木;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水碓村,通过合理引入企业资本,建立“先保护后利用”、“边保护边利用”及“利用反哺保护”模式。

2.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注重各种政策文件、技术导则的印发落实和技术人员的落地工作。例如,研究制定了《云南省传统村落市政设施项目建设技术导则》《云南省传统村落民居提升改造技术导则》、《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明确“五级”保护责任人,落实责任制,落实驻村专家,实行编制机构技术人员“全程负责制”及“一村一案”等,从根本上保证了村落保护和建设工作的严格开展、精细落地和有序推进。

3.通过与多家媒体互动,广泛发动宣传,充分利用各类社团协会的力量,为实地开展调研和学术活动献计献策,积极采纳专家学者的建议并予以落实,全面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

4.注重统筹。住建部门和其它部门联动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根据现有情况,有重点地稳步突出,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中危房的改造政策和措施。

5.注重投资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对于本地古村落、古民居、名木名树及古建等做好分类保护。如澜沧县惠民镇景迈村就十分重视在保护与发展中满足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基于对民居的详细调查分类制作了村民建房手册,以指导当地居民修房、建房。

6.充分考虑村民意愿,为传统民居探索新的保护和提升路径,推选代表建筑,进行示范性改造。如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引导村民自发开展村落民居改造升级和生态环境提升。

(二)宏村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经验解析

1.宏村概况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始建成至今有近900年历史,有“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2016年10月,宏村镇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在建设美丽乡村、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今天,宏村的再次崛起有它历史的必然,也有后人的努力和完善。宏村的历史延续和现今发展既是城镇化建设高质量的典范,也是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有必要对其保护建设中的经验加以分析和借鉴。

2.宏村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经验解析

(1)从文化保护和开发角度

宏村本身的历史文化主要包括风水、礼制文化及人文历史三个方面,在后期文化保护和开发建设中,宏村对其文化遗产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性的保护管理。①在政策文件的出台上,编制了《黟县宏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宏村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文件,主动全面保护宏村传统文化并做好开发建设细化工作;②在政民互动上,成立了民间保护协会,制定《村规民约》,与农户签订保护协议,构筑了政府和居民联动的保护网络;③在民居和遗产保护修复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逐步实施了各项保护工程;④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上,为增强当地居民投身文化传承的动力,深入挖掘、整理和复原徽州民俗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包装旅游产品,并挖掘整理徽州祠祭、婚嫁迎娶等民俗,推出“古黟民谣小唱”等文艺表演活动。

(2)从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角度

宏村注重通过旅游业带动乡村建设,互促互进: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了宏村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的完整性、协调性;②注重主要客源地的推介,并积极利用海内外媒介宣传,扩大宏村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招商引资,全面支持民间资金投资旅游设施建设项目;③创新政府-公司-村民“三位一体”的消防工作模式,保古民居消防安全,全面完成官川农民新区建设,安置缺房农民79户;④依托古村落,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积极加快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用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互相促进,形成以宏村传统村落为代表的精品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四、结语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迈进。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期的开启,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衰弱和凋零,更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工作增添了迫切性。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必须要有活生生的载体,载体的活化需要当地居民来演绎。因此在对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但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对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满足亦十分关键。只有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便是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会赋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以新的生命力,使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同时,也使传统村落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优化,乡村越发美丽,村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盛,昂首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

[2]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2012,(24).

[3]郭青剑.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J].城市规划通讯,2014,(10).

[4]柯善北.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华建设,2014,(7).

[5]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云南求新务实有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城乡建设,2015,(3).

作者:彭璐璐 彭宾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