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认同

时间:2022-11-14 09:57:53

导语:浅析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认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认同

摘要: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历史的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来源于对同宗文化的认可和遵循。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够在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形成更为广泛的认同,而只有形成共同体认同才能够在文化体系建设中更为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毋容置疑,但在实践操作层面还需进一步寻找可行路径,江西省也在努力探索通过文化建设事业来推进本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方法,以期为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伟大事业提供“江西智慧”。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根基源于五千年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共同体则源于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理解与自信。事实上,区别民族特性的关键点更多时候并非血缘、语言、信仰等因素,而是对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在我国历史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历史观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在其认同了中华文化之后才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了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就是这一历史观与文化观的有效认证。从当代文化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体量,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对比现阶段的世界各国,国际话语权并不完全由人均GDP或其他人均指标所决定,更需要从工业体系完整度和经济总量等总体数据层面上来确立。而保持总体体量的先进性不仅仅从经济维度着手,文化维度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必须要有效地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而长远地推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进而提高国际地位,掌握话语权。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必要性表现在如下四个层面:一是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逻辑前提。在多民族国家中,由于认同客体出现差异,个体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逻辑上的冲突。这种逻辑上的冲突也会衍生现实的冲突,进而严重危胁到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破坏整个社会的稳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民族,数千年来不断吸收愿意进入中华大家庭的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特性。因此,需要通过建构一种上位概念的共同体意识或认同,来兼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个共同体认同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二是整合国内各民族利益的重要机制。整合各民族利益是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冲突问题的重要思路。民族利益的整合关键在于如何认知本民族的利益。只有在共同体认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达成共识。三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面临的风险,不仅要依靠物质利益手段,也需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所谓“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心灵寄托、灵魂安顿之所和精神归宿,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四是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精神支撑。工业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任何人进入城市寻求美好生活,必须成为工业城市的一颗“螺丝钉”。在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城市生活存在一定差异。任何公民只有从政治上认同这个国家,接受国家的法制秩序,才会愿意以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采取反社会的行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进入城市,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冲击所引发的文化危机意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距离。现阶段,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民族共同体认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否认依旧存在一定的底层民族矛盾,这一矛盾在部分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如近年来的“台独”、“疆独”、“藏独”等活动频发便是表征之一。这其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境外势力的干预与鼓动,但是也同样需要我们从民族共同体认同层面上来找寻解决之道。建立更广泛文化认同与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是解决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紧迫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和路径。

二、文化自信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

民族共同体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一般为国家)在文化与历史的共同认同下所产生的多民族单一体。其中首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在多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广泛的认同。同时来讲,就是让多民族共同达成“我们是一起的”这一思维理念。同样,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社会稳定、经济共建、利益共享、广泛合作等多个层面上形成更牢固的基本态势。反之,则会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从其他国家的如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到我国部分地区的分离反动势力等均是由于民族共同体建设层面上的缺失而引发的。不难发现,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产生共同体认同的核心关键,如何能够让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水平间的群体产生文化认同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自我民族大共同体下产生的文化充满自信。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事实上,我国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优势:一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统一为常态,分离为特例”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绝无仅有的。此种历史特征赋予了我国对于历史文化的高度自信,并从内心深处形成了显著的对比性优势。二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明显的上升期。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关乎生产的经济总量提升均处于明显的上升期。常年保持在8%以上的经济发展增速,在“经济缓降,软着陆”的指导思想下也保持了接近7%的总量增长。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经济发展带来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增加无时无刻不在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随之而来的则是更为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更坚定的文化自信。三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从官方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承团体均对于文化保护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加之全社会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及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内的大量投入,在社会层面上形成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基础。文化自信是一种必然趋势,其在逐步完善与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民族共同体认同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第一,文化自信成为纽带,不断强化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民族共同体认同关键是认同彼此的文化,文化自信则是对其共同形成的文化符号一种客观的强化。在强化过程中,不同民族自身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得到有效的降低,裂痕得到有效的“修复”,从而极大地发挥共同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粘合作用。试想,随着汉语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不同民族的对外交流均以普通话为工具,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显然更为“顺理成章”。第二,文化自信成为讯号,不断刺激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文化自信的产生依赖于我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同时也在于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其影响力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并在与其他文化传播进行“对冲”时占据更为有利的优势地位,从而刺激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不断产生。第三,文化自信成为“良药”,不断消除民族共同体认同中的“不良反应”。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任何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均能够获得更好的预期,这在客观上会推迟民族矛盾的爆发,为解决民族矛盾形成全新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提供必要的时间支撑。在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影响下,不同民族在共同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分工协作,二者间的协调发展将达到最大化,从而在民族共同体层面上起到淡化矛盾、创造全新认同的基本态势。

