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时间:2022-12-24 10:36:35

导语:新媒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发展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1]。在新媒体多元文化视域下,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处理好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多元文化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培育强化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对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媒体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概述

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代表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根基,承载着各民族的集体智慧,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广西作为壮族人口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汉族、壮族以外,还有12个少数民族在此驻居。在这种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下,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其内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节日、民族美食、民族音像影视作品及民族艺术工艺等核心内容,还涉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创产业、民族美食产业及民族艺术影视化产业等一系列的文化外延领域。新媒体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对民族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新媒体的传播概念存在一定冲突,相比于新媒体对于形式新颖度的热切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更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意蕴。同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新媒体具备单一指向性,这极易使民族文化传播单极化[2]。但是新媒体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相较于传统的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继承传播方式,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被迫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被扩宽、宣传范围迅速膨胀、受众群体显著增加,这为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新媒体多元文化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困境新媒体多元文化的大繁荣虽然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也在诸多方面对其发展造成了阻碍与制约。

主流文化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逐步趋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少数民族文化在狭小的生存发展空间里,受到强势主流文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新媒体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大量现代化信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受众范围,但剧烈的冲击与碎片化的影响使其特色逐步丧失,部分民族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断层消退的危险处境。例如,在广西壮族民众中,壮族民歌被流行歌曲逐步取代,很多壮族人民不会壮族语言、不认识壮族文字,对壮族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对壮族历史更是知之甚少。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各民族应以保护本民族文化特点为底线,保留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性,掌握好在新媒体时代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泛娱乐化、功利化愈演愈烈以广西为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民族旅游业的助力推动,壮族文化的商业化运营已成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依赖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变现的商业目的和商业手段,使得壮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带有功利化和泛娱乐化的倾向。过度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功利化娱乐化的发展定位使得民族文化的内涵被掩盖。即使部分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被人为地包装和宣传,仍会间接地导致民族文化的过度开发和消费,致使其内核空洞化。甚至出现为博取观众眼球而异化曲解民族文化的现象[3]。民族文化市场化的发展运营为民族文化带来新的生存空间,但却弱化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为配合市场导致过度娱乐化、功利化,很难真正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功能。

被迫同质化

广西壮族历史悠久,壮族文化在创造和发展中提炼出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是凝结了数代壮族人民智慧结晶和文化成果的系统性的复合体。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运营在带来过度娱乐化、功利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困境,即多元文化夹缝下的民族文化日趋同质化、一体化。新媒体技术具有同步性、复制性、可粘贴性,覆盖面广泛,受众及主体来源广。因此,在传播的同时,出现了随意嫁接、内容移植或杂糅的新问题。因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受众对民族文化的核心缺乏判断,对民族文化完整性、纯洁性和真实性无法准确地摄入和理解。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保留民族文化底色和核心;如何在新媒体大量普及、民众趋向快餐式的文化输入的情况下,减少断章取义,深挖文化内涵,成为新媒体多元文化视域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资金不足,新媒体硬件设施落后广西位于中国南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仅靠政府的专项资金拨款能够为壮族民族文化发展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十分有限。虽然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增大对其投入的资金比例,但仅依靠国家政府拨款,来源渠道单一,对于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4]。资金不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媒体硬件的同比落后。如今,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网络与技术飞速融合,使得陈旧的设施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新媒体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传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

新媒体多元文化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

打响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新媒体时代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使得民族文化的弱势地位愈发明显,亟待解决。建设文化品牌成为了提高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关键所在。“三月三”“刘三姐”“桂林千古情”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广西的另一张民族名片。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这一天被认定为广西区内法定节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的颁布,使得群众参与度逐步增高。根据《关于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旅游文化消费品牌的工作方案》的指示要求,“壮族三月三”逐步演变成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文创消费等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嘉年华。从线下宣传到媒体直播,台上与台下、虚拟与现实,“壮族三月三”打造了一张亮眼的广西民族品牌名片[5]。“壮族三月三”品牌的打造是广西实施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战略的一项生动的实践;是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解决新媒体多元文化冲击问题的重要举措。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走民族文化的品牌化发展道路,应化虚为实,坚持创新,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持续发力传承与发展。

增强民族文化创新意识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个别民族文化被过度娱乐化、功利化的现象,这为民族文化的前进发展及时敲响了警钟:没有创新的民族文化是没有未来的。创新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新时代文化多元化视域下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需要具有热情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针对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文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的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协同配合、通力合作。首先,要加大民族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着重打造先进民族文化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大批热爱民族文化并具备较高民族文化发展技能及较高素质的文化创新型人才[6];其次,也要培育好人才孵化的“软环境”,塑造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尊重人才及培养人才的社会工作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薪资待遇和打造人才发展长远服务,吸纳更多高质量高层次文化创新人才,助力民族文化创新事业;最后,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持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专项工作,以基地建设为主阵地,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品牌打造、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等相关研究[7]。用创新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更坚实的文化实力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加快民族文化资源融合随着新媒体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趋于全球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并非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阻碍因素。如何在碎片化和快节奏中,减少文化交互带来的过度同质化问题,才是核心所在。要加快民族文化资源融合,保留本民族文化内核,以主动融合代替被动同质化。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各民族以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特质。新媒体大环境打破了文化之间的交互壁垒,使得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并且趋于融合。但新媒体传播的主体与接受文化的受体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对文化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和主观嫁接,技术的即时性和受众范围广更是加大了这一现象的潜在风险,民族文化主动融合迫在眉睫。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绝大多数人民以壮汉两族为主,其中壮汉文化的融合极具代表意义。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交流,使得两族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在多个方面形成了深度共生。例如,逐步形成了相互融合的语言文字、共同的宗教神灵、高度统一的衣着服饰及“半壮半汉”的血缘混合社会状态等[8]。这些深度的融合与发展,并非以消除民族文化特质为目的,而是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主动融合实现共生与发展。纵观两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经验,即使文化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消减,但并没有因壮汉文化的深入融合使壮族文化特质消失,反而会加强。因此,我们要主动加快民族文化资源融合,以创新代替同化,为民族文化发展谋求新方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针对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落后、硬件发展不足问题,要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出台。合理统筹分配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相关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丰富供给,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大力引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纳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随着“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深入落实,民族生态文化、民族休闲文化等转化为发展优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已全面铺开[9]。应持续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加大对于民族文化发展需求的基本保证,以保障人民文化发展自由,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持续推进新时代发展民族文化的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坚持创新,解决好文化发展的问题,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正确发展方向,找准工作着力点,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力、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围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挖掘富含时代精神的元素,不断赋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新生命与新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周瑜,沙依提别克·对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5):113-115.

[2]孙大志.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民俗文化传播方式——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0):1156-1157.

[3]张名章.西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网络建构的问题与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06):120-124.

[4]刘涵允.新媒体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播的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8,4(05):118-119.

[5]宋雪琴.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变迁[J].文山学院学报,2020,33(04):56-60.

[6]孙向前.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思考与对策——以广西民族文化发展为例[J].新西部,2020(Z7):93-95.

[7]郑昊.广西民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教育,2019(31):165-166+175.

[8]陈昊,鲍嘉莹.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广西社会治理的影响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7):75-77.

[9]唐景成.多元文化视阈下广西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培育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7(02):21-22.

作者:马贺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