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管理论文3篇
时间:2022-04-16 10:54:56
导语:企业文化管理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企业文化的概述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有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前景就会越广阔。
2企业文化发展的历程
2.1以分工与优势并存的企业文化
在18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历经两次的工业革命后,生产的手段已经渐渐的过渡到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时期,大规模的人员在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下,具体的分工与合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段时期内,很多经济学家对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下深入总结研究,得出分工协作可以更好的产生高效益,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应从管理好员工分工合作,加强员工的劳动强度与劳动时间,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益。然而,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最后员工的情绪爆发。
2.2效率与薪酬挂钩的企业文化
20世纪前期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的劳动力资源极度下降,企业的整体状态出现困难的境地,为了缓解企业的压力,把员工的薪酬与员工工作的质量效率相挂钩,在生产流水线中,只要员工的积极性与效率高,那么相对应的工资报酬也会提高。这种思想和做法的新实行使公司有了转机,企业的生产效率在短时间内被提高了很多,整个企业的知名度也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提升,整个企业的文化也为人所知。尽管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同意返回企业从事工作,当长期下来仍存在一定的弊端。企业没有真正的给予员工应有的尊重,没有充分站在员工的角度上考虑员工的感受,一味的把员工当成企业赚钱的工具。
2.3以薪酬与情感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考虑的重要方面,企业管理者慢慢的意识到员工的心理状态对其工作的态度与效率紧密相关,员工除了要有一定合理的薪酬外,还有心理方面的真正需求,他们也想受到别人的关注,期望有份友情,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员工不再是一台机器,不在是企业的赚钱工具,他们应该与企业融合在一起,是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4以突破与创新为主的企业文化
20世纪中叶发展以来,企业不仅对质量控制以及突破都有很突飞猛进的认识,特别是提升到满足个性的需要,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突破,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不仅要基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考量,更多的是学会站在广大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中去寻找突破口,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与多元化价值观为主题来建立起企业的文化。目前的这种经营理念已成为很多企业努力完善的方向。
3影响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3.1员工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正确的定位
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把企业的指导思想定位好,对于以人为本、扎扎实实的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入手,没有长期的坚持公司理念导致企业文化没有办法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培养。长期下来,公司的企业文化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贯彻,企业就没有自身独特的亮点所在,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要不断走下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2企业文化与实际情况不一
对于企业文化理念的确定如果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得不到员工的实际落实,那就成了空头支票,说的很华丽动听,不把它当做正事对待,即使制定的企业文化在有特色最终也只是一种摆设。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3.3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各异
企业文化的打造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也有存在实质性的一面,也要依靠一定的载体形式才能实现其价值。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只是搞牌版,只是嘴上说说,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内涵,利用企业文化去带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提高公司项目的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打造企业品牌。
3.4对企业文化的塑造缺乏合理调配
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一起努力打造才能使一个企业文化强大起来。要塑造好的企业文化需要总体的部署安排,需要企业所有的部门都重视,形成整体统一观念。而现实中很多部门都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往往有些部门不能形成一股凝聚力,不能切实的按照企业推行的文化管理模式来进行调整改善,甚至有些部门在业绩考核过程中没有吸收新的科学管理方法,而是按照老路子旧方法进行管理,局部的停留在保护自己的权利权益以及自我强化的私人利益上,与企业文化推行的管理制度衔接不上,难以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长期下来对企业科学化管理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偏离,真正意义的管理机制就很难健全,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会受到阻碍。
3.5在资金的运营上脱离企业的可承受范围
在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中,企业对环境的改善力度一直有增无减,为了改造企业的整体形象,企业部门往往没有考虑到企业真正的需要大量的制定出多种计划方案,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为了攀比竞争,大大的浪费了很多资金,同时也违背企业的文化理念,严重的情况下海辉是企业的整体经营出现危机,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如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断严峻,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等都面对着严峻的考验,要是一个企业生存下去,有所作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也在于企业文化之间的较量,只有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拥有高素质高文化的技能才能晚上企业的整体运作机制,就像一个国家要进步离不开国家的优秀文化底蕴,一个企业要发展也需要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4.1企业文化应与企业的经营相挂钩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完成没有企业文化做支撑,这样企业做的再好给人的感觉也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整体经营,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发展也必须遵循整体经营活动的方向而不断完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是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4.2建设符合实际特色的企业发展文化
只有一个团队齐心协力的去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理念与价值观才会一样,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内涵,才能知道引领企业更好的发展,要建设符合企业本身的实际特点,以健康发展的姿态为主导,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去完善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符合实际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4.3注重企业素质的培养,打造以人为本的特色
只有用于一流的企业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与服务,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不仅可以在信赖工作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员工潜在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还可以让员工自觉的进行学习,吸收新知识新理念,从而整体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共同培养员工与企业之间长远发展壮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4.4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
一个人只有培养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更高效的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有自己的信念信仰就会有所追求,就能引领员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与企业共生存,有了价值观的指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就有了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4.5倡导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企业文化的塑造与渗透需要一个教长的时间来消化,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时企业员工更好的吸收与领悟。首先,可以通过召集企业所有员工进行一些宣传大会,在大会上宣讲传播企业的文化,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其他员工树立一个榜样,以实际行动来传播企业的理念,引导员工理解领悟文化的内在。再者,积极鼓励倡导员工进行实践,只有员工自觉的把自己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自身去感受企业文化,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一种思维意识,认同企业的文化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真心为企业角度着想的奉献精神。最后,定期的开展一些技能培训活动,让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每个岗位的技术要求与操作流程,完善岗位的职业道德观,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实践,定期的评选出一些优秀的工作人员,提供榜样,给员工塑造一个自主学习,爱岗敬业的意识,从而为企业发展做最大的贡献。
5结语
企业文化的建设完善与否决定着企业能否发扬壮大。而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价值来延伸企业的价值,人才资源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企业的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思维远见,也体现了企业员工的个人素养。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企业特色理念,发扬企业的精神,把员工的积极性与凝聚力团结起来。
本文作者:耿建钢工作单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