三、江西省以文化建设事业推进民族共同体

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江西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各县、区、市均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4%.人口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蒙古族、苗族、满族等13个民族。共建有8个少数民族乡(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铅山县太源畲族乡、铅山县篁碧畲族乡、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南康市赤土畲族乡、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和8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另有少数民族村民小组400余个。近几年来,江西省在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统一认识,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统一认识,针对江西民族工作的特点,建立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以“部门主动、社会联动、各方互动、齐抓共管”为特色的民族工作社会化新模式,组织开展了省直有关部门对口支援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工作,制定颁布了《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编制实施了《江西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凝聚起民族工作社会化的强大合力。民族地区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资源配置渠道得到拓宽,法律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全省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环境更优,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意识深入人心,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民族地区形成了共同发展、融合发展良好氛围,各族群众在发展中更加团结奋斗,在发展中更加和睦和谐。现阶段,江西省的民族事业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脆弱、发展不足、相对落后仍然是民族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投入不足、标准不高、前瞻性不强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新的困难,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面临提质增效瓶颈,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技术落后,民族地区最后3500多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作难度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常态化,让外来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当地、融入城市、融入社会成为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办法不多、手段不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民族关系改善中还存在隐患、存有薄弱环节,巩固和发展全省各民族大团结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改进工作、形成合力。如何解决好民族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形成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民族文化建设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民族文化建设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加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建设更为自信的文化体系。从我国文化自信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隐性”的特征,即在相同文化影响下的群体很难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如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与忠”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但是人们却很少注意到此种文化层面上的强大影响。而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即使其在表现上相对弱化,但是在舆论层面上所形成的震动是不容忽视的。以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在举办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大赛中,收获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作品更多的以欧美风、日漫等形式为主,占比超过了60%。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影响将会呈现出一种更为“剧烈”的态势。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无法为文化自信提供可靠土壤。文化自信除了对文化的认同之外,市场化发展也是形成自信的关键要素。譬如,京剧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它在文化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令人堪忧,可见在年轻群体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日益重要。江西省为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发展,出台对文化产业扶持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形成本土文化产业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文化产业以外包形式存在,即利用“中国心,生产外国的文化产品”。这看似产生了经济效益,推动文化产业“短平快”发展,但是从建立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却是本末倒置的。针对现阶段江西省文化建设事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从如下四个方面来探索以文化建设事业推进本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促进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方法和路径。一是有针对性地培育地方文化。江西省文化底蕴厚重,包括商周、汉代、宋明时期等历史文化;陶瓷、雕刻、毛笔等艺术文化;革命、改革等近现代红色文化等极为丰富。要立足于地方特色,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文化。一方面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文化内涵的体现、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的创新等具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地方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形成文化自信及文化共鸣,从而更好地作用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二是以商业化带动文化的普及化。商业是文化最好的传播载体,为此在江西省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以商业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商业的一体化建设理念。通过商业元素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到文化领域内,通过文化元素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度。二者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配合,并使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能够填充到人们的休闲时光中去,从而完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文化自信的升级,春风化雨般促进本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强化文化宣传,梳理自信根源。通过合理的宣传方式提升文化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增加文化传播的密度,从而使其产生更为有效的社会影响力。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文化及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尤其是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宣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通过此种模式形成文化传播领域内的自信根源,形成全新的文化自信的集群效应。与此同时,要注意文化自信向民族共同体认同转变的宣传贡献,将文化自信在激发民族共同体认同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四是做好传承与创新,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体系。文化的积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能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枯枝”上,要在充分汲取养料的前提下生长出全新的“绿叶”。只有如此,江西省的地域文化才能够得到包括老、中、新全部人的认可,才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形成文化自信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以文化建设事业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促进民族共同体认同任重而道远。就江西省来说,支持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态势。立足散居民族工作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创造各民族从对本民族文化的内部认同,到对各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再到对中华文化的最高认同。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江西省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伟大事业,为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伟大事业提供“江西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旺旺.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蕴、挑战及对策———学习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01):16-23.

[2]王林生,金元浦.文化自信、文化协同与文化创新发展———2017年文化北京研究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1):31-37.

[3]赵刚,汪晶石.民族政策与我国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以中国朝鲜族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0(03):84-91.

[4]邓婧.“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两岸关系———试从文化、历史的语境下认知两岸政治认同问题[J].台海研究,2016(04):64-70.

[5]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6.

作者:黎文雯 杜建中 单位: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综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