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民族文化探讨
时间:2022-11-10 09:19:18
导语:中职学校民族文化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凝聚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落地于学校教育,是当务之急;把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实于当代青年中,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着陆的重要任务。而中职学校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承载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本文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及中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疏离现状出发,提出并分析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应对策略。
一、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
首先,民族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指同族群的明显对其历史、语言、风俗等方面的接受和认可态度,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心理认知,对所属文化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传承与创新自身文化的心理动力;进而上升到国家层面,将民族文化认同溯源到国家战略文化认同,将其视为世界主体认同范围内,相互尊重,彼此吸收和融汇。其次,民族文化自信是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自信的源泉来源于民族历史、民族科技、民族精神的过去考量、现在传播与未来的号召。
二、中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疏离现状
中职生正处于信息处理模糊期与心理意识觉醒期,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存在着心理疏离,一方面,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随着外出务工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的增多,他们家庭观念、家族观念淡薄,家长给予更多的是物质的补偿,缺乏本土民族历史、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成长的关键期,缺失了口耳相传的最佳心理契机。另一方面,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各种短平快的网络及影视信息泥沙俱下,中职生在模仿中慢慢迷失,表现为对本土民族文化缺乏敬畏,对本土民族风俗人情淡漠,对本土民族技艺嗤之以鼻,失去了民族自觉的感情契机。与此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很多不良媒体把本土民族文化宣传成保守的、落后的文化,甚至断章取义,在戏说与恶搞中曲解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而把外来文化包装成时尚的、进步的文化,通过节日、娱乐物化他们的产品形式,商业化他们的产品价值,美化他们的精神内核,加重了中职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失去了民族自信的行为契机。“增强民族认同感,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意识,使人民热爱并保护优良传统文化,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正因中职学生还处于对自身及外界认同的探索时期,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自身经历的积累与外在的融合,是一个重新构建平衡的过程。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重新恢复外在入侵文化认知与已有的内在主体民族文化认知之间的平衡状态,培养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中职学校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一)从民族历史中唤起中职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民族文化传承最为久远的国家之一,从三皇五帝时代,各族群与中央皇朝互动,在黄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即平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尚“和”文化。在中国北方干旱草原,几千年来存在着游牧族群,他们要适应干旱区的自然状况,要适应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了对抗恶劣的自然选择,农耕文化显然不适应生产发展,游牧部落自幼习骑射,青壮从戎,勇敢善战,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尚“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古代百越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多山、多水、多湖泊,交通非常不便利,正是这些生存环境驱使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迫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百越文化——以“防”为主的狩猎文化。在历史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长河中,每个族群相互独立又融汇互补,既具有统一性,又兼有包容性。因为统一性,凡属文化圈内的人群,都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因为包容性,则允许周边区域族群仍保留自身文化的某些特性。“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强行中断,都将世世代代不断延续和发展。”中职学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生通过学习民族历史,在共同的历史长河哺育中,了解民族历史渗透的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理解民族的纽带,尊重历史,强化民族凝聚力,产生民族自豪感,唤起民族的认同感。(二)从传统民俗中唤起中职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在直面世界文化对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挑战的同时,应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更“应从历史传统、从生活实际、从民俗、民风中领悟民族的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1.推广民族节日,深挖民俗文化,培养贴切公民生活实际的民俗习惯。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各区域民族,有着对本土节日、语言、风俗的认知,对同龄人的文化自觉能相互影响。发挥中职课堂的教育、政府的主导、舆论的推介等作用,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适度的包装和氛围宣传,赋予它时代的活力与象征意义,整理、内化成日常行为习惯,使之形成品牌。自觉地参与民族节日,自觉地表达民族语言,自觉地穿民族服饰,自觉组织开展民俗特色活动,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学生在民俗熏陶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唤起民族文化自觉。2.将民俗节日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中,借助校园文化平台,推出传统民俗文化的民族精神教人机制。我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如火把节、重阳节、元宵节、三月三、中秋节、重阳节、盘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伦理、信仰、情感、艺术,是极具综合性的文化载体,传承着独特的民族记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这些民族节日文化的周期性、群众性、娱乐性的特点,也吻合校园文化的综合特点,易被学生接受。再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内化成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学校文化给传统文化予活力,强调“保护”与发展并重,将“传承传统”和“吸纳先进”相结合,使学生自发、自愿、自觉传承民族文化。“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就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重读,赋予民族文化内核并予新价值。”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优胜劣汰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持续传承下去,也必须赋予新生命,传承民族的个性和风格,这些个性和风格,世代影响着该民族共同体及该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而该共同体也靠这些文化传统使其成员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变成民族的心理,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自强精神。(三)从民族技艺中唤起中职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2016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传承民族文化,它需要一个载体——民族的技艺,中职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载体,来源于对民族技艺的自信。民族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它不仅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愿望和审美情趣,更是交流的纽带,如果以民族技艺为载体的民族历史记忆流失,那民族就会失去自己的根。所以,唤起民族文化的自信,从以培养技术人才的中职学生抓起,从民族的根抓起。1.民族的工艺、美术蕴含的民族美学各民族的艺术都是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以其丰富的图案、绚丽的色彩、古朴的内涵,体现的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占着主要的一席。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它经过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带着饱满的情感因素,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经过历史的打造与筛选,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打上民族的烙印,如苗龙、瑶绣、壮锦等,从小众慢慢走向大雅,从本土走向国际,无不彰显着民族的自信,焕发民族魅力。中职课堂,以专业课为主,选修课和兴趣小组为辅,融入地方民族特色,走入田间地头,编写教材,拓宽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传承民族工艺,在创新中体验民族自信。2.民族的音乐、舞蹈展示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音乐、舞蹈是通过歌者、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民族风貌与情感的载体,它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展现民族的日常,传承民族的风情;也是民族价值教育的核心,鼓舞和激励人们团结奋进、战胜困难;更是民族艺术的结晶,各族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丰富的道具背景、种类繁多的音乐节奏、鲜明独特的舞蹈技艺展现民族的价值、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民族歌舞文化的输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我国优秀的创作音乐,包括古代的、近代的以及当代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为炎黄子孙,要让这些优秀的歌舞技艺发扬光大,同时更应该引以为豪。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凭借地方民族传承优势、专业优势、活动设置多样化优势,把民族音乐、舞蹈技艺引入课堂,通过民族歌舞技艺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与国家价值的融汇,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养成。
作者:曾瑞玲 单位:贺州市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铭,赵建华.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
[3]曹汉彬,杨文军.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民风民俗中加强民族认同感[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丁玉柱.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钟茂兰.美在民间,情系民间——兼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育[J].浙江工艺美术,2002(4)
[6]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 上一篇:多元美术文化发展教学论文
- 下一篇:民族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