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起源的思考及启示

时间:2022-01-08 10:52:08

导语:文化艺术起源的思考及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艺术起源的思考及启示

摘要:关于文化艺术起源的探讨是艺术研究的基础,其意义非同一般。已往研究主要从哲学和人类学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劳动说、游戏说、同情说等学说。文化艺术起源于信息不对称,文化艺术创作过程,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化解过程,文化艺术起到信号显示的作用。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进行分析,能对其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较好地解释文化艺术的起源。文化艺术市场中每一次信息不对称的化解,都伴随一次艺术交易,进而可以将文化艺术分为以本体创造为主的个体文化艺术和以载体创造为主的集体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市场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时间效应和名人效应起到信号筛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艺术起源;信息不对称;信号显示;文化艺术市场

一、引言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伯明翰学派的开山鼻祖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在其代表论文《文化即日常生活》(CultureisOrdinary)中强调“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任何一个头脑中,文化即日常生活”。他将文化分成相对独立的三层含义,即艺术和艺术活动(theartsandartisticactivity),学习而来的某一种生活方式的初级符号特征(thelearned,primarilyfea-turesofaparticularwayoflife)和一种演进过程(aprocessofdevelopment)。在人们的日常会话中,文化更多地是指第一层含义,即艺术和艺术活动。在文化的第二层含义中,认为人类通过创造和使用符号,进而创造和传播文化。“文化”(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晚期,源自“cultivation”,是指耕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于是文化的第三层含义是指人类文明的培育。文化的三层含义相互联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一种戏剧作品,属于第一层含义,同时是一种特殊(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属于文化的第二层含义,它还代表着思想的发展,属于文化的第三层含义。文化艺术主要是指文化的第一层含义[2]。起源是指导致某一事物发生的起因或动机,以及该事物发生的初始状态或相对最早的时间[3]。文化艺术起源是指文化艺术发生的内在动机及其相对最早的历史时间,文化艺术起源研究兼有历史考据问题和哲学问题的属性[4]。关于文化艺术起源的思考是文艺理论研究中最古老的命题之一,是文化艺术研究的基础,其意义非同一般。

二、现有文化艺术起源理论概述

人们关于文化艺术起源及其发展的思考兴起于实证主义哲学,主要采用思辨法和实证法[5]。相关理论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劳动说、游戏说、同情说、符号说等[6]。劳动说。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美学走向现论建构的道路,以蔡元培、胡秋原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观点最具影响力,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生活实践的发展需要,包含两层原因,其一,没有劳动发展,便不会产生区别于动物的人类和人类的手、脑、语言的发展。其二,一切文化艺术都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文化艺术不存在和产生于自然界,一切艺术都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7]。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观点源于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和谷鲁斯的“练习说”。国内,以朱光潜、吴蒲若、刘金荣等为代表,把与工作相反的游戏与文化艺术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艺术的起源[8],该学说认为文化艺术冲动源自人类的游戏冲动,由游戏冲动而发展产生出人类最初的文化艺术创作[9]。同情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同情”观念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以宗白华、唐隽、许君远等为代表,该学说从人类情感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生活、客观对象的联系中发掘人类艺术的根源,将人类的情感交流理解为文化艺术的起源[10]。符号说。符号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考古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以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以及皮尔斯的哲学符号学为其理论渊源。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Langer)指出,文化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巫术说。文化艺术作品,尤其是远古文化艺术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与巫术或宗教有关,有的文化艺术史家将巫术或宗教视为文化艺术的起源。“上古的许多祭祀,上天的日月星辰崇拜;地上的山川石水崇拜,源自动植物崇拜的图腾祭,发端于祖灵信仰的祭祖活动,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傩祭祀等,都对戏剧起源产生影响”[11],进而有学者提出“戏剧的源头是人类早期的祭典仪式”[12]。本能说。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文化艺术创造来自潜意识得不到满足。“我们可能直接表现自己的性欲,我们也可能抑制它们。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以梦的或者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也可能受性欲的驱动,利用性的能量从事高级的文化活动,如艺术、科学和哲学。后者的过程就是升华,它把动物的本能用以文明服务”[13]。不朽说。有些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名声不朽,而去创造精美的文化艺术作品,使自己“永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通过文化艺术创作,让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视角

