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时间:2022-07-20 11:13:02
导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和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山东人民以其丰富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民间美术作品。然而,由于文化生态收到冲击,山东民间美术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现今,随着时展,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也为齐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与数字化传承保护概述
齐鲁民间美术是山东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创作通常来源于山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劳作以及民事习俗活动。其图形图像等艺术符号还蕴含传统儒学思想,揭示着山东地区的民族文化意识、自然生态观念以及时代精神特征等内涵,通常色彩浓厚,形式变化多样,有着超脱的造型观念和不可代替的审美情趣,涵盖丰富的种类,例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郎庄面塑等,分布在齐鲁大地的各个角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是通过数字摄影、交互触觉媒体、动画设计、数字模型制作等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实现采集、存储、加工、完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保存和传播的一系列过程。站在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角度来说,民间美术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符号,带有审美功能和精神文明色彩;数字技术与产业化实现实用功能与批量产出,顺应社会时展需要。民族美术与数字化相互补充,促使数字化产品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时推动民族美术适应现代社会,实现创新性发展。
数字化传承对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意义和作用
(一)形式转化: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产劳动实践,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与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个活的过程,其传承也具有活态性。活态性传承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来体现。横向体现在传承的关注点不仅涵盖非遗作品本身,而且包含其历史沿革、技术演进和文明延续的整个过程。纵向体现在以传承人为中心的延续,注重技艺知识的传授过程。活态性传承的需要,意味着山东传统民间美术需要根植于齐鲁乡土文化土壤,真正投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其传承方式需要贴合民间美术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样齐鲁民间美术才能实现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及合理性,其真实性和自身文化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整体的延续。而山东民间美术传统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既无法形成系统的记录,也不适应现代化发展,不利于扩大传承者规模,也会限制民间美术的创新性发展。基于民间美术传承人数少且老龄化严重、物质载体可能出现损坏的现状以及作品体积大、数量多的情况,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扫描等技术对民间美术非遗的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其中包含作品成品直观样貌以及整体制作流程,保证素材的全面及准确为民间美术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并且,现代数字化手段以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实现对民间美术类非遗的历史与工艺进行复原与再现,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对技艺展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取代原有家族制和师徒制口传心授式的传承。在保护民间美术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整体性的展示和快速地宣传推送,为传统技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内容构建:传播效果与文化内涵
对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其特有的集成性、直观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非遗的吸引力和受众群体,增强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数字化技术可以把大量民间美术非遗作品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化的资料,结合创作和加工,还原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优势,强化民间美术作品各种艺术元素的视觉效果,模拟原有作品实物的存在形式。与存储实际作品相比,数字化资料能够占用更少的空间,保存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资料,并且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改变原有只能依托当地旅游进行的宣传渠道和实地考察学习的方式。同时,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促使由官方与传承人主导,以展示、参观为主的单向传播形式,转变为由受众参与的双向互动。通过各种社交与电商平台,受众可以在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最新信息的同时,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进来,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扩大民间美术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热情。另一方面,民间美术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文化内涵,也能丰富的数字化产品的内容价值。山东传统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滋养,显示民族文化观念和时代价值理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重视内容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山东民间美术能为新媒体提供丰富图形纹样等艺术素材和深刻的文化价值,赋予数字化产品和新媒体独特的吸引力,丰富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内涵,推动创作更多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作品。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数字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数据资源库与数字展览馆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的互联化信息集成空间。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种类丰富,信息资源复杂多样,建立数据库有利于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管理,方便非遗传承后续流程运营。同时,数字展览馆可以对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信息进行全面、具体的展示,在方便人们查找相关资料的同时,直观地展现民间美术作品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的根本是实现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传承和延续,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山东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以及培养具备数字化专业知识的传承人是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活态性传承的有效途径。并且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发展,也为具备数字技术专业的传承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创作方式。电子商务的持续火爆不断影响着各产业的运作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也加入了电商平台,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商平台从消费端发力,帮助民间美术类非遗传承人创造更多收益,以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延续。近年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中增加,因此,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重要传播方式,在推动山东民间美术非遗信息社群形成的同时,也创新了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存在问题
