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04 10:15:11
导语: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的我国正在着力建设文化强国,所以迫切需要更多能够服务于文化艺术事业的优秀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需要积极的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因此,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市场分析来看,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的宠儿,而且当前的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文化艺术的创新,这样,我国的艺术文化事业才会进入新局面。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做积极的教学模式创新,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多为理论研究型。基于此,分析研究高校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为实践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这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自信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当前的社会现状可知,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需要更多的能够从事相关实践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重视的是理论培养,所以文化艺术研究型人才众多,应用型人才却严重不足,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十分的不利。
1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对目前的文化以数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第一是模式的固定化特点明显。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情况非常的严重,而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创新等都是基于教学模式的,所以固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都进行了限制,这种限制使得现代化教育改革推进的速度严重放缓。第二是教学模式和市场的脱轨表现十分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供给人才,但是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接轨比较弱,所以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这严重的削弱了我国教育的实际价值。
2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就目前的分析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必要性也有重要性,就必要性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内容。教育教学改革对于现代化教育发展来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积极地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而教育教学改革要取得显著的进步,必须要实现整体体系的变化,因为教育体系中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如果出现了有的要素改变,有的要素不变的情况,整体教育改革的价值会极大地压缩。教育模式影响教育方法,而教育方法对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和规划又有限制,所以要全方位的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模式创新非常的必要。就重要性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人才的社会利用价值提升有突出的意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的综合利用价值是息息相关的,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模式需要向应用方向做转变,传统的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限制,所以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模式,教育教学和社会需要会出现脱轨的情况。为了保证教育和市场有效衔接,做好教育模式创新意义显著。
3高校应用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
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做具体的分析可知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创新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一是教育教学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整体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选用和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显著的联系,教学水平较高的人员能够对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进而依据实践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而教学水平不高的人员会直接进行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模式的价值判断十分低下。基于此,要真正地实现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强化教学人员的意识,使其从意识上重视教学模式并未模式创新建言献策。其二是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会限制模式的创新。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相互影响的,要实现模式的创新,需要对体制、方法等也做创新,这样,模式创新会更具动力,创新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也会得到有效的清除。
4高校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高校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措施采用,以下是基于实践总结的高校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4.1意识创新和理念创新。从具体的分析来看,教学模式是在意识和理念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固定性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学模式与思想意识有着显著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对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做改变。就教师的意识创新和理念创新来看,具体的措施有两项:其一是在教师的组织学习中积极的引导教师做现实联系和分析,这样教师会对社会现状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因为当前的教育在强调市场化,所以让教师更好的认识市场后其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培养有深入的思考,在思考教学模式和现状的大背景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总结新的教学思路,这会让教师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师会基于新理念、心理路建立新理论。进而打造全新的教育模式。其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要组织教师做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理念思想的及时沟通,通过这样的交流沟通实现教师理念的整体进步,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以及思维等会更加的强烈。总之,理念和意识的创新会对教学模式的改变产生积极作用,所以强调该工作现实意义显著。4.2教学体系的创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对教学体系的创新做深入性分析。就教学体系的创新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进行教学课程的创新。过去的教学课程多以理论为主,所以要更好地推进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格局,使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有所增加。简言之就是在文化艺术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做好课程改革,实现实践课程比例的提升,这样,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会得到并重。随着课程比例的上升,教师、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度会明显的提升,具体的教学质量会有显著性进步。其二是进行教学资源的创新。所谓的教学资源创新主要指的是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教学资源的对应性准备。举个简单的例子,应用型专业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应用型,需要投入相对应的文化艺术应用资源,学生们在资源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课的体验和感受,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其基于理论的自身表达与意识会越来越强烈,有了意识的强化,其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会有更突出的表现。简言之,资源的创新和利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课程的魅力,感受文化艺术的独特价值,这样,其对文化艺术的应用会有新理解,具体的文化艺术应用实践能力会有显著性提升。4.3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应用型文化艺术专业性人才培养中,需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因为方法创新能够更好地支持模式创新。就教学方法创新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等能够提升教学生动性和具象性的方法利用。从形式分析来看,文化艺术教学本身具有抽象特点,因为文化艺术是从载体中所呈现的一种文化氛围和艺术感受,所以单纯地进行文化艺术教学,学生的理解会出现混乱。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以及载体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化艺术,从而发现其魅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使教学的抽象性减弱,具象性提升,学生具体理解文化艺术的深度会有显著的增强。其二是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多采用感受式或者是体验式的方法。感受式或者是体验式方法的利用能够让学生对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更好表达产生自己的认知,这样,其在文化艺术的应用实践中会有自己的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绘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将其和生活实践进行结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美,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契合点,结合会显得不伦不类,所以通过绘画的体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传达,这样,学生在文化艺术的实际利用中会更加针对性地选择与之相符合的应用领域,这样,文化艺术的实际应用得以加强,艺术审美也不会发生改变。4.4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在应用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突出的价值。从实践分析来看,教学模式能否有效推进和教育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显著的关系,而且教育人员自身的创新意识会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发展,因此在实践中需要重视人员和教学模式的相互作用。基于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对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确定明确的方向,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的培养强化。教师队伍的基础素质得到提高,其参与到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中,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总而言之,教学人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强调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对教学模式做推动,现实教育意义十分显著。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中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做讨论,还要对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等做分析,这样,基于因素的模式创新策略和方法研究才会更具针对性,深度也会更加的突出。总之,基于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现状提出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并基于人才培养做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和研究现实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红,田旭,刘倩.创新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207-208.
[2]杨岸,张群慧.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五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0):76-77.
[3]汪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5):6.
[4]朱妮,袁春萍.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电子测试,2016(4x):57-58.
[5]杨春杰,柳舟通,黄磊,等.中加合作项目机电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83-85.
[6]周建群,殷闽华.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原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2-67.
[7]徐丽静.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6(8):116-117.
作者:任彦 胡薇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上一篇:新媒体公共艺术在湿地公园的应用
- 下一篇:浅析诗词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