信息不对称是指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一些人拥有他人无法拥有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颇受学术界关注。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的作用下,市场会自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满足“看不见的手”中蕴藏“信息是充分对称”的前提条件。哈耶克(Hayek)在其论述中明确提出,市场中的信息是分散的,而非充分和对称。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按照市场参与者是否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将信息划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文化艺术是情感性、意象性、创造性、虚构性和自由性特征的交集。文化艺术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艺术家是为了让他人欣赏才去创作,欣赏者其实是“艺术家想象中的公众”,也就是说,艺术家拥有某种信息(即情感),通过文化艺术创作,这种信息传达给了欣赏者。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信号传递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文化艺术起源问题。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model),由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ce)首先提出。信号传递模型是一个动态不完全信息对策,包括两个参与人,即发出人(sender)和接受者(receiver),发出人拥有一些接受者所没有、但与参与人效用(或者支付)相关的信息。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出人向接受者发出一个信号(signal);第二个阶段,接受者收到信号后发起一个行动,对策结束。典型例子为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不知道,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雇员向雇主提供接受教育水平的信号,雇主根据雇员受教育的程度决定其工资高低。文化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是为了让他人欣赏,才进行创作,借用信息经济学的术语,可以表述成艺术家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欣赏者拥有的信息较少,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多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即信号显示)向拥有信息少的欣赏者传播信息,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得到化解,文化艺术便得以产生。举例来说,男生甲暗恋女生乙,又羞于表白,女生乙并不知道男生甲暗恋自己,此时男生甲和女生乙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男生甲不借助信号显示向女生表白,则无法产生文化艺术,如果男生甲借助信号显示(比如写情诗)曲折地向女生乙表白,文化艺术便产生了。此处的情书,就好比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一样,发挥信号显示的作用,可以让女生乙知道男生甲对她的感情,同时向她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志向。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便是很好的例子。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拥有信息多的一方,被迫使用信号显示,曲折地向外传播信息,用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于是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唐代诗人张籍的名著《节妇吟》便是一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该诗表面上看是爱情诗,其实为一封书信。叛军李师道企图收买张籍入伙,张籍因现状所迫,不便直说,于是创作该诗,即信号显示,向李师道表明自己忠于朝廷的决心,曲折地化解了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为诗歌艺术作品。总之,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其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能较好地解释文化艺术的起源。劳动说认为文化艺术产生于劳动,没有劳动,便不会产生区别于动物的人类和人类的手、脑、语言的发展。但是进一步深入思考,人类为什么需要语言呢?不就是为了进行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吗?游戏说认为艺术冲动源自人类的游戏冲动。其实所谓的游戏冲动,本质就是一种信息优势,通过游戏活动,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将该种信息传递给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将人类的情感交流认为是文化艺术起源的同情说和认为文化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符号说,它们与信息不对称可谓完全吻合。巫术说认为文化艺术产生于祭典仪式,类似地,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Grosse)于1894年发表的《艺术的起源》认为,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顺序遵循:装饰(人体→器具)→造型艺术(绘画雕刻)→舞蹈(活动的雕刻,静到动的过渡)→诗歌→音乐,这些只是文化艺术的形式渊源,而非实质渊源。本能说认为艺术创造来自潜意识得不到满足,其实潜意识释放的过程,就是信息不对称逐渐化解的过程。不朽说认为艺术家进行文化艺术创作是为了能让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永远被后人铭记,其实这就是消除艺术家与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文化艺术市场模型

根据前文的分析,文化艺术的创造过程,同时是信息不对称的化解过程,从最初的艺术家至最终的消费者,存在许多环节,过程相当复杂,我们将此过程简化为一个文化艺术市场模型。在该模型中,存在艺术家、中间者和消费者三个参与者,信息不对称的化解过程简化为两步,即文化艺术本体创造与文化艺术载体创造。艺术家将信息传递给中间者是文化艺术本体创造过程,中间者再将艺术家的信息扩大地传导给消费者是文化艺术载体的创造过程。中间者如出版社、印刷厂、发行公司、书店等,对文化艺术载体的创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文化艺术本体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将其拥有的气态信息变成液态的信息。以文学创作为例,作家获得某种信息,即通常所谓的灵感,为了使该信息向别人扩散,他将这种气态的、大脑里的信息转化为可被他人理解的液态信息———语言。通过可以用来交流的语言,作家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传导给出版社编辑,于是作家和出版社编辑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得到消除,文化艺术本体的创造完成。第二步为文化艺术载体的创作,经过中间者的努力,液态的信息变成固态的信息。在该过程中,中间者如出版社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图书的出版,读者与出版社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得到消除,此时文化艺术的创作才得以最终完成。现代的流行音乐亦是如此,创作者首先将自己的信息(即灵感)转化为歌词或歌曲交给音像公司,此为文化艺术本体的创造过程,音像公司再由自己或者外请其他公司组织歌手、乐队、市场营销等发行歌曲,此为文化艺术载体的创造过程。值得注意,文化艺术本体创造与文化艺术载体创造的执行者,可以是不同的人,也可以是同一人,例如陈逸飞的有些电影作品,自己当编剧,自己当导演,自己当演员;达利不但创造绘画和雕塑作品,同时还为自己的作品做宣传。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指出:文化艺术存在两个“交易”过程,一个是创作者同出版社、杂志社、剧场之间的“交易行为”,该“交易”过程中,创作者是唯一的供给方,而出版社、杂志社、剧场等则是需求方;第二个交易的供给方是出版社、陈晔关于文化艺术起源的思考及启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视角杂志社、剧场等,而购买书籍、杂志的读者以及到剧场观看话剧的观众为需求方。在文化艺术市场中,每一次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都伴随一次交易的过程,每一次交易的过程都存在一个交易市场。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文化艺术市场模型中有两次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和两次交易过程,正好与厉以宁提出的两个“交易”过程吻合。第一次信息不对称的化解产生文化艺术本体市场,该市场的参与者为艺术家与中间者,交易的对象是文化艺术本体。在文学艺术中,典型的参与者为作者和出版社,标的为作家的书稿,而标的价格为作者的稿费。第二次信息不完全的化解产生文化艺术载体市场。再以文学艺术为例,文学载体市场的典型参与者为出版社、印刷厂、书店、读者等,而标的为出版的图书。艺术家的构想,经过两次信息不对称的化解,经历两个交易,最初成为文化艺术产品。作者和出版社共同创造了文化艺术品,因此版税由作者和出版社共享。与此同时,信息不对称具有相对性,因此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文化艺术市场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一次艺术交易的结束,并不是艺术市场的终点,可能仅是开放文化艺术系统中的某个中间环节,艺术家、中间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非一成不变,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可能。

