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3-10 10:32:41

导语:谈民族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谈民族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贵州自古作为一个多民族大省,各种文化交融至今,有了非常深刻的艺术内涵。贵州人民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美好生活,凝聚成优秀的地方文化。改革开放至今,贵州民族艺术也不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成为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的新艺术。

【关键词】贵州;文化;艺术

贵州省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山地为主,自古便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虽然气候宜人,但由于山地居多并且信息较为闭塞,很难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社会时代一直被认为是落后和贫穷的地方,所以出现了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样的古语。特殊的地理、人文、社会环境,造就了贵州不同于周边巴蜀、荆楚地区的独特文化。哪怕同一民族间的相同文化,受环境和地域的影响,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例如“南侗”“北侗”之间的文化差异。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侗语以锦屏、黎平交界地为界限,南边称之为侗语南部方言区,北边称之为侗语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中有三个土语区,北部方言区中有四个土语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对民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极为重视,建国之初,曾提出新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就贵州民间艺术的传播渠道而言,传统的传播渠道通常是口耳相传,通过艺术创作、表演等形式的传播,或者通过口语来实现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艺术交流。虽然民间艺术的传播渠道较为丰富,但缺乏良好的传承环境,这也是贵州民间艺术传播的一大难题。虽然传承困难重重,却依然无法阻止贵州民族艺术的发展。当今贵州民族艺术的发展是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集成,不仅保留了传统,更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融入艺术中,实现新时代贵州艺术的百花齐放。

一、开放性-民间艺术贴近生活

贵州各民族的音乐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延续,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保持艺术作品的准确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各民族间的互相封闭也使得本民族的艺术并不传给外来人,例如有些侗寨,不同姓氏或不同支脉,都有着不同的传承者,且不同姓氏之间不能相互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传承的局限性和私密性也随之弱化,更多的外来人,或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学习者纷纷来到贵州这片土地上,学习贵州优秀的传统艺术,闭塞大山中的歌声也逐渐让全世界听见。2015年,非遗司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项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对传统文化的开放学习,贵州早在1984年便开始进行尝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文化馆与榕江县车民小学,进行了“侗歌进课堂”的教学试验,之后又成立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将校内外音乐教育相结合,走了一条“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探索路线。从“侗族大歌进课堂”到后来的“民族文化进课堂”,除各民族的歌唱、器乐、绘画、舞蹈外,还增加了例如“苗族蜡染”等手工技艺内容。以榕江县为例,榕江县车江中学,针对民族音乐兴办了“侗歌班”“牛腿琴班”“芦笙班”;针对民族体育兴办了“踩高脚班”“摔跤班”;针对民族美术、工艺兴办了“蜡染班”。榕江县民族中学针对民族音乐开展了“侗歌班”“琵琶歌班”“芦笙班”“琵琶班”;针对民族体育开展了“摔跤班”“独竹漂班”;针对理论知识开展了“侗族民谣班”“侗族历史班”等。县城内共有十几所学校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程,可见贵州各地对民族教育的重视。贵州一直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贵州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中不是固定的、封闭的知识体系,应始终保持开放的精神,不断将新的理论内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和传播中,使民族音乐始终保持传统和活力并存。

