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8 09:34:04

导语: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几点思考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更好地激发创造活力,推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推动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是促进民族文化“双创”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提出跨类别、融合性、抽象化和理论化四种转化方式,构建活态传承、综合开发和集成创新三大体系,促进草原文化转化成果“走出去”“走下去”“走上网”三个渠道,形成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的研发、生产和传播的完整链条。

[关键词]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文化创新

一个地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开发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而且直接影响了一个地区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艺术化转化是草原文化资源配置和开发的重要形式,要切实把握文化产品生产这个关键环节,革新转化方式,构建转化体系,畅通传播渠道,促进文化互动和文化创造力的激发,让草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一、着力创新艺术化转化方式

(一)跨类别转化,着力推动艺术形式创新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艺术门类划分越来越细,艺术传播形式越来越丰富。跨类别转化就是在挖掘、整理和研究优秀传统草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促进各艺术门类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发展。主要包括跨艺术门类、跨语言类别、跨传播渠道等三种形式。1.跨艺术门类。促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之间的转化,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其中,草原文学经典作品转化成戏剧、影视剧作品将是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影视戏剧作品原创力不足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跨类别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改编成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赤峰市力王集团将中国画与挂毯工艺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与艺术风格的工艺品。2.跨语言类别。草原文化是多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创造、积累的结果,语言文字类型多,特别是蒙古语、满语、鄂温克语等被广泛使用,保持了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实施“蒙古语语料库工程”“优秀蒙古文译介工程”“民族电影译制工程”等,促进跨语言类别交流,推动优秀母语作品传播。3.跨传播渠道。内蒙古文学艺术形态多样,但传播渠道单一。如,英雄史诗、乌力格尔、好来宝等大量的说唱艺术作品,主要以艺人通过说书厅、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传播,缺乏现代的传播渠道,不能顺应中青年和少年群体的消费习惯。因此,向新媒体研发、舞台艺术呈现、跨界融合推广等方面转向,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传统说唱艺术传播渠道拓展的重要任务。(二)融合性转化,着力推动传统文学艺术现代化发展。融合性转化就是以现代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融入现代价值观念,激发传统艺术的内在活力。首先,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现代价值理念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现代价值的重要源泉,也是传播现代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维系传统价值、培育新价值、校正价值偏差功能。通过经典复排、革新艺术形式、叠加现代价值等方式,在传统文学艺术中融入现代价值与内容,注入现代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通过乌力格尔、好来宝、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围绕时代主题,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以时代的内涵。其次,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现代技术融合。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新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带给人们更丰富多彩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娱乐消费;要大力推进图书音像、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用现代传播手段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要大力发展文化产品传播和交易的现代科技平台,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渠道。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如,对蒙古族民歌的流行化、大众化改编等。第三,优秀传统文学艺术与旅游融合。要以《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在基础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整合、产业链条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策划,促进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引导演艺企业进驻旅游景区开展驻场演出,围绕旅游者需求,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培育旅、学、研精品路线等。(三)抽象性转化,着力推动文化符号的提炼。“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他们的符号象征价值。”一方面,提炼抽象化文化元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珍贵馆藏古籍《庆赏升平》设计了一整套彩绘戏曲人物图谱,并以此为创意原型创造了状元、公主、哪吒等卡通形象,衍生出公交卡、书签等数十类文化创意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因此,如何围绕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那达慕、蒙古包、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文、敖包、蒙古马、红山玉龙)进行生活化的创意开发将是促进草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三娘子、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多松年、奎璧、乌兰夫等革命历史人物一直是戏曲、小说、说唱等俗文学的重要题材,提炼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并赋予现代形式,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推动传统价值观念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提炼抽象化文化元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转换。如,从安代舞和民族民间音乐中提炼出简单、流畅的舞蹈元素,编排出适合普及大众的广场舞,实现舞蹈的审美功能转变为体育健身功能,既能够传承草原文化的核心元素,也能够培育和保护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抽象化转化是综合性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提炼识别性、系统性、统一性、形象性的抽象化文化符号,才能够保持文化的基因与血脉,才能在普适性、消费性、时代性文化产品的开发中继承传统、留住根脉。(四)理论性转化,着力推动草原文学艺术评价体系构建。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理论研究,以组织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内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建设工程为统领,建设草原文化高端智库,加快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促进草原文化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草原文化理论的深化、拓展和创新。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从思想理论、实践运动、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四个层面多角度、深层次融入。全面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意见》,组织实施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加强基础文艺理论的研究,在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艺理论批评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构建民族文艺理论体系,为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加强对草原文学、草原画派、蒙派杂技、“马背上”的电影等文学艺术的理论提炼和阐释,着力解决草原文学艺术传播中的“误解”和“误读”的现实问题,为草原文学艺术的推广、传播提供科学阐释和权威解读,进一步提升草原文学艺术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着力构建艺术化转化体系