1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随着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速度不断加快,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几乎被“共时性”引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日益重视。就像“文化”这个概念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一样,“企业文化”作为概念其内涵也有多种界定。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是“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成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的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美国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寻求优势———美国最佳公司的经验教训》一书中,把企业文化概括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策略,为员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气氛,以帮助整体地、静悄悄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则认为企业文化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仪式、文化网络。我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解释大同小异,代表性的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循,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反映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全体成员所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存在于两个层面上,其表面是可以被人们感知的组织行为方式,在组织行为的背后并左右组织行为的是存在于组织成员思想中深层次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等。凝聚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培养职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使广大员工凝聚在企业共同体内,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以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奋斗目标指引员工,把员工的个体行为引导到企业团队行为上来;融合功能是指企业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长期地、持久地影响员工,促成企业领导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合作共事,使每个员工自觉地融入到企业团队之中;激励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激励机制,讲究用人艺术,使员工产生为企业拼搏和献身的、持续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具有辐射功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对邻近社区、其它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企业文化的困境和创新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不少企业(包括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常常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在经营管理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较为普遍的情形是:缺乏个性,难以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提炼,人云亦云,就像各地高等院校纷纷推出的“校训”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流于形式,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注重宣传鼓动性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延续性;照搬照抄,简单地“移植”外国成功企业的管理文化,而不考虑本企业具体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和员工的心理素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弃如敝屣;重“人”轻“法”,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而使企业领导方法行政化、家长化,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严重滞后,以致“企业家精神”久唤不出,“人去政亡”现象时有发生。尚且不论因为缺乏有效监管而频频发生的国企领导贪腐案和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后继乏力。此外,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脱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平衡等也都相当突出。根据上述分析,企业文化创新显然已经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一个摆在国内众多企业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不创新就死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市场、营销、制度、战略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创新,成为“创新型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其中,首要的、居核心地位的就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那么,企业文化创新该如何着手呢?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的倾向于揭示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或概括企业文化创新的特点,如协作文化、速度文化、学习文化、融合文化等概念的提出和解释。所谓协作文化强调企业内部的协作和协调即团队意识;速度文化针对信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的现实,认为“知识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速度经济”;学习文化提倡企业培养自己的整体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融合文化则着眼于竞争中的合作共赢和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又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从确立创新价值观、树立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和塑造创新形象四个方面,构建企业文化创新的框架。还有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联结为出发点,剖析传统文化为企业文化提供的思想根基,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企业的文化创新提出对策和建议。
3企业文化创新与安全文化建设
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安全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越来越引起企业经营者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专家指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权,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社会存在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安全文化是人们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重大灾难,安全文化建设悄然兴起。应该承认,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的同时,我国铁路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先后发生了2008年的“4•28”和2011年的“7•23”这样震惊中外的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前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强调,新时期的铁路安全特别是高铁运行安全,不仅关系铁路声誉,而且关系国家形象,要切实保证铁路安全万无一失。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的文化保证。建设安全文化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树立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环境和培养安全行为。铁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前铁道部领导和党组提出的“三个共识”、“三个重中之重”以及“安全生产大如天”、“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等理念。(三个共识:一是确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意识;二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三是明确影响安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的工作要求。三个重中之重:一是要把客车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要把加强安全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要把抓落实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企业文化的功能入手,把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通过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加以贯彻落实;也可以着眼于企业文化的创新,使安全文化与协作文化、学习文化、速度文化等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探索一条安全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本文作者:翟天源工作单位:武汉铁路局党(干)校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1.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过多侧重对创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创业行为有根本影响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育,导致创业教育目的固化,尤其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并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应当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应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创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与优秀企业文化的对接,没有充分将优秀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家精神等价值体系注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使得很多青年大学生不敢创业,畏惧风险,学生缺少勇于开拓、创新的实战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成效。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多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忽视对学生创业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学生的创业品格、作风与成熟创业者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创业要求学生具有创新务实、不拘形式、大胆决策、敢冒风险的精神,如果不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取向的科学引导,就会形成创业的价值观念障碍。