五、模型启示

信息不对称产生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就是信息不对称化解的过程,文化艺术品充当信号显示作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文化艺术模型能从另一视角对艺术进行分类,同时能较好地解释文化艺术市场中时间效应与名人效应。(一)艺术分类。传统艺术理论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以及时空艺术三大类,进一步细分为十大艺术,即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艺术设计、舞蹈、戏剧、电影、电视(见表1)。文化艺术信息不对称的化解经历了两个步骤,即艺术家和中间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化解以及中间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化解。基于信息不对称化解过程的两阶段性,可将文化艺术分为个体文化艺术和集体文化艺术。在整个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即信息不对称化解过程中,艺术本体创造为主的是个体文化艺术,比如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载体创造为主的为集体文化艺术,比如建筑、戏剧、电影等(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文化艺术市场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文化艺术分类具有一定灵活性。比如,传统文学在信息不对称化解过程中,第一阶段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属于个体文化艺术,但是在网络文学时代,读者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信息不对称化解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占比增加,因此某些特殊的网络文学作品可能属于集体文化艺术。(二)时间效应和名人效应。食品有保质期,越新鲜越好,工业产品有使用寿命,款式越新颖越受消费者欢迎,而文化艺术产品则不同,往往是生产越早越受重视,其使用价值也越高。一幅绘画或者书法作品,年代越早,一般越受到顾客的青睐。此外,文物的价格也很难确定,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若被某位名人使用过,就可能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身价百倍。时间效应产生古董,名人效应产生文物,两者对文化艺术品的影响,已成为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在传统理论中,古董和文物的初始拥有者被视为文化艺术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但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从整个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动态开放系统思考,古董和文物的初始拥有者,已不再是该物品的最终消费者,而成为中间者。中间者能对文化艺术产生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由于文化艺术消费效用的滞后性,时间效应和名人效应具有信息筛选的作用,一般而言,经过时间或名人筛选的文化艺术,其文化艺术价值往往较高,因此其价格也较高。第二,出于历史研究的需要,有些古代文化艺术品制作技艺虽然并不精良,但却包含较多信息(属于雷蒙•威廉斯对于文化阐述的第二和第三层次),出于考古研究需要,具有较高的价值。类似地出于研究历史人物的需要,文物也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六、结语关于文化艺术起源的探讨是文艺理论研究中最古老的命题之一,是艺术研究的基础,其意义非同一般。已往研究主要从哲学和人类学视角进行分析,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对文化艺术起源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化艺术起源于信息不对称,其创作过程,就是信息不对称化解的过程,文化艺术起到信号显示的作用。在文化艺术市场中,每一次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都伴随一次交易的过程,每一次交易的过程都存在一个交易市场。第一次信息不对称的化解,产生文化艺术本体市场,该市场的参与者为艺术家与中间者,交易的对象为文化艺术本体。第二次信息不对称的化解,产生文化艺术载体市场,该市场的参与者为中间者和消费者,交易对象为文化艺术载体。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艺术起源,能从另一视角对文化艺术进行分类,将文化艺术分为以本体创造为主的个体文化艺术和以载体创造为主的集体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市场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时间效应和名人效应起到信号筛选的作用,因此其价格也更高。

参考文献

[1]陈昆.格罗塞艺术起源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2]陈晔.关于文化经济学内涵及其分类的刍议[J].文化产业,2020(21):8-12.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贾怀鹏.生命之泉艺术之源———艺术起源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6]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7]罗继才.欧美心理学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王德胜.艺术起源理论的中国形态———“中国美学:1900—1949”研究之一[J].山东社会科学,2008(1):39-45.

[9]王祖哲.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与席勒的“游戏说”———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J].江西社会科学,2005(7):86-91.

[10]翁敏华.中国戏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张炯.文学艺术起源新探[J].文学评论,2016(3):35-42.

[12]郑元者.艺术起源序说──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研究之一[J].民族艺术,1997(1):91-100.

[13]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陈晔 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