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时间:2022-11-16 09:42:37

导语: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摘要:自互联网下茶文化流行以来,各类茶非遗元素开始被人们重视。为复兴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积极性。国家立足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尝试将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艺术教育作为与非遗文化关联性最高的教育科目,对非遗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与积极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1传承人与传承方式。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颇多,但传承人却不多,传承方式也较为单一。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传承人许多都是无后代子孙的中老年人,缺少直系传承对象。加之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鲜为人知,许多年轻人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层。其次,部分地区因地域风俗原因,传承方式太过封闭。以采茶戏为主的部分茶乡,规定戏曲演唱技法只传承本村女子。传承方式过于古板和单一,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弘扬。最后,传承人的基数过小,无法在整体文化圈形成有机循环。综上,在现有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与传承方式的发展中,还需政府和各类艺术院校助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元性及传承效果。1.2二元互动物质传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基于此,艺术院校和高校的艺术专业的重点,开始从国际化的西方乐器转为中国的传统乐器,例如二胡、大鼓、箜篌等。中国传统民俗乐器的教学,能够促进以采茶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艺术院校的雕塑、设计等专业,也开始致力于茶具、茶桌、茶楼的设计发展。从乐器、物件设计等物品,能够促进以茶文化为主的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而提高传承质量与效果。除此之外,艺术教育与传统元素的融合,可以提高传统元素的书籍、辅助教具、器具甚至含有传统元素的场所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资金支持与文化发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二元互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够有序进行、优质发展。1.3理性理解精神传承。精神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只有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才能够提高人们的自发保护意识,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年轻人作为文化保护的前驱动力,必须加深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归属感。目前,各类艺术教育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始致力于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教学。在音乐类艺术院校中,茶戏曲和采茶歌等特殊茶民俗文化,开始作为民族曲目类别进行教学。这类融合教学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以音乐性的理性理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各类演唱技巧。高校内茶戏曲的教学,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心理关注度。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与精神境界都得到升华,促进了茶文化理性理解下的精神传承。

2茶文化类艺术教育办学影响分析

2.1传承基数分析。传承基数包括传承人的群体数量以及传承基础的构建效果。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发展下,茶文化逐渐年轻化、流行化,其传承人的基数正在不断扩大。但传承人的扩大效率过慢,无法满足我国丰富的非遗文化。因此,各类艺术院校开始以茶文化为核心,进行茶艺、茶器、茶戏曲等巡回艺术演出,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对传统文化的归属力。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传承基础从元素基础上升到主题基础,甚至有以茶文化为核心开展校园艺术培训的教育机构。综上,非遗文化的传承基数正在不断扩大稳固。2.2资源优势分析。茶文化类艺术教育的办学资源具有高度优势,对非遗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首先,茶文化的覆盖面较广,在文学、音乐、设计、美术等都有涉及。其茶元素能够有机融合到各个艺术类学科当中。加之目前在国家倡导下人民对精神财富的重视度提高,艺术类学科的政策资源、师资力量都十分充足。茶文化非遗与艺术教育的结合,也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参考和创新平台。其次,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其良好的国际平台对茶非遗文化来讲有巨大的平台资源优势。国际茶文化活动与孔子学院的创办,也对茶非遗文化的艺术教育有承上启下的连接意义。综上,茶文化类艺术教育的办学具有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类平台优势。茶非遗文化的复兴崛起,也同样是为其他非遗文化提供了高效传承平台。2.3遗产收集与档案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管理,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护好各类文献资料,才能够做到有序传承、真实传承。在艺术院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对教学时的研究参考资料做到有序收集与档案管理。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保护了许多当地原始的文献、视频等资料。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内容加深,渗透范围扩大,其教研资料开始建立正式的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部分山区茶乡的原始参考文献,也通过3D建模进行修复处理。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不仅在于提高了非遗的传承受众度和传承教育方式,更是对非遗的重要资料进行梳理保存。但介于艺术教育机构与高校艺术专业的分布密度较小,许多三四线茶乡城市的非遗艺术教育覆盖度低。因此,全国性的遗产资料联网收集还未能普及实现。

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艺术教学的优化发展

3.1原生态下保护教学。针对非遗类艺术教育,必须在原生态下进行保护性的适当教学。首先,非遗的地点多在传统的偏远山区茶乡或县镇,当地的人与外界沟通较少,必须要在不打扰其基本生活和山区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教研资料的调查与学习。为保护山区茶乡的原生态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基地多建在离其较远的学区内。其次,为让学生提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非遗产地的保存意识,教师会适当组织学生到当地进行拜访、采风等学习活动。这类活动停留时间较少,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在去年的河南高校茶乡采风活动中,学生便通过对采茶、制茶和茶农的生活,更深入地了解了采茶戏的内涵。综上,在茶文化生态学下进行保护性教学,以不破坏非遗原始样貌的宗旨进行传播,才是非遗传承的正确路径。3.2多元教学全民参与。艺术教育要具有多元化,多元教学促进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直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内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针对于艺术院系的学生。对于商学院、文学院等除艺术院系以外的学生,也要实现全面教育。一方面,在校内增加茶艺表演、茶戏曲演唱以及茶雕塑学习等多种选修课,让全校学生自行选择。在公共必修课上,也可以增加关于非遗文化的案例分析与讲解。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对非遗文化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跨院进行辅助学习,甚至安排其去茶乡进行调研学习。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非遗保护的积极性。3.3艺术教育地域覆盖。上文提到,在各大一线城市的高校内,艺术教育的成熟度较高。但三四线等山区茶乡的艺术教育机构覆盖较少,不利于形成全国性的网状教育结构。基于此,艺术教育应当因地制宜,在国家政策扶持在,在各地设立大小艺术教育试点机构。首先,在已成熟的艺术教育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并通过对现有学生的艺术评测结果进行筛选,培养大批后备艺术教师。其次,在各地设立试点非遗艺术教育基地,将教师分布在各地进行小范围教学。提高艺术教育院校的密度,增加受众扩散度,提高中小城市非遗文化的传播度。最后,通过各地的试点建立与教师教学,非遗艺术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其教学资料和教学进度,都可以通过全国非遗教育联网平台进行审核、收集与存档,促进非遗艺术教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综上,通过全国非遗艺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完善,能够以此为例在各个地区进行复制建立,从而不断扩散非遗文化的现代影响力。

4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多元教学全民参与、增加艺术教育地域覆盖度以及提高教学的原生态性等各种措施下,茶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与非遗实现了有机融合。我国非遗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助力下,提高了传承效率和质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再次复兴。

参考文献

[1]王宇.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02):111-112.

[2]孙靓.传承、融合、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探索[J].音乐时空,2015(03):128+138.

[3]朱生东,何玉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12(05):36-40.

[4]孙志国,王树婷,黄莉敏,熊晚珍,钟学斌.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保护[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02):143-147+152.

作者:郑鹏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