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索
时间:2022-11-14 10:53:56
导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在非遗保护中普遍存在文化的冲击、时代的悖论性、形式化的保护、过度商业化和人为干预的破坏及政府扶持的局限性等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问题
近代文化大师辜鸿铭说:“要估价一个文明,文明最终必须问的问题,是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活态文化,保护不是使其停留在某个年代,而是使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是非遗保护的难点。本文对非遗保护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的冲击
贵州梭嘎长角苗人的生活变迁原本是渐渐将现代化文化吸纳进传统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引进,使这个封闭的山村立刻处于聚光灯下,引来了专家和游客。这突如其来的现代化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地民众很快否定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结果非但没有起到文化保护的作用,反而颠覆了传统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提出是20世纪70年代欧洲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时,经济发展引起了生态压力,让人们有了保护生态的想法,这是自觉的文化行为。而在中国偏远山区,经济的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传统文化没有自信,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或是借此摆脱贫困的做法。[1]文化的冲击还表现在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冲击,即“崇洋媚外”。自古以来,中国人喝茶讲究茶道、吃饭讲究菜系,然而都市化的快餐式生活改变了这一切,从此,喝茶只图解渴,吃饭只为充饥,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生活方式变得机械化,失去了该有的品质。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品味生活时,想起的却是西式的咖啡吧、酒吧,甚少是中式茶艺馆。这无疑是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巨大冲击,颠覆了人民的价值观念,引起了人们对现有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怀疑以及对西式生活的向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总的来说,不论是现代化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是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冲击,归根结底都是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不够。
二、时代的悖论性
时代的发展必定给非遗保护带来许多悖论,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日进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发展与保护相对落后的原有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非遗的保护是逆流而上,其既要顺应潮流,又要超越潮流对文化进行保护,是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矛盾,所以非遗的保护总是存在着问题。[2]泸州分水油纸伞是国家级非遗,油纸伞曾是遮风避雨的功能性产品,凝结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布面伞问世,其制作流程简单快捷、功能更佳、便于携带,这是“伞”这个物件在时展中的一大突破,因此布面伞很快取代了油纸伞,导致多家油纸伞厂相继倒闭,至今所剩不过一两家。现在,人们又产生了对油纸伞的怀念情节,认为传统手工艺和老物件不能从此消失,应该被保护下来,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再使用它了,这便产生了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矛盾。过分强调保持传统就会和现代化的生活发生背离,脱离传统太多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3]
三、形式化的保护
近年来,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名录相继问世。一方面,各部门开始对非遗进行搜集和整理,但多数遗产被记录后便无人问津,这是一种静态保护,不是有效的、可持续的活态保护[4],这样的保护只是保护了躯壳,失去了灵魂。另一方面,非遗的产生是某个时代、某个环境的特定产物,脱离了原有的环境也就没有了生机。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说起自己不喜欢看戏,在北京的戏院里看过两次都是草草结束,却偶然在一本日文书中看到笔者说中国戏不适合在规规矩矩的戏院里看,若在野外看来便别有一番风味。于是,鲁迅先生便想起了儿时和伙伴们一起划船去赵庄看的那一场戏,戏中的演员技艺如何精湛、剧情如何精彩暂且不说,只是那皎洁的月光、那仙山楼阁一样缥缈的戏台、那耳边吹来的悠扬的横笛和小商贩贩卖的豆浆,就足以使人在多年后回忆起来,也忘不了那样惬意的感觉。因此,文化需要与环境相融合,环境的改变会使文化失去内涵,也会显得格格不入。
四、过度商业化和人为干预的破坏
目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不断挖掘特色,依靠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非遗成为了旅游开发的一张王牌,这虽然是一个行经有效的办法,但其也会带来环境破坏。西方人类学者认为旅游者走进当地是一种文化殖民,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完全是负面的影响。[5]这一说法过于偏激,非遗的保护需要经济的支持,只是,以寻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的旅游发展,一来使当地过度商业化,失去本真;二来让民众对非遗的理解只是节假日的娱乐消遣或一个可购买的商品。[6]文化自身有着不可干预的演进和承续机制,保护了文化的躯壳,不一定能保护文化的精髓,因此,适度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7]
五、政府扶持的局限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对非遗的保护以来,相继制定了相关法规,又评选出珍贵的非遗名录,各国纷纷响应,我国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并在经济上给予扶持,以抢救和保护非遗。但是,政府财政的扶持和非遗名录的评选经各级政府基于各自立场的解读和重新阐释后,变成用以提高知名度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种投资,挤进遗产名录是为了在国家财政中分得一杯羹,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有可能在“文化保护”的幌子下,被生吞活剥。[8]这充分体现了政府扶持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始终不是非遗的主体,也不能担任主体的角色。综上所述,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世界万物都是统一对立的矛盾体,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外来文化的进入,既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也冲击着当地的文化;社会文明既要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又必须保护相对传统的生活方式;非遗既需要静态的保护,也需要活态的发展;商业化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破坏;人为干预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伤害;文化的保护既离不开政府扶持,政府也不能喧宾夺主,使民众失去主体意识。因此,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矛盾的对立面,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掌握适度取舍,防止片面性。
参考文献
[1]吴效群.对近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J].文化遗产,2011,(1):17-22.
[2][6]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2):87-91.
[3]陈勤健.孕育现代化和活态遗产和和谐共荣的生活世界———以上海为例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思考[J].文化遗产,2010,(4):1-7.
[4]李保民,洪波.结合旅游产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索———以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10,(4):37-41.
[5][7][8]覃德清.人保护文化?抑或文化拯救民族?———文化保护基本理论的人类学阐释[J].广西民族研究,2008,(2):39-45.
作者:卫佳诗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 下一篇:教育培训助推信贷转型发展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