萂村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向思考
时间:2022-09-07 10:55:56
导语:萂村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向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云南,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征,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村镇众多,遗存完整,乡风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城市化加剧发展的今天,对历史文化名村的遗产保护和文化挖掘势在必行。萂村,位于洱海东岸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西北部,是云南省政府近年公布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是一座以白族为主住民的村庄。萂村历史悠久,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成了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据说《康熙字典》中才能查到。萂村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是大理“南诏”时期“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公元929-937年在位)的故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萂村也开始由传统农耕社会生活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如何在发展的进程中同时将原有的历史、建筑、文化、自然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1萂村的建筑特色
1.1山地村落。萂村坐落在山坡和河边,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凤岭、象山,主山凤岭两边箐沟成“八”字形从高而下的潺潺溪水,与古村形成有机完整的统一体。四周苍翠的青山把萂村紧紧环抱,展示出独特的自然风光。从整个村子的布局上看,白族先民利用这里自然缓坡地形,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与山水融为一体,是典型的山地村落(图1)。1.2历史建筑。萂村民居建筑别具特色,来到萂头古村可以看到白族地区最古老、最完整、最能体现白族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典型的“门中门,户中户”。村落由张、赵、杨三大姓的民居群组成,各姓氏相对集中,布局井然,庭院巍峨,山泉沿石巷穿流。萂村几乎家家都有一道极为考究的大门,大门往往是一座白族民居的“乒仁头”(图2)。其特点为大气、开阔、雄武,既有围合庭院的实用性,又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观赏性。据统计,萂村共有成百上千座这样的大门,他们各有特色,同时代表了不同院落主人的精神面貌与人格美丽,也共同构成了萂村和谐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群体特色。除民居外,萂村另有寺庙、祠堂、牌坊等公共建筑20处,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如本主庙、财神庙、文昌宫、龙王庙、天子庙等等。这些建筑,历史悠久,是村里民俗活动、节日庆典的重要活动空间。老太庙。传说三国时,现在莲花池泉水边曾建有一间很小的石屋,立面供奉着一尊龙王塑像,叫龙王庙。南诏中期改为圣母庙,后来改称老太庙。宾川县人民政府于2005年将萂村老太庙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老太庙正殿佛台中轴线直对古戏台正中,中间有莲花池,泉水灌溉千亩良田。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古戏台凸出属重叠式飞檐翘角,进深为10米。戏台内设有内台室,两边耳壁各长5米,加斗拱延伸,如同雄鹰展翅,作为戏台腾飞的翅膀,每边墙壁正面都有圆圈,上有龙鱼图案,戏台高3米,全用五面石条镶嵌,坚固而美观。戏台藻顶呈八角形,彩绘有八仙过海图,中间有太极八卦图,周围彩画着山水花鸟祥兽果品等图案(图3)。萂头本主庙。本主庙建筑规格为四合一院。庙宇分为两台,上台为大殿,下台为二殿;院子中心两旁各设两间厢房;二殿两面出厦,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报国寺。后人为纪念杨干贞,在凤凰山下密林中建了一间庙宇,将杨干贞的灵位供奉其中。灵位两边撰写着“系出九隆诸暴郑,力扶南诏振王纲”这样的一副对联。到民国18年(1939年),当地乡绅名士将本村私塾统一归并,开始创办地方级初级小学,从此报国寺就演变成文昌宫(图4)。萂村天子庙。“三坊一照壁”的庙宇,名曰“老公庙”,又称“天子庙”。住房两旁为厢房,土木结构,瓦屋面;照壁内外檐下,画有山水、古代人物图案,正中还书写着“象岭钟祥”四个大字。萂头财神殿。为祈求财神降福消灾而建,气势磅礴的财神庙供奉着财神和招财童子以及进宝状元。殿院广场多以盛会拜佛为主。
2萂村的自然人文特色
2.1萂村的生态多样性。萂村四周环山,古树林立,奇花异草众多,其生态环境呈现以下特点:萂村有山、有林、也有水。后山的两条溪流随着缓坡潺潺流下,穿巷走院而过,清泉在青石板路边跳荡,增加了古村灵动鲜活的情趣,形成“巷巷走水、街街清洁、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格局,让村庄古朴洁净。萂村四周古木参天,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和几十棵古树。萂村神树分为三类:一是庙宇、祠堂内或周围的树称为“神树”;二是各家族坟山的“山神”背后的树称为山神树;三是村寨口和村内的树称为神树。萂村周围满山遍野长有一种特殊的茅草,这种茅草植株高大粗壮,散发一种诱人的芳香,被当地人称为“香茅草”,茅草坪因此而得名。萂村生物繁多,除了农耕喂养的骡子,马,猪,水牛,鸡,鸭,鹅外,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象。2.2萂村的传统文化特色。2.2.1乡风民俗。萂村民间文化氛围浓厚,有众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特色、也是最隆重的莫过于“接天子、接本主”仪式。此外,还有绕三灵、霸王鞭、大本曲弹、白族对歌、洞经古乐、耍龙舞狮、古装表演、古装仪仗、栽秧会等习俗节庆与文化活动。2.2.2传统技艺。