(一)以“文化+创意”带动,促进“活态传承”。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和创新的文化现象。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激发创意、产生创意的活性元素,也是通过内部结构变化,融入新元素、产生新文化的构成内容。要在“活态传承”上下功夫,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特色,推进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形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文化生态区,保护传承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形态多样的文化创意基因。要在激发文化创意活力上下功夫,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的原则,加大对文化创意研发的支持力度,搭建草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平台,吸引各类文化人才,集思广益、融会贯通、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碰撞和二次开发,促进草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大众生活,真正“活”起来,逐步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伟大目标。(二)以“文化+产业”带动,促进“综合开发”。坚持文化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的发展思路,促进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的综合性开发。在内部整合方面,要突出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现代技术、资本运作、制造生产等要素的综合配置,通过规范、科学的工业化标准优化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结构,打造创新驱动、结构完整、代表先进文化生产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外部融合方面,要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实施文化创意内容牵引和传播渠道再造战略,加快培育特色旅游、演艺旅游、文化装备、田园观光等融合业态,打造全产业链、多向度服务的新型业态体系和市场体系。(三)以“文化+科技”带动,促进“集成创新”。推动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促进科学技术对艺术化转化的技术支撑,艺术化转化对信息产业的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集成创新的新型业态。以大数据、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基础,建设草原文化大数据中心。在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保护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数据采集、技术服务和数据应用三个环节,积极推进草原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民族文化遗产、古籍资源、民间口头文学、电影档案、老照片、新闻图片等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搭建文化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草原文化创意和服务设计研发中心,通过产业资金引导,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对草原文化资源进行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三、着力构建多面立体的传播渠道

(一)推动草原文化艺术转化成果“走下去”。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推进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成果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相衔接。组织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工程,对乌力格尔、好来宝、民间文学等进行系统开发和数字化转化,创作出适合现代传播方式的文化产品。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将艺术化转化成果充实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为基层群众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促进艺术化转化成果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中,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广场舞、合唱、曲艺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要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推行菜单式服务,将艺术化转化成果融入“优秀剧目巡演”,“送高雅艺术进高校、进企业”,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和全民阅读等活动中。(二)推动草原文化艺术转化成果“走出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相结合,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将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成果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之中,统筹规划、协同创作、集中推出,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普及。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整体包装、集中打造的形式,积极参加文化交流和国际性赛事等活动。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订实施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项计划,草原丝绸之路交流与研究项目。积极开展国家文化年、文化周以及“欢乐春节”等常态活动。积极支持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成果出境演出,争取更多文化艺术项目纳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平台。(三)推动草原文化艺术转化成果“走上网”。以组织实施加强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工程为依托,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加大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的引导扶持,提升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扩大网络服务范围。通过对草原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创作推出一批网络剧、网络微剧和网络视频等作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四、着力提升艺术化转化的整体水平

(一)提升转化意识。草原文化体现着历史上各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要有政治意识。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推动草原文化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草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二要有创新意识。不断赋予草原文学艺术以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各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三要有整体意识。以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两大体系为目标,将体系繁杂的民族文化资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并按照其文化形态、文化属性进行创意开发和艺术化转化,从而形成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四要有责任意识。各有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深化理论先导。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理论研究。推进草原文化研究三期工程,推动草原文化学科建设和发展,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成果。加强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理论研究。以拓展转化路径、厘清转化层次为重点,加强对艺术化转化的方向、目标、路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使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和阐发草原文化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通过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赋予传统文化形式以新的内涵,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为我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同时,要围绕扩大草原文化对外影响力,精心构建充分体现草原文化特色、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内蒙古声音,努力提升草原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三)强化规划先行。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涉及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提炼、转化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基本保证。要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契机,研究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见。编制内蒙古自治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纲要,更好发挥文艺规划的导向示范作用。在点上,要以项目推动的方式,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和策划一批重点艺术化转化项目,并按照其文化形态、任务轻重缓急确定适当的转化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优化趋同。在面上,以建设草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示范区为统领,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交流中心、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高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有较强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传播高地,建设成草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四)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推出文艺精品是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的中心任务,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文艺事业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关键环节。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推动各艺术门类精品创作。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让作家艺术家在草原文化的沃土上汲取营养,凝聚全区作家艺术家力量,推动草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组织实施“优秀蒙古文译介工程”“民族电影译制工程”促进优秀母语创作作品的推广传播。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重点对蒙古剧、二人台及民族曲艺等地方戏曲进行改革,融入新价值,创新新形式,利用现代科技,增强地方戏曲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要提高文艺创作的组织化、系统化程度,搭建培育、创作、推介、转化“一条龙”服务平台,鼓励各艺术门类竞相发展、百花齐放。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突出抓好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鼓励富有个性化的创造,避免过多过滥的重复改编。实施优秀剧本孵化工程,通过剧本征集、评选和推出,进一步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重点在草原文学、草原画派、蒙古舞等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五)健全保障机制。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的创意研发、推广传播、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体制机制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着眼于推动草原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精品打造和协调发展等工作,继续完善规范、引导、激励、督促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抓紧制定推动草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规划方案。要进一步深化研究草原文化艺术化转化与旅游、科技的融合点,形成一批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尽快转化为政策措施,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引导性资金、奖励资金和后期资助资金等为重点的资金投入方式,调动和引导行政事业部门和社会力量推动创意产业和服务设计发展。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从基础人才、创意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推出和扶持入手,抓好艺术化转化的基础环节。完善文艺人才激励机制,根据题材、项目和专业需要,积极与区外高层次创作人才合作,以项目吸引全国尖端文艺人才,并带动区内文艺人才的成长。

作者:李博 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