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与展示策略

时间:2022-09-10 10:28:46

导语: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与展示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与展示策略

摘要: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各式各样的视觉类科技产品,读屏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表征,艺术方式伴随互联网技术沟通传播。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表征为去中心化、同质化、全球化、分散不稳定。提出地缘性非遗展示文化保护的策略和手段,应对文化符号意义转向,正如福柯在《词与物》中所述:“词要讲述的只是自身,词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闪烁。”[1]面对全球化语境,如何利用好现代展示技术和传播媒介,并使其为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和展示发挥有效的、积极的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非遗文化;数字展示;地缘文化

1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与展示现状

地缘性非遗文化是地缘文化的显性表征,文化遗产包含了非遗文化,都是创造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结晶,经过了时代的锤炼和积淀,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目前世界各国在非遗文化保护问题上,都以本国政策为导向前提,社会公共资金为基础,启动很多非遗文化保护建设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关键作用,于1992年实施了“世界的记忆”项目,全面推进世界非遗文化数字化。[2]另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全球文化推向了一个共同体的局面,全球范围的文化认同促使地缘文化圈快速收缩,在被认同文化快速覆盖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面临消逝,非遗继承人迫于社会压力放弃了千年的文化传承。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工作力度没有减弱,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展开了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其中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尤为突出,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日本还把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工作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建立国家形象的策略之一,加拿大政府1996年制定了建设信息社会,促进加拿大遗产信息网络、统筹数字化工作。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非遗文化工作的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法律上明确了各项非遗工作的内容和任务,给实施非遗保护工作建构了有效的保障机制。2013年10月在法国马赛举办了数字遗产大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探讨数字遗产保护文案,提供了很多数字技术和实践理论依据,并率先发起了“世界记忆计划”。为理顺世界文化遗产、物质与非遗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遗产数字化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伴随这股文化保护的热潮,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法国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欧美开展数字化“内容创作启动计划”,德国实施“欧洲文化遗产网络”,英国则实行“知识网和文化在线计划”,日本“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埃及“永恒的埃及”等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3]中国作为非物质遗产大国,有许多资源是世界上独有的,针对国内非遗的实质性保护研究项目也有不少,但是目前国内对于优秀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不容乐观,相对来说还是在被推着走。研究技术和水平都还处于理论阶段,现有研究成果相对集中和点状,无法形成规模和有效性。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力度和广度还不及国内非遗文化流失的速度,面对西方文化的大潮,我们应当积极实施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发挥政府部门、地方集体、个人专业,赢得国际文化的战略主动地位,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展示传播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和创新理念。

2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意义

伴随现代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数字文化产品为全球文化扩张带来了方便,也实现了自身价值体系的全球化。数字技术革新成为今天最热门的话题,无论是科学界、文化界、艺术界,都会探讨一下最新的人工智能AI技术和社会的变革问题。文化的传播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突破时空的限制,某些经济强国借此机遇开始了新一轮的范式文化输出,即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转型,以科技革命为推动文化发展。但是当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打开手机界面的时候,屏幕内折射出的光芒是那么的空洞无力。“现代”现如今固定成为在它自身的时间图式之内,一个不相连属的历史时期,文化自我意识的黄金时代,却僵化为一个孤零零的名称,窘迫地遗留在了过去。[4]科技带动了设计的发展,数字设计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3D电影、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MR(MixReality,混合现实)等各种高科技不断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视觉官能极限不断突破,但设计的物质性发生了转变,导致了内容与形式发生含混,设计意义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工具理性社会的关系已由役物变成物役,手段变成了生活目的,意义的在场缺失依然不是一句口号。我们需要被“艺术救赎”,救赎一颗正在堕落的心灵。

3地缘性文化保护与展示策略

地缘性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最新前言技术AR为技术手段,集成计算机图形、多媒体、动画、通讯、云储存等手段,探索地缘性非遗文化数字化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方法,寻求数字展示、文化传播等创新理念和手段,解决“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文化开发保护,促进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自信,应对全球文化大同的弊端,并实现艺科融合,跨专业合作发展。3.1策略与实施计划。第一,构建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和展示开发模式及理论框架。第二,数字化开发模式和理论框架的指导,完成AR数字化系统非遗展示模式结构。第三,完成具体地缘性非遗文化的实际案例开发,进行应用试验测试结果。3.2文化与技术植入。第一,信息采集:地缘性非遗文化数字采集,视频制作。世界坐标和物体坐标对应,AR平面图形坐标获取和定位。第二,三维注册: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检测和识别图像特征,获取真实三维空间方向和坐标,虚拟场景与实际场景的融合。第三,数字植入:利用数字手段,对地缘性非遗文化内容进行编辑和处理,将文化内容进行转码,以图形、文字、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方式,融合在实际的展览展示参观之中。3.3规划与构建。第一,响应国家政策,明确地缘性非遗保护对象和工作重点。第二,构建相关学科及专业,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培养国内相关专业人才。鼓励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与开发。第三,引进国外成熟的数字技术手段和有用的技术系统。第四,挖掘地缘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提炼有价值的民间作品和故事。第五,数字展示与开发,强化文化内涵与用户的情感交流,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第六,市场拓展和价值探索。3.4设计开发原则第一,在符合数字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创意。第二,设计内容具有互动娱乐性、知识教育性、客观真实性。第三,真实非遗文化场景与植入的文化内容之间保持文化的真实性和两者的对应性。第四,根据人的心理认知过程,从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和关联五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层层植入文化内容,避免观众心理矛盾和被迫感,有效提高地缘非遗文化的体验和构图,做到情感化需求下的合理体验。第五,降低技术操作难度,提高文化内容阅读性,关注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开发能让观者深度思考的项目。基于AR技术的全球化语境下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与展示的策略,旨在运用现代技术,为提升地缘文化内涵和文化体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优秀知识和经验体现出来,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互动的感性体验,给予观者一种全新的感知模式,重新认识地缘性非遗文化的内涵。这种交互式的人机界面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开发、保护、展示、传播。

4结语

地缘文化虽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显得尤为突出,在全球文化认同过程中,各民族和国家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在不断跨越地域、跨越国界。日常视觉审美、大众流行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等全球文化范式,迫使个体和集体身份趋向同一。地缘性非遗文化越来越遭到漠视,地缘性文化保护策略成为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中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和特点,都有其内在的、集体无意识性的核心价值。[5]文化不分中心和边缘,也不分主流和落伍。一个国家随着文化的自觉,自然会向这一个文明的方向演进,多元化的文化特点必然是文明的条件。一个国家亦如此,一个世界更因如此。文化是民族个性的表征,文化多样性缺失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突出问题,解决地缘性非遗文化保护问题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将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遭遇、共同面临的考验,需要全球合作、全面协调、共同应对的人类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393.

[2]王晓芬,王艳贞.文化遗产数字化与虚拟互动展示传播[M].科学出版社,2017:3.

[3]余日季.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M].人民出版社,2017:3.

[4]彼得•奥斯本(英).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M].王志宏,译.商务印刷出版社,2014:13.

[5]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12.

作者:林村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