萂村具有十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剪纸、刺绣、服饰、送葬品、扎龙、金钱鼓、霸王鞭、唢呐吹奏、白族名歌、赶马调、传统大本曲、洞经古乐等等。2.2.3民间信仰。萂村民间信仰繁多,文武庙祭祀、莲池会、朝拜会、中原会、斗佛会、求雨祭祀等等纷繁多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或是颂扬神灵美德功劳,教育启发后代子孙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美德;或是教育人人爱护环境,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求消灾避难、清洁平安、民安物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目的;祈求神灵保佑、赐福降祥,消灾解难、保佑时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求地府冥官为死去的英雄、烈士、宗亲亡灵超度等等。
3萂村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在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家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即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扩容资源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出发,依托萂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极富特色的建筑文化,可以尝试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推进萂村各方面发展,带动周边区域,以游促保,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1全村基础设施整治。萂村位于山谷中,调研中发现,目前村落里对外交通只有乡村公路。如果考虑全域旅游,第一步就需要可以结合现有的街道网,对村落内外道路进行梳理和改善。在确定的保护区范围内,应尽量以步行交通为主,保留萂村原有的宜人道路尺度,最大程度减少车辆带来的空气与噪声污染。对村落中现存的景观小品、小道、广场空间也要同步梳理,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休憩座椅、垃圾桶等,同时整体协调村落内的排水问题。在保护区外,考虑在村口设置停车区域,将主要的车行流线控制在村外。3.2民居建筑修缮利用。萂村现存的民居以院落式白族民居为主,呈现“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特色。萂村白族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基本完整保存了原有民居的特色,且修旧如旧,呈现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可利用现有民居,改造出既满足现代居住标准、又具有独特白族风貌和居住特点的民宿。让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在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之余,又能深入体验萂村的生活习惯和特色美食。3.3传统节庆活动打造。除日常旅游项目外,可深度挖掘萂村洞经音乐、道教音乐、民俗等活动,修复村内寺庙、戏台作为开展节庆、民俗活动的场所,利用不同主题的庆典活动,聚集人气。3.4带动发展萂村特色农业发展。结合定制农业、家庭农场、观光农业等,摆脱仅依托旅游业的单一业态,以旅游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的文化、产业交流。同时,特色农业也作为游客在萂村深度体验中的重要环节,融合乡村体验、休闲度假和特色文化旅游,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结合。
4结论
全域旅游视角下萂村的保护和发展,即立足于当下,在改善萂村原住民生活条件与环境,结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民俗活动等,以萂村白族特色乡村旅游为先导,以游促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传统民居村落复兴。同时,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带动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一个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人居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旅游富民。
参考文献
[1]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自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
[2]伯纳德•鲁道夫斯基著高军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百度百科《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75040.
[4]赵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上业出版社,2008.
[5]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C].北京:中国建材上业出版社,2002.
[6]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上业出社,1994.
[7]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2003(6).
[8]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
[9]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1):68-74.
作者:叶鑫 熊濯之 龚曲艺 单位:1.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2.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上一篇:旅游开发与古镇文化保护研究
- 下一篇:“一带一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