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时间:2022-03-27 10:58:52
导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伴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来临,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怎么在现有环境下闯出信息包围成为研究重点。文章在总结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归纳目前传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互联网下半场视角,尝试找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下半场;民族文化传播;数字博物馆;新媒体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模式一直备受关注。新媒体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展现在受众面前。而随着互联网“下半场”脚步的来临,现有的传播模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1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
1)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文旅品牌。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多处于未开发或小部分开发状态,而现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模式中,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民族村寨旅游,构成民族品牌是较为主流的模式。例如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和岜莎苗寨等为首的苗族村寨,黔南州瑶山瑶寨、广西勾蓝瑶寨为代表的瑶族村寨,铜仁寨沙侗寨等。这种密集型的民族村寨通过展现民族特色服饰、饮食、舞蹈、建筑,打造一个微型的民族景观园,从而形成以民族为内容的旅游品牌,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曝光率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2)建立新媒体平台,打造草根网红。随着媒体的更新迭代,它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时效性等主要特点不断拓展延伸使得其传播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强大,从表现方法、传播手段等各方面逐渐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播环境。而新媒体平台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转变,话语阶层范围扩大,每个民族成员都成为了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主体,这种主体繁荣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增添了活力来源。新媒体平台天然的便捷性、开放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解读权力下放催生了大批草根网红。通过他们的自媒体镜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部分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和文化独特性等方面,促使民族文化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影响。
2现有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较为脆弱,对于许多外来文化的消化和抵抗能力较弱。而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冲击呈持续、猛烈、迅速等特征,这种冲击让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发生了意识层面的改变。除了文化冲击问题之外,现有的传播模式还带来以下两种影响。1)模式固定,品牌口碑满意度不高。目前国内不少民族地区在推广传播本民族文化时,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第一要义。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会偏重商业化的打造。这种传播模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例如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国内经典民族旅游村寨,是国内民族村寨旅游标杆,开发较早,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变成纯商业化景区,很多苗族特有的文化载体并不存在。再比如,一些民族旅游景区会推出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特产、器具,而游客因为对当地文化较为陌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乐于购买此类物品,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却没有真正让游客去了解真正的文化内涵。这类纪念品为了满足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往往在设计上会改变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器具的形态、外表等,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绝不能忽略口碑对传播效果的影响。2)把关缺失,传播内容低质量。新媒体产业具有极强的娱乐性,抖音、快手App的盛行让不少少数民族同胞利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让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兴趣。但由于许多内容未经过把关筛选就在网络范围流传,容易造成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核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而部分草根网红为了博取关注度,肆意恶搞民族文化内容,制造低俗、无脑段子。这种低质量内容的流传使网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出现模糊,不利于整体文化的传播。
3互联网下半场背景下传播新路径探索
1)优化媒体构成,搭建集约化整体传播框架。喻国明教授曾提出,进入互联网“下半场”,首要注意的便是将现有的传播媒介在横向连接的基础上向纵深处挖掘,从而完成在疏而有漏的媒介格局之下的再加工。以黔南州荔波县水族文化发展与传播为例,目前针对荔波县城及周边的民族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水族烈士邓恩铭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水书》和水书先生为代表的特有文化资源、水族“端节”、卯节等为代表的民俗资源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水族自然环境资源。各种资源都有其本身的宣传平台,但在向外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推广内容存在大量重复、吸引度不高等缺点。而在这种背景下谋求发展,就必须整合原本零散分布的向外推广平台,建成类似“新闻矩阵”一般的文化推广传播框架,并融入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将当地文化景点、自然景点和自媒体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官方—民间”结合、覆盖点线面全套的传播方案。2)回归文化本位,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上文提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受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影响,部分传播内容低俗、恶趣味,受以增加物质财富的“以物为本”的思维控制了整个传播过程。此外,文化传播深受新媒体技术水平的影响,容易出现传播内容的机械化、病毒化。民族文化传播的未来应该回归文化本身,尽可能展现原生态民族文化,让大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因此,只有克服传播符号形式上单纯的复制,回归文化本位,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实际物质载体和虚拟体验中去,做到民族文化和旅游服务业有机结合。并在人工智能协助下改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传输方式,从而改善目前群众对部分商业化严重的民族村落的口碑,达到优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3)注重创新空间,深化“民族+”文化精髓。互联网“下半场”中,发展实践操作的关键是给文化传播过程预留“边缘创新”的空间。国家于2015年起实施的语保工程目的是利用科技手段,搜集涵盖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化在内的实态语料。而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的传承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在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播过程中,也要预留出一个“空白”的空间,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允许边缘创新的文化社会就比较容易长盛不衰。因此,综合上述两者,在互联网“下半场”的主旋律中,可以利用好国家语保工程建立的语言数据库,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中融入语言课程和口头文化,鼓励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大胆创新,如将水族文化重点《水书》和水文字进行编码虚拟化,或将单个字词提炼出来用图片形式进行保存,再辅以水语读音、汉语注释和习惯用法,以数字形式存储。以此为基础构建虚拟数字博物馆,加深民族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更直观的呈现水族文化中的独特元素。
4结束语
互联网下半场已然到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无疑已经走到一个分岔口,究竟是维持现状还是推陈出新,怎么样焕发生机,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粹发扬光大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离不开新媒体的帮助,但要提高传播效果,创新传播路径,就必须抓住互联网下半场这个节点,整合现有资源,回归文化本位,打造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传播生态链,并通过横向联合语料库,构建数字虚拟博物馆等,达到更好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效果。此外,要在传播过程中对传播内容进行规范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并做好信息核查工作,优化传播内容。此外,要将“民族+”贯穿始终,在生态链中使经济效益和文化发展并举,营造一个持续、优质、整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边缘创新与价值准则: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关键[J].新闻界,2017(10):34.
[2]青觉,李晓萌.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播的路径分析——以微传播为例[J].民族论坛,2018(4):106.
[3]乌兰.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分析[J].新闻论坛,2017(10):80.
[4]李达.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13.
作者:夏添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 下一篇:法治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