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
时间:2022-11-25 09:32:30
导语: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物保护具有地区性、地域性特点。强化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文物的基本前提,而开发利用文物是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位崇高、特色突出,但目前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存在界限模糊、保护对象不明确、保护模式不先进、联合支持弱、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包容、互为补充的复杂互补关系,具体表现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旅游带来新动力、新机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载体、面对的新挑战,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模式、新的机会。文旅融合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创新制度设计与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协同机制、提高整体工作能力、提高文物管理效率、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整合文化科技,促进跨界合作,突出文物教育功能,建立现代传播系统。在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文物修复工作,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旅融合的意义
县级行政单位是中国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数千年来,以“千县千镇”的小县城为行政“县”是一种常态,由此可见,县域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绿色环保,提高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县级文化旅游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耗低、创新能力强的重要爆发点。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国、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国和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你还记得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的火灾吗?相信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珍惜国家博物馆资源,因为这种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和再造的,一旦被破坏,将永远无法恢复。在文物保护利用上,基层文物工作者首先要守住文物安全红线和底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同时还要在理念和思维上确立文化旅游整合的意识,明确文化旅游的整合不只是单纯的合并。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时,相关人员和机构应注重对新业态的培育和开发,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某些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逐渐消失。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盈利导向心理导致从事文化传承事业的人才外流,文学、历史、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职业分布和产业收益的分配不合理,同时,一些文化中心、博物馆和图书馆因缺少成人而感到尴尬。第三,旅游开发质量不高,未能达到缓解游客心理压力、陶冶人心的目的,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教育、休闲、文化、旅游”的旅游形式是最受欢迎的,而且游客们喜欢以精神消费为主体的旅游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舒缓平时工作生活的紧张情绪,真正达到文化旅游的目的。第四,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问题和老年消费市场逐渐受到关注,休闲农业旅游、旅游文化、体育卫生、医疗等老年旅游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总之,为了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关注县域,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国有2000多个县,要想覆盖大部分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当前,县域经济管理面临着人才短缺、特色产业发展困难、土地流转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健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创新特色产业等方面,发展、创新特色产业有利于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解决这些问题则能在某种程度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采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将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让名人故居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在旅游业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名人故居的历史,从而形成与旅游融合的新格局,实现双赢。
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旅游院校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尽快建立涵盖旅游规划、建设、管理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以吸引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文化、文学、历史、国学、哲学、美术等学科中,要贯穿旅游院校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吸收中国历史知识,形成有思想的头脑,互相学习,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传播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当下,文化与旅游发展实现了一定的融合,但也存在一定的隔阂,综合发展就是要打破二者之间的边界,并逐渐消除隔阂。开展文化旅游,依托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逐步形成由统一政策引导的新模式,从而逐渐消除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隔阂。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视角下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此,我们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遵纪守法,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在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泽丹.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58-159.
[2]庄莹莹.浅论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的融合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5):171-172.
[3]刘泽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20(10):64-65.
[4]关懿.文物保护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的融合分析[J].新丝路:上旬,2020(02):198-199.
[5]孙锦,苏光伟.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宝丰北张庄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J].文物建筑,2020(00):139-143.
[6]徐静.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探讨[J].赤子,2020,(04):138.
[7]苏慧.浅谈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明日风尚,2020(02):191+193.
[8]王述全.浅析文物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68-71.
[9]次旦卓嘎.关于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9(07):384-385.
[10]王元林.域外所见特殊人文社会环境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利用实践[J].中国文化遗产,2020(05):85-91.
[11]张伟明.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现状,问题与长效机制研究[J].东南文化,2020(02):21-26.
[12]刘玉珠.服务大局开拓新局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J].人民论坛,2020(25):6-8.
[13]赵甜甜.论数字化时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03):29-36.
[14]戎冉冉.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J].丝路视野,2019(07):14.
作者:孙宝林 单位:山西博物院
- 上一篇: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化提升方式
- 下一篇: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成功经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