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

时间:2022-07-05 09:09:17

导语: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

摘要:民族文化进校园其目的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仅是学校的事情,由国家倡导、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培养三方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化方式,经费、资源、师资有充分保障,民族文化进校园才能有效推行。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探索将促进推行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教学实践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和创新的重要渠道。以校园为场所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实践的结合已逐渐成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保留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民族文化进校园不再是起初的兴趣小组模式,而是已成为普及性教学,由国家倡导、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培养三方面结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立体化机制。这种机制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了经费支持、资源支持、师资支持,有效保障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顺利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机制对文化传承的实践成效有直接影响,科学的评估可以促进推行机制的完善。民族文化进校园模式多种多样,合理的推行机制可以使各种模式发挥更好的作用。

1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学校吸收民族文化的状况和对某一学校推行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的程度各省参差不齐。笔者在知网搜索“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个主题,显示312篇相关文章、报道,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丰富的省份。其中,贵州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报道和研究就有100篇,这个占比可以看到贵州的重视,其次为湖北、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虽然这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全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现状,但从中可以窥视到当前各省的学校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正在兴起。目前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局限在学校所采取的方式及学校开设了某一民族文化的课程记录上。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一方面,应把国家政府的推动与学校执行相结合来探讨,合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和资源。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各自所担任的职责,相互支持才能合理发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应持续开展,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方式,可以极大地推动各级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类活动持续、全面开展;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程应进行取舍及系统性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项目取舍是一个大问题,对进校园的文化选择及其文化背景、采取的形式等方面都主要系统深入的研究,应涉及相关习俗、道德、礼仪、宗教等。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开设的课程,还要注意实现课程开设目的所需的条件,如教师配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的条件、资金支持等。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必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更多关注自身的优秀文化,尽量选择本地域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应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为辅,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此。民族文化进校园后是否发生改变,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否得到保留,这些问题都在探究民族文化进校的形式和内容时一并考虑。

2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机制现状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党的报告中这段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表明国家对繁荣民族文化积极的态度。与之相应的一些基金支持也证明了国家的决心。2014年国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类似国家层面的项目以不同的形式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高校是主要的承办机构,学员包含高校专业教师、高校学生、研究生等。

2.1设立“国家艺术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是公益性基金,项目资助立足示范性、导向性。范围包括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学术研究。教学对象为高校专业教师及相关文化研究者、设计师和推广机构高层。国家艺术基金分为一般项目和特别项目,一般项目主要针对的是艺术人才培养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这些项目大部分为高校承担。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的为“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例如,2016年,高校承担了总项目的一半以上。其中,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立项140项,84个项目由高等院校承担,占该类项目总数的60.0%,专业艺术院校承担的项目占比较高[2]。2016年立项项目中传统文化项目408项,占总项目的40.7%,由此可见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2017年“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共资助290人,其中197人来自高校;工艺美术共68人,其中58人来自高校。2017年“艺术人才培养”立项资助134项,其中90个项目由高等院校承担,占该类项目总量的67.2%。

2.2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自2015年7月启动,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分为研修、研习、普及3个层次,主要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专业学院都在其中,至2017年参与学校由最初的23所增加到78所。培训开设剪纸、瓷器烧制、刺绣、漆器髹饰、金属锻制、唐卡绘制等非遗项目相关课程,培训可以针对一种民族工艺开设,也可以同时针对多种工艺。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培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承办果洛非物质文化研修班,是对多种工艺进行培训。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承担的剪纸、染艺、土陶、刺绣培训是单一非遗项目的培训。培训搭建起传承人和设计师平台,提升了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国家引导下,各省市也纷纷设立艺术基金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地区设立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发起设立,旨在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交流、培养艺术人才的公益性基金[3]。2017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施“珐琅高端非遗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面向高校从事珐琅创作的教师。各省市开展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教学对象为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幼儿教师、传承人、传承人后代、高校学生(本科、研究生)、爱好者。目的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技艺,扩大技艺的认知群体。贵州省2002年就颁布《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全省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全面铺开,实现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推动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学。之后贵州省各地州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全面开展。目前,贵州省有几千所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仅黔东南州就有2300多所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4]。贵州省专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基金项目”,涉及中小学、大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非遗技艺教授,让其学习技艺,了解地域文化。此项目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了资金保障。在政策与资金的保障下,贵州省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全国来看算是开展内容最多、最深入的省份。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到,国家、政府的参与是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延续的根本保证。国家、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有专门拨付的经费支持,有各领域的专家授课,学员通过学习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身的专业都得以提高,在实践中自然也会传播所学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样的文化进校园显然更深入,影响力更大。

