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学均等化问题探究

时间:2022-12-27 10:44:59

导语:甘肃省科学均等化问题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甘肃省科学均等化问题探究

本文作者:何蓉工作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1.各地区科技活动情况差异明显1)科技活动机构分布不均衡2004年-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机构分布极不均等,差异明显。兰州市平均水平都在180个以上。除兰州市外,其余7市(州)机构数分布总体都很少,且呈现不均等,较多的是河东经济带的天水市和河西经济带的张掖市。庆阳和甘南的科技活动机构数是最少的,近四年均未超过10个,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的科技基础还很薄弱,科技参与面还很低,形式科技产业的优势还很欠缺。2)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极不均等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在省内各地区分布差距比较明显,2004年-2007年,兰州市基本都保持在40人以上,绝对数远高于同期其他市(州),且比较稳定,年平均增长率为-0.01%。除兰州外,以张掖和金昌为代表的河西经济带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较河东经济带明显密集,这种差距的根源部分在于两个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产业链及其深度不同。从各市(州)的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型城市的科技人员分布密度远高于农业型城市,这说明,产业结构对一个地区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有很大影响,高农业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工农混合型结构,工农混合型结构低于高工业结构。3)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差距十分明显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在全省各地区不均等。总体上看,河西经济带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高于河东经济带。在河东经济带中除天水外,庆阳和定西等地较兰州、金昌都很少,四年间均未突破2000万元,且年平均增长率不足5%。两个民族自治地区,临夏和甘南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2007年仅为810万元和1021万元。2.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情况差异明显1)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差距很大2004年-2007年,居于前三位的是兰州、金昌和天水,其总量明显高于其他5市(州),分布差距较大。两个民族自治州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临夏州最低时仅为18人,甘南州仅为28人。这说明,兰州、金昌、天水等地在科技人员设置数和投入的安排上高于其他市(州)。2)R&D经费内部支出差距很大近四年,各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不均等,兰州市R&D经费内部支出每年占到全省总量的40%—50%,且以6.37%的年平均增长率逐年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由2004年的96901.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6609万元。而同期,庆阳、定西、临夏、甘南四地均很少突破千万元。如临夏、甘南、庆阳在2007的R&D经费内部支出仅为248元、546元、228元。差距由2004年的96720.7万元扩大到2007年的116381万元。2004年-2007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左右,在R&D上的财政支出比例比较稳定。在这方面,兰州市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23.69%下降到2007年的14%,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了R&D经费内部支出的增长率低于兰州市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增长一致,金昌市在财政支出中对这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2007年较2004年高50个百分点,反映了近年来金昌市对R&D的高度重视。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较缓慢,支出总额差距明显1)人均科学技术支出各地区人均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缓慢,且地区间分布不均等。以兰州、金昌、庆阳、甘南为样本,2004———2006年,兰州市人均科技支出最高,分别达到17.47元、23.39元、29.21元。金昌市基本保持11元的水平上。庆阳的人均科技之处最低,三年内仅为7.51元、8.10元、11.51元。2)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各地区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存在差距。从总体上来看,兰州市的支出比例明显地高于其他市(州),2004年为1.30%,2005年1.47%,2006年为1.51%。而同期其他市(州)均未超过1%。2006年,金昌为0.45%,甘南仅0.41%,兰州高于甘南1.1个百分点,差距明显存在。这说明,各地区科学技术支出的规模,不仅仅是受限于当地财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各地区财政支出中对科学技术支出的比例安排就存在着明显的差距。4.甘肃省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指数测算根据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际,对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认为主要由三大项或曰单项指标构成,即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研究与试验发展情况和科学技术支出。每一单项指标下面又有若干子指标,运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测算方法现对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这一指标进行测算。均等化指数在这里是一个逆指标,均等化指数越大,则代表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越不均等;反之则代表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越均等。根据上图,四年度各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指数都较大,2004年为0.354,2005年略有下降,为0.256,2006年开始呈现上升态势,达0.332,到2007年,已增加至0.408。这说明,甘肃省地区间基础科学研究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且不均等状况有加剧的趋势。