1.数字意识欠缺,传播渠道不畅显然,目前山东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承引起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网站平台建设有所欠缺。在数据资源库与数字展览馆建设上,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教联盟数字展览馆为例,虽然设有栏目板块,但内容并不完善,民间美术的板块仅有代表性非遗名录,相关具体资料内容较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相关账号非常少,多为个体或者企业账号,并且往往个人或机构只有一个平台的账号,具有官方认证的账号更是少之又少,还有很多内容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同时,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山东非遗店铺,商品种类及数量都不尽如人意。例如天猫好客山东旗舰店虽然商品种类齐全,但经营范围还包含母婴用品和日用百货等,关于非遗的商品也以食品为主,有关民间美术类的商品更是少之又少。2.内容笼统零散,缺乏专门类别民间美术大多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类别涵盖在山东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框架之下,没有专门的数据库或展览馆,有关民间美术的资料介绍很少,或是仅有个别项目作品的具体展示,没有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在媒体平台上,查询不到山东民间美术专门的官方账号。另外,山东民间美术的自媒体账号多以民间美术中某一具体种类为中心,难以提及“齐鲁民间美术”的大范畴,各个自媒体、产品、店铺之间的联系较少,在各大社交媒体及电商平台都没有形成信息社群和爱好群体,民间美术爱好者的聚集仍以线下活动为主要方式。因此想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权威性资料的途径较少,同时也未能对“齐鲁民间美术”这一概念进行强有力的传播。3.主体定位不清,内容质量落后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在各个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多以用户生产为主,官方带动的效应微乎其微。由于新媒体内容生产的门槛较低,大量自媒体用户负责内容生产,由此也引发专业化程度欠缺以及内容质量落后等问题,创作内容和更新周期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进而因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出现停更或僵化。齐鲁美术类非遗相关的许多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毫无周期性规律,且时常夹杂与非遗关联度低的其他内容,定位缺失导致一些自媒体账号阅读量和点赞量很少;而相关微博内容短小且更新频次低,甚至有账号出现停更现象,很难与受众形成互动;短视频平台也存在僵化账号的现象,视频内容专业性欠缺。在以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传播,因而在扩大影响力及吸引传承人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数字化传承发展建议
首先以保护为基础,尽快建立和完善民族美术数字档案与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将民间美术作为专门的类别,以其特征为基础,通过数字摄影和图像扫描采集齐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纹路色彩、工艺成品等要素,生成数字化信息并归类整理这些设计元素。另外可以通过三维动画、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拓宽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维度,利用好山东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优化展示效果,增强参观者体验感。通过各种平台的融汇互通,打造齐鲁民间美术的品牌性和联动性。由官方积极正向引导,加强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周期性持续推送创作内容,减少僵化账号;实现多平台渠道的联动效应,整合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资源,而非个体账号在一个平台单打独斗。由此形成齐鲁民间美术品牌化宣传,通过扩大知名度带动电商产业链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利用社交与网站平台打造信息社群,帮助不同地区的受众及传承人交流合作,方便人们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不能仅仅局限于静态展示,可以通过设计微信小程序、APP应用,加入自主化、多模式的交互设计,让人们体验非遗制作的过程,获取成就感。以非遗为基础拓展出更多有意思的人物关系、人物故事以及场景等元素,赋予非遗活动更多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从活态性传承的角度来说,以传承人为中心,是实现数字技术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结合根本途径。目前有关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数字化内容,多以简单的展示介绍为主,创新性成果极少,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但并未达到真正培养传承人的目的。因此应当进一步将民间美术非遗课程纳入数字化、新媒体及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有利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增强非遗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二是以此培养具备数字化技术的传承人,避免非遗手艺人与数字化技术从业者过度分割的情况。齐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虽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民族文化发展对民间艺术的需要,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不断探索的时代趋势下,山东民间美术丰富的价值内涵,依托数字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发展,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凯.郎庄面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青岛大学,2014.
[2]周松林,赵凤芹.山东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研究[J].美术大观,2010,000(004):22-23.
[3]陈琦.民间美术何以“活态性”传承[EB/OL].
[4]彭心勤,葛田田.探析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00(005):66-67.
[5]夏兆冬.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6]王琛,任雪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9(7).
[7]郭慧玲.山东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化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杜建伟.新媒体艺术在山东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以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12):47.
作者:景小原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 上一篇: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困境
- 下一篇: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非物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