二、时代性-民间艺术适应时代需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中,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孙培元创作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等,这些都是人民在抗战时期通过音乐表达的思想意志。所以音乐作品的产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音乐的时代性是指音乐与时代的关系,一个时代的音乐要适应一个时代的需要,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在民族音乐的发展中,音乐的内容与时代性一直保持一致,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活动都有强烈的时代性。例如,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在苗族、侗族的村寨,进寨时有拦门酒和迎门歌舞,吃饭时有长桌宴音乐,演出场所包含吊脚楼和鼓楼,以及寨中对于银饰的发展和银饰手工艺人的宣传,这都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时代性并非是将传统的东西所摒弃,仅使用现代化的方式。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恰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包含了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历史上苗族内部的婚嫁思想都是不与外族通婚。父母包办婚姻、早婚、抢婚、近亲结婚,这些陈年陋习现已经不复存在,村寨内外的青年男女都有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但在婚礼的仪式和传统礼节上依旧保留着传统。苗寨中的男女订婚后,两家便要吃“亲家酒”。酒席开始前,会喊来寨中的祭祀老人说唱祭词,其内容主要是祝贺一对新人未来生活得圆满幸福。酒席开始,两家亲戚便会唱起“亲家歌”,有男男对唱、男女对唱、合唱等,形式丰富。如一方唱不出便要罚酒,席间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结婚当天男方去女方家接亲,女方家会和亲朋一起,在寨门处,将拦门歌唱起来,形式依旧采用对唱,往往拦门歌要唱一两个小时才结束。新娘身着盛装,在唢呐、芦笙中从娘家出门,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听到喜庆的唢呐声并前来送祝福。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贵州音乐文化也会选择性地将部分内容进行延续,例如西乡千户苗寨中的节目《高山流水》,将传统的酒礼、芦笙、酒文化等融为一体,不仅在形式上增加了丰富的艺术性,还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歌唱方面,编创了大量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例如《我在贵州等你》《有个地方叫西江》《西江姑娘》等。这些新的音乐内容,都反映出贵州各民族人民对时代的理解和认同,将时代性特征完美融合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

三、创新性-中华民族精神的挖掘与再创造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像西方的古典乐或者是现代音乐,他们之所以能够长期发展和延续是他们成功地将其本土化和民族化。当今的音乐文化发展呈现出全球多元化的趋势。文化、音乐和美术等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了生命的感悟,也反映了我们所追求的文化信仰。虽然贵州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各民族的土壤作为基础,但在保留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将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作品中,才是贵州音乐文化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方式。比利时钢琴家尚·马龙把侗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融合,创作出了剧目《黎平》。他将钢琴、侗族大歌和电音乐队相融合,可谓是对贵州民族音乐的一种全新演绎。该剧不仅在内容呈现上更加饱满、富有张力,而且在实现文化价值方面更具市场性。2005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的努力下,贵州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风》歌舞晚会。《多彩贵州风》是贵州省打造的一张名片,将贵州的民族特色、人文习俗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展现出一个多姿多彩、原汁原味的多彩贵州,成为来到贵州的客人不可错过的一场演出。2017年9月16日,一部以多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新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高原·听见贵州》,首次在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厅演出。这部作品在演绎过程中不仅仅单纯地用宏大的场面和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更深层次的一方面是,它使观众去思考人与自然、族群的关系和情感。整部作品也是基于情感链接,一幕一幕地串联起来,由生长、故土、逃离、徘徊、回归等“心理变化”,到追寻“天地人间”充满爱的本源,朴素的民族主义情怀得以升华,最终使人们回归到最本质、最淳朴的乡村家园。贵州的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传统生活中沉淀已久的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进步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民族音乐作为和谐社会中的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贵州民族音乐的再创新是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一种实践摸索的过程。贵州各民族的音乐,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坚持与群众间的联系,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笔者相信贵州的民族音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更加夺目。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特征,根基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形成的精神和社会价值。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贵州民族艺术在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中,从艺术创新到现实生活,从各民族之间的封闭到多元一体的现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架起了贵州各民族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安学斌.21世纪前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理念、实践与经验[J].民俗研究,2020,(01):19-29+156-157.

[2]张泉.一条艰辛的文化传承之路——侗歌进课堂二十六年回顾[J].音乐时空,2011,(06):46-49.

[3]詹中志,赵岩.文化的生命在校园跃动——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08,(11):10-12.

[4]王培.贵州省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邰乐.论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时代性和创新性[J].大舞台,2015,(07):125-126.

[6]许梅华.徐沛东民族声乐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D].中国音乐学院,2012.

[7]姜珊.“交互式民族音画”的重现与发扬——民族管弦乐〈高原·听见贵州〉[J].黄河之声,2019,(20):16-17+19.

作者:陈聪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