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2 11:17:19
导语: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化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目前中国文化外译的内容主要聚焦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涉及甚少。该文旨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问题进行研究,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对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内容、译者、范式进行阐述,为少数民族文化译介提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传播;文化自信;文化译介;软实力;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倡议。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被作为“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铜仁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政策,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近几年,举办了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万山国际风筝节、铜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及贵州(铜仁)天然饮用水博览会等一系列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活动,这些为铜仁具有当地区域特点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契机和更加广阔的平台。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铜仁市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译介研究,深入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提出区域文化相关的译介方法及策略,为铜仁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和铜仁区域形象外宣提出路径和对策。
1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现状概述
“中华文化译介,不仅仅包括文学作品的译介,也包括中华文化典籍的译介,还包括能够展示当代中国鲜活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译介[1]。”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典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译介和对外传播在区域形象外宣中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但是长期以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不受重视。笔者从译介内容、译介主体和译介策略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1.1译介内容——少数民族文化译介内容少。随着进入新千年发展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然而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造成了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孙子为代表的兵家之学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只有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贵州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极具贵州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障碍,尤其是铜仁市,地处黔东,地形复杂,对外交流较少。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几乎没有进行对外译介的作品。1.2译介主体——译者整体素质不高。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译介,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超强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杨四平(2013)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首先遭遇到的‘瓶颈’是语言和文化问题[2]。”少数民族文化译介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对于译者来说是最大的障碍。少数民族文化的文本内容富含民族特色,即使中文水平较高但对不是少数民族的中国人来说,理解过程也会出现困难。吴斐(2014)认为“民族民俗文化译介和传播要彰显特色,向西方展示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又要在复杂多元化交融的背景下保持独立的文化身份和地位[3]。”其次,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作品的质量不高,曾薇在2015年指出,“目前我国外宣话语技术(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尚落后于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实际需求,在构建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修辞行为中,往往处于被动和被误读的尴尬局面[4]。”现有译介内容主要由政府外宣部门或旅游行业牵头,内容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特色词汇的简单翻译,而在翻译过程中要么进行简单的直译,要么在曲解文化内涵后曲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文化译介的效力。如,“铜仁民风留人,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这些景色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在这个文本中出现的“傩戏”“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和“苗族绝技绝活”都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词汇,这里我们以“苗族绝技绝活”为例,如果按照字面理解可以直译为theuniqueskillsoftheMiaoPeople,也可意译为thefolkskillsandstunts,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海外受众还是无法更加清晰地理解,笔者认为译为theacrobaticsoftheMiaoPeople,再加上注释thefolksskillsandstuntsperformedbytheMiaoPeople能够加深受众理解的程度。1.3译介策略——译介策略单一目前,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策略和方法还是停留传统的翻译方面,译介的路径主要是文本翻译和旅游推介、景区介绍等公示语的翻译。针对译介的方法路径,王艳(2016)提出了政府牵头,媒体、高校、文化部门等进行协同合作,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展会等多维度相结合的宣传途径[5]。但是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不同于一般的外宣翻译,它不只是静态文字的呈现,而是结合了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和传播途径,注重动态和静态双重结合,从而实现其译介的目的。
2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作为区域形象外宣的重要形式,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受众对象主要聚焦于海外,目的是为了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区域文化形象。许钧(2017)在《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文中指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好中华文化译介工作至关重要[1]。”文化由于地理区域、社会背景、聚居群体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尤其是铜仁市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独具本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独特性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跨越文化交际鸿沟就不得不涉及语际翻译。译介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在区域形象外宣中更加凸显,影响着文化跨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要把少数民族文化译介在区域形象外宣过程中发挥好助力作用。
3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方式与途径
3.1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话语是特定社会环境中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蕴含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社会权利、意识形态等。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求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形象。而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我们要结合话语的基本规律,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强化少数民族文化话语意识形态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政治认识、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2)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语料库的建设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网络技术、数字传媒、通信等行业的革命性变革与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载体。新媒体改变了如图书出版、杂志、报刊等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而在当今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挥新媒体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实现由纸质媒介往电子数据存储的转变,少数民族文化语料库的建设势在必行。少数民族文化语料库只是用来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具有专用目的性。主要涉及语料搜集、分类整理、语料描述等方面,进而为少数民族文化译介提供加工的话语结构、素材等。3.2建立政府、翻译机构、高校协同机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少数民族文化译介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民间组织或高校各自独立进行的工作,而是需要考虑如何加强政府、翻译机构和高校的协同机制,从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到翻译技能的提升和对外传播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首先,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区域形象外宣的需求,制定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内容范围、翻译团队建设、传播路径等总体规划,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译介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其次,翻译行业机构提供翻译技术保障和行业标准。翻译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化译介的效果,稳定的高水平翻译团队为译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翻译行业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培养技术过硬的合格翻译人才。最后,高校应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落实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工作,打造好少数民族对外传播的平台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教学资源,开展文化对外传播和译介的相关研究,开展跨文化译介的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外交”政策下,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文化元素,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进而通过语言的深入学习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传播的技能。
4结论
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译介和对外传播,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区域形象,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新的外宣理念为引导,按照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框架,结合地方特色和需求,讲好铜仁故事,树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译介,发挥好民族文化软实力作用,让海外受众能够更加了解铜仁,向世界展示历史悠久、地方特色的铜仁形象,进而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钧.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7-08-09.
[2]杨四平.“走出去”与“中国学”建构的文化战略[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2):31.
[3]吴斐.异化翻译观下的贵州民族民俗文化译介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4(8):123.
[4]曾薇.基于外宣话语技术构建下的广西民族区域形象修辞初探[J].科技风,2015(11)下:244.
[5]王艳.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8):67.
作者:常扬文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教育学院
- 上一篇:民族文化与影视艺术的互鉴性分析
-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