3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形式探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体创造的,涉及民族传统工艺、民族服饰、民族节日等,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丰富多样。民族文化进校园应根据民族、地域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文化。国家、政府、学校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采取的形式也就不同。

3.1国家、政府以隐性的形式参与民族文化进校园

国家通过政策倡导,以艺术基金、文化推广、学术研究等形式引领,搭建高层框架。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遵循教学保持高层次,人数坚持小批量的原则,甄选有潜力、有才华、有相当专业基础、已经在职的青年艺术人才,培训后,自身艺术能力水平能够达到质的飞跃[5],因此高校专业教师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作为高校教师的学员参与项目的学习加深了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加深融合创新实践,当自己面对学生授课时自然将这些知识融入课堂。通过国家高层培养的教师充实学校民族文化类的师资。如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第一次系统地对满族剪纸、满族刺绣、满族荷包、手工布艺、萨满扎染等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并运用符号学等现代设计方法论提取满族审美基因与符号,进行现代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6]。通过此次满族民间手工艺学习,教师们满族文化及工艺技法有深入了解,不仅可以进行文化研究,也可以把文化和技艺传授给学生。国家非遗人群培训与高校学生携手,非遗传承人与学生结对共同进行创作,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实行这样的方式,传承人与毕业生合作进行创作,作品既是传承人的传统工艺创新的成果,又是学生毕业创作的作品,双方都从过程中学会彼此的长处,并形成了合作意向,为以后的创新创作搭建了桥梁。国家的参与不仅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更深入,也赋予民族文化成长的内力。国家参与不仅丰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师资,也让更多的学生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政府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各类活动,使民族文化扎根于校园。

3.2学校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承担主体,其采取的形式是显性的

学校的类型和级别承担的任务和教学形式各不相同,各级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丰富多样,针对教学对象及文化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不意味着把民族文化原封不动的搬入,学校有选择地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保留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不适合的部分改造或摒弃。目前学校根据分类采取相应的方式与教学结合,主要是通过设置专门课程或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是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辅以做讲座,文化体验等,打破了以图片展示为主的静态形式。民族文化根据内容分为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4个方面,有形文化如民族工艺类采取实践体验的形式,行为文化如民族体育类直接引入体育课中,以游戏、健身项目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语言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传承本民族语言。如广西武鸣区仙湖小学开设壮族语言课程,教师先用壮族语言讲授课文,再用普通话解释,旨在让学生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精神文化类则采取组织相关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民族文化。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经验不断地丰富,逐渐深入化,从国家到学校不同层次的活动更丰富,使民族文化进校园从提高专业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到学生的普及认知,从对文化的再设计和文化研究到体验、感受及文化展示到简单了解,层级丰富,程度深,范围广。自上而下的配合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结语

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应当将国家、政府的推行政策及相关活动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联系,全面立体的研究这一系统工程。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提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传承力,而民族文化进校园受到政策方向、社会认同、教育目标、师资质量、投入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家长教师及学生需求之间密切配合,才能保障民族文化进校园持续有效、健康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变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推行方式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韩永进.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强国典籍文献的魅力与力量[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6):20.

[2]艺术基金管理员: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项目评审报告[EB/OL].[2017-06-28].国家艺术基金官网.

[3]清华美院工艺美术培训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清华大学“珐琅高端非遗人才培养项目”[EB/OL].[2018-01-1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网,

[4]周莲莲.“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以黄平县为研究个案[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2.

[5]艺术基金管理员:申报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十问[EB/OL].[2016-11-12].国家艺术基金官网.

[6]艺术基金管理员:激发活力鼓励创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效显著[EB/OL].[2018-02-02].

作者:王莹莹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