由于对学生创业品质培育重视不够,加之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少艰苦创业的磨炼机会,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对于培养的学生的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合创业教育在功能定位、目标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搭建企业文化与创业教育对接的平台,使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更直观地受到现代企业精神的熏陶与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同时,优秀的企业一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移植和融入,可以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未来的工作岗位在企业,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角色转换及社会角色塑造。通过找到优秀企业文化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励大学生勇于创业,以推动高职创业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1.力争实现高职创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高职学生创业多为小规模、小资本的“草根式”创业,所以学生更需要支撑他们创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有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坚定创业信念,实现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创业。通过企业文化和高职创业的融合,加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以形成尊崇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重在体验的创业型校园文化,如果创业型校园文化没有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不能够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就无法引领学生正确的创业之路,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竞争力,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实战少、观望多、成功率低等问题。
2.通过寻求企业文化融入创业教育的融入点,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学、做”一体化,以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企业文化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包括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以及最高层次的核心层的精神文化。而最高层次的核心层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方面。也就是说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持久的影响作用的企业文化是停留在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因而,所谓“融入”,主要是指企业精神和思想的融入,即将团队协作、严格守纪、创新、双赢发展、诚信经营、感恩等理念,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使之在学生的思想境界中生根发芽,从而能够主动、自觉地以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指导自身的行为。同时,成功的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入,可以提升高职学院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效推进学校、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3.企业文化的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院校整体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意义,它并不仅仅指的是校园内涵文化,还包括与社会企业紧密关联的,具有可认知性的,体现着知、情、意相统一的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的融入和推动可以有力地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如果长期能够在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之下,必定能够在创业上获得更多的感悟和启发。面对诸多中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如何抉择以及确定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创业教育,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培养企业家精神,并用以指导创业实践至关重要。
4.探索本土区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统一。本土文化即本地的特色,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使得每个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不能简单地“移植”,以免流于肤浅,甚至出现“相斥”。为此,我们在探索如何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高职课堂时,必须首先对相关区域的文化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以期实现区域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统一。在“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务实高效”、“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精神”和“文化理念”的基本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当地的企业文化特色,如我们林区长期以来在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大兴安岭林区的“突破高寒禁区”的艰苦创业精神、森工企业“拼搏、奉献、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要将这些文化精神科学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使企业文化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使企业精神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会贯通。
三、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1.采用多种手段创设企业文化融入创业课堂路径
一方面,教师要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教育融入到所传授的课程中,在课堂教学环节上,科学有效地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元素,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业及岗位创业的能力,将创业意识和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如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KAB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色、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通过“头脑风暴”、“商业游戏模块”“企业环境仿真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植入优秀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有形的训练和引导行为,在创业课堂上无形地渗透入适应本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达到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融入于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另一方面,利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强化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训练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一线,通过直观地实习、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有更透彻、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并以此作为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中直接对接和双向贯通的重要桥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以及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创业课堂的补充师资力量,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创业实践,丰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2.采用“延伸式”教育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依托校内外各类活动载体,通过企业参观、创业项目孵化、创业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比赛等,将创业教育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延伸到社会实际的层面,通过引进企业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练就职业素质,以保证学生走出校园后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企业文化根深蒂固地融入学生的精神领域,使之转化为学生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企业家素质。
3.对创业教学体系应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结构,采取创业教育核心基础课、公选课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整体规划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及专业特点确定详细的创业课程内容,将先进的企业文化精神教育列入课程规划内容,教学内容体系要渗透职业特色与职业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为目标,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树立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以期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成为学生未来学业、创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4.构建创业型校园文化
构建创业型校园文化,使优秀的创业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从理念、制度与物质这三个层次进行。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从根本上杜绝将物质文化的表面化和制度层面的文本化,这就需要将优秀企业文化作为这两个层次的文化建设的基础。以理念为基本内核,以制度做保障、以物质为辅助手段,这是构建创业型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可以说,制度和物质是手段,落实理念层次的精神内核是目标。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触到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感受企业真实氛围、企业纪律规范、领悟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渗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纪律与自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等问题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日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也使高职创业教育为未来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保障。
本文作者:戴莉武静杨岩刘春兰工作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校美育教育传承理念思考
- 下一篇:高中物理美育教育实施2篇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