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展馆空间设计探讨

时间:2022-05-12 03:38:43

导语:文化艺术展馆空间设计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艺术展馆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习惯、风俗、思想、理念等反映群众整体意识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艺术是一种体现人类自由和创造能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精神和活动领域。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区文化艺术也不断繁荣,大量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文化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及市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空间设计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既需要有现代化硬件设施的支撑,又需要体现地域特色及艺术形象。因此,分析了文化艺术馆空间特征,并阐述其地域性设计手法,以期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化艺术馆;空间设计;地域性

新时期背景下,虽然各地区文化艺术馆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但是空间设计水平却良莠不齐。其中仅有部分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艺术馆既满足了社会群众审美需求,又体现了地区艺术形象和文化特色。绝大多数文化艺术馆空间设计水平并不高,只体现了现代化形式,没有赋予其文化内涵和特质[1]。由此可见,新时期背景下的文化艺术馆,不仅要融入现代化建造理念和高标准硬件设施,还要重视地区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地域元素,全面提高文化艺术馆设计水平,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1文化艺术馆空间特点

文化艺术馆不仅是一座面向社会群众开放的多功能公共建筑,也是一座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艺术空间。了解其空间特点,有利于为空间设计提供良好思路。空间设计不仅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还包括流动空间和静止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4点进行阐述。

1.1互补性特点

文化艺术馆主要作用是为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所以在空间设计方面既要满足人们参观需求,又要有足够的物品展示空间。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馆具备的功能也不尽相同,要结合其功能及维护物形式确定空间设计大小和形状。与此同时,空间设计也能直接决定维护物形式。这也体现了空间设计中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简单来说,人们建造房屋,并设置围墙和屋顶,但是最实用的是空的部分。其中的围墙和屋顶就是有形空间,而实用部分则是无形空间[2]。由此可见,有形空间是一种手段,无形空间才是最终目的。正如老子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流动性特点

空间设计的流动性特征体现在文化艺术馆功能展示方面。不同的空间安排直接影响参观者在展品前的逗留时间,良好的空间设计可使文化艺术馆张弛有度、千变万化。所以,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要采用流畅、有序、节奏明快的动态空间展示功能,保证做到展区空间分配、路线分布科学、合理,为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1.3时间性特点

文化艺术馆作为建筑结构,是一种三维空间,如果将“时间”这一概念融入其中,则能够使其形成四维空间。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馆陈列形式营运而生,广泛运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其中包括虚拟仿真技术、现代声像技术等。这些陈列形式能更加吸引参观者目光,并且通过高科技,可为参观者建立一个跨越时空的隧道,使参观者置身于虚拟空间。用时间换取空间体验,有利于充分满足参观者精神文化需求。

1.4文化艺术馆外观及表皮

文化艺术馆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有一定差异,其外观形象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突出自身文化艺术格调,还要充分满足群众审美追求。而建筑表皮作为文化艺术馆的“服装”,能直接影响建筑外观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建筑表皮是指建筑表面形态,也是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接的界面[3]。近年来,建筑设计在科技推动下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促进建筑表皮成为独立于建筑空间的另一种空间。具体来说,良好的表皮设计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美观性和艺术性,还具有采光、隔音、保温等多种功能,有利于为文化艺术馆生态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2文化艺术展馆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方法

2.1文化艺术馆空间的改造与适应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文化艺术馆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想要保持地区原有的环境风貌,积极响应国家节约空间资源的号召,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在既有文化艺术馆建筑基础上进行修复、改造和升级。通常情况下,文化艺术馆建筑形制几乎不需要变动,只需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内部空间即可,不仅能保证文化艺术馆外部结构与地区整体肌理相符,还能满足保护历史文脉资源的目标。如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其原址为尚志堂吴宅,如今已被列为该地区保护建筑之一。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合力修缮,全面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仅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内部空间,整体结构几乎未动。由此可见,在文化艺术馆空间设计过程中,不能为了打造现代感和商业感,毁掉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既赋予其现代化元素,又保留其历史文脉[4]。

2.2文化艺术馆空间的提炼与整合

在文化艺术馆空间设计过程中,想要融入地域性元素,需要提炼建筑空间中代表地域的空间形态,并整合其与展馆空间,使其形成一种新型的内部空间。提炼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艺术馆优化组合的一个过程,要站在文化艺术馆空间、功能与地域特色整合角度进行分析。保证整合后的文化艺术馆满足人性化、多样化和经济化目标。人性化是指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多样化是指融入和丰富地域元素,经济化是指考虑空间设计可行性。另外,在文化艺术馆空间设计过程中,并非提炼建筑空间的地域元素并融入展馆空间即可。而是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默契搭配、互相妥协。如果只是简单组合,势必导致二者脱节,设计师要分析文化艺术馆空间布局、组织方式、色彩搭配等方面[5]。如苏州博物馆在空间布局方面充分借鉴了苏州园林中狮子林的建筑空间设计方式。众所周知,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将其地域性特点融入到博物馆空间设计方面,可以从空间组织、空间色彩方面进行分析,在实际设计中整合了苏州园林多个特点,并将其有序融入空间组织方面,同时又提炼了苏州居民建筑黑、白、灰特点,将其作为博物馆空间色彩,这种设计方式既能协调统一,又可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域文化特色。

2.3文化艺术馆空间的拼贴与重构

拼贴与重构是指打散固有的地域性建筑结构,使其形成多个局部空间,并通过拼贴、重构等方式优化空间组合模式,使其形成全新的空间形式。拼贴和重构具有偶发性特点,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重构和拼贴地域性建筑结构是新时期背景下一种较为流行的造型语言和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并非局限于眼睛看到的建筑形象,还是一种对情绪的理解和体验。尤其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区虽然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构建了大量地域性建筑结构,但是由于风格各异、形态多变,所以易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而将其进行拆分,并通过拼贴、重构方式综合性表达文化艺术馆,突出地域特色元素,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4文化艺术馆空间的共融共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及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各国文化也在相互交融和渗透。使各地区涌现出大量东方元素与西方元素、地域元素与国际元素、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融合的文化艺术馆建筑结构。然而,由于部分设计没能平衡好2种对立元素,导致文化艺术馆整体空间不伦不类,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6]。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人员要充分践行对立元素“共融共生”这一理念。在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及新理念的同时,保证国际性与地域性能相互转换,在此基础上,拓展和更新设计理念,使文化艺术感在具备现代化特点的同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文化。文化艺术馆作为面向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地区历史文化的重任。新时期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不断提高,对文化艺术馆空间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在空间设计方面突出现代化元素,又要体现地域性特征。因此,阐述了文化艺术馆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方法,旨在为满足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子昂,程建军.在传统中创新———潮州陈伟南文化馆方案设计[J].华中建筑,2020,38(08):27-31.

[2]张乃月,赵宏宇,杨洋.一个开放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德惠市文化馆、图书馆设计介绍[J].吉林勘察设计,2020,21(01):54-56.

[3]李诗佳.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主题情感的空间营造与表达研究[J].鲁迅美术学院,2019,07.(11):34-36.

[4]俞凯睿.上饶市广丰区科技文化馆室内空间设计[D].湖南工业大学,2019,21.(23):14-15.

[5]方一帆,张萍.文化内核和新型交流空间设计探索———红古区博物馆、文化馆与图书馆三馆综合楼方案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9,36(03):92-96.

[6]张蔚.社区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颐和路民国文化馆”为例[J].艺术品鉴,2018,24(32):21-22.

作者:刘冰 蔡宇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