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下长笛艺术分析

时间:2022-08-19 03:40:48

导语:民族文化下长笛艺术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文化下长笛艺术分析

【摘要】长笛进入中国一百多年,基本都是按照西方教学理论进行演奏与教学的。何声奇也深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何声奇与方定昊老师共同编写了《方定昊中国长笛作品集》,这篇作品集的出版,是对方定昊老师的作品表示崇敬,也是在那一时期的特殊证据,填补了我国音乐作曲家在民族文化中长笛作品创作的空白,增加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也在国际上宣传了中国音乐。中西方音乐文化结合,扩展了中国音乐文明形式,推动了传统音乐生长。

【关键词】长笛艺术教育;民族文化;何声奇

一、民族文化视角下音乐教育的迫切性

在中国,长笛艺术的有效发展,必须在音乐创作等方面注重本土化的打造,创作出中国化的长笛作品,才能赢得更多听众的支持和认可。由此可见,长笛艺术的民族性教学就显得及其重要。“将有特色的中国音乐用新的方式发展到它最高的形态”,这表明音乐教学额必须追求民族化,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是为了融合中西音乐的不同的音乐特点,以便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收到更加新颖的演奏效果。发展我国长笛音乐教育事业,得先将中西优秀音乐文化进行相互融合,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从中国优秀音乐文明的成长历程中探索出中西音乐融合的康庄大道。那么,笔者先来阐释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文化从衍生到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社会环境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而音乐是文化延续和成长的重要方式。祖祖辈辈通过社会实践给留给我们大笔宝贵的音乐财产。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18支用猛禽兽腿骨制成的笛子,经过考察被认定为是我们华夏的祖先9000年前的物品[1]。长久以来,我国音乐的传承的方式主要是老一辈人的口传心授和一些戏曲班社进行的。而近现代音乐教育多以西方文化为主,缺少对本民族音乐传播与挖掘,使我国民族音乐处于从属的尴尬地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许多不同,西方音乐文化在某些方面上影响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前进和发展,使本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产生了许多阻碍。我国音乐文化也不断被西方文化趋同。现今,民族文化也逐渐受到重视。我们在对待外来音乐文化时应采取包容并济的态度,在发展我国音乐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增加一些外来的优秀音乐作品,使两者相融合。在两者相融合的同时,还要遵循两条原则:(1)在对待我国音乐作品时,不断发掘、创作出更多的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确保不流失;(2)在对待他国音乐作品方面,我们要扩大选择面,不要单纯地选择一些欧洲音乐,避免音乐作品类型的单一性,要兼顾世界文化中的优秀音乐作品。何声奇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中西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习面扩大,既不让民族音乐流失,又能够兼顾各种优秀作品。今天,在实际操作中,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仍然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而我国民族音乐的肢体和形态必须采用民族音乐的手法来分析,这些也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族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民族文化储备量,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迫切任务。

二、长笛艺术与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关系

世界文化艺术来到中国,都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改变与前进,不断吸纳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长笛音域宽阔,音色柔美清澈,高音婉如鸟儿的叫声清脆、柔美,低音婉如幽静的月华。那么怎样将长笛艺术与我国传统音乐进行交融呢?民族音乐作品被长笛演绎出来,产生出不同的音乐体验,将这种方式的民族音乐作品推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是长笛与民族音乐相互交融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既能体现长笛的特色,又能保留许多民族音乐元素。2009年,何声奇在上海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他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方定昊老师改编的《幻想曲》《春江花月夜》《美丽的塔什库尔干》。这三首作品均由方定昊老师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这些作品的作曲手法与风格都很完美,在技巧方面也不会落后于西方音乐作品。但在教学中,人们习惯采用西方作品进行教学,以至于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被掩埋。因此,何声奇高呼“中国作品,要靠演奏家的演奏去推广”。据了解,201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其他各级专家的不断努力下,收录了10首中国作品的《红色的记忆》长笛专辑发行后又有许多长笛音乐作品,如戴宏威作曲的《在内蒙古的草原上》、黄虎威的《阳光灿烂照天山》等已被收入其中。传统音乐作品与长笛交融成长,推动了传统音乐文明的扩散,比如:我国长笛演奏家谭密子先生所改编的长笛音乐作品《夕阳箫鼓》,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就受到了国际上许多长笛演奏家的青睐[4],使本国民族音乐作品传播至世界各地,本国民族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长笛艺术进入中国,增加了我国音乐的传达要领,增加了一种不同的音乐风格,我们最终是要将长笛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发展,形成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将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推向世界。

三、民族文化下长笛艺术教育的音乐传承

音乐文化是多元发展的,每种音乐文化都有着它特殊价值与定义,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多少人能够完全掌握。本民族的学者对本国音乐文化都无法完全掌握,又用什么对西方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与探索呢?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对本民族音乐遗产进行深刻解读,那么我国民族音乐就会成为一颗等待开发的钻石,只等开发出来绽放光彩。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究我国传统音乐,那么其规律终会被我们所发现、其体系也是可以被总结的。只有我们重视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的独魅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民族音乐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体现。世界上不同的音乐形式都能够体现本国音乐的独有特点。例如先今风靡全球的爵士音乐,其特点是即兴、自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对本民族音乐作品的选择,结合西方音乐作品,以中西音乐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思维。以《阳光灿烂照天山》为例,这是196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先生去新疆采风后创作的一首乐曲[2]。这首曲子既有抒情的慢板,又有热情洋溢的急板,作曲者在创作时采用了大量半音音阶,新疆音乐风格显著,着重描写了天山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精神面貌,该曲庞大而不显冗长、辉煌又不乏细腻,给予演奏者极大的表现空间。这样的作品只有根植于5000年文化大地上的炎黄子孙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境界,即使长笛演奏家的能力再出众,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难以演绎出该作品的精髓。构建民族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需要每一个人的行动,推动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成长,携手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当然,我国为推动民族音乐打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例如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有关民族音乐的学科,并且邀请相关专家来高校讲学。如今许多中小学也增设了民族音乐的课程,许多地区根据地域特点,设定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笔者所处学校身处江苏,该地区地方音乐均为小调,并且学生易于接受。鲜花调是江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小调。小调具有丰富且严谨的节奏,一般还有乐器伴奏,在流传过程中,同一小调还经常会形成多种变体,以变体方式产生多种新曲。同一小调的曲调可填入不同的歌词,使小调表现功能呈现出弹性化,容易被戏曲、说唱等其他形式吸收,转化为曲牌。笔者选取江苏民歌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对初学者教学使用《茉莉花》这类耳熟能详的曲目进行教学,学生对本地区民歌比较熟悉,以此来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不至于在长笛的学习中觉得枯燥无味。何声奇也在探索将中国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融合。

总的来说,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音乐包含着各族人民对自己文明真挚的情感。现今世界交流频繁,这也为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与我国音乐文明的包容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也是长笛艺术在中华大地的土壤里生存的必然选择。一名优秀的老师需要掌握不同的音乐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传播本民族音乐文化。各音乐形式不断借鉴、不断发展,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所要注重的是在保证民族音乐不断探索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长笛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长笛与民族音乐文化交融教学的过程还有待发展,还需要更多人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

[2]姜枫.黄虎威长笛独奏《阳光灿烂照天山》结构分析及演奏难点[J].西安:西安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4).

[3]孙刚平.长笛音乐教育现状及其艺术的民族化[J].当代音乐,2019(11).

作者:黄淑婵 任佳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