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不均等的根源分析

1.经费来源单一科技经费来源单一,是指甘肃省各地区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支出构成了各个地区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这是影响地区间科技公平的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经费总量少相对于东中部地区,甘肃是欠发达省份之一。而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发展的科学技术事业更是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差距。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29.17亿元,同期甘肃为32.59亿元,差距为96.58亿元,全国平均水平为甘肃的3.96倍。至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为229亿元,为同期甘肃的3.8倍,差距达168.79亿元。就省内各市(州)而言,人均科学技术支出最高的兰州市历年来也未突破30元。而庆阳的人均科技之处最低,三年内仅为7.51元、8.10元、11.51元。2)易受地区产业机构的影响科技经费来源单一,且总量较少,这就无法有效调节科学研究事业,当然也无法有效地缩小区域内差距、提升区域内科技服务质量。每一个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同的产业机构对科技有不同的需求,包括数量、质量、种类等等,这种不同的需求构成了对各地区科技事业不同的间接补助,即资金的第二来源。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我们选取河西经济带的张掖跟甘南民族自治地区就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项作一对比,2007年,张掖市GDP为1466371万元,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0.3%,甘南州GDP为353661万元,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0.29%,虽然在比例支出上大体相等,但由于GDP的不同,致使机构科技经费在内部支出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张掖市机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为4403.4万元,而甘南州仅为1021万元,前者为后者的4倍之多。因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科技不均等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3.产业结构不同不同的产业对科技的需求不同,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关联度很大。我们以三产各自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以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地区科技发展程度作为地区的科技实力,现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作一分析。以2007年数据为例,8市(州)在不同产业领域内的产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反映了该地区的三产比例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逐一对每一个产业与科技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与科技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值达到-0.81769,即第一产业比例越大,科技实力总体越弱;第二产业与科技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069,这说明工业和建筑业能够积极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增强地区的科技实力,提升地区的科技服务水平,如2007年金昌市的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高达84.39%;第三产业与科技水平呈负相关系,相关系数为-0.0273。4.财政体制就甘肃省而言,各地区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很小,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是经济建设领域。2004———2006年,金昌、庆阳、甘南的科学技术支出比重都没有超过1%,兰州平均水平也只维持在1.4%。况且,2006年相对于2005年支出比例不增反降,金昌由0.6%下降到0.45%,庆阳由0.77%下降到0.75%,甘南由0.71%下降到0.41%。财政支出结构反映了政府职能结构,各地区差异化的政府职能结构也就决定了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分布不均等。“以工业兴市”、“以科教兴市”等这些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就是各个地方政府不同职能需求的集中体现,在这种背景下,很难保证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都关注着贴近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

甘肃省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要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逐渐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在政府日常工作中真正树立起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片70面发展观。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推进社会领域的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要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增强各级政府的社会发展自觉性。在推进各项公共事业改革中要避免盲目追求完全市场化以追求效率的倾向,不把那些本应该由政府提供或扶持的社会公益产品或公共服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2.完善政府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体系,逐步提高基础科学研究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甘肃省各地区财政能力本身就很薄弱,如若不提高支出比例,那么经费来源单一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规模就会很小,而相当的经费支出是基础科学研究实现均等化的财力保障。其次,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把公共财政更多的向市场机制无法调节或不便调节的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加强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向教育、科学、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尽快完成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型。3.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摆脱单靠地方政府的局面,才能有效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广泛吸引个人、企业、人民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到科学事业中,投入科技经费、培训科技人员、参与科技研发,以切实提升地区的科技水平,提升地方政府为公众提供基础科学服务的效度。当财力、人员、科学技术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到科技服务。4.设定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标准均等化不是平均主义,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要自己不同的需求,但我们认为每个地区、每个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保证其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不均等问题的解决思路不是平均化,而是在设定一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化,根据甘肃省情,设定《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基本标准》。在这个基本标准的指导下,还可以设定各单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标准和具体措施。5.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科技管理办法。创新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加大对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研发部门等研究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励他们多出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提高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一批科技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础,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提升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6.推进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均等化法制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和均等化,也就是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的可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就国家层面而言,有关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甘肃省也是如此。为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最基本权利,就必要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