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时间:2022-12-14 10:19:02

导语:“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摘要:在“互联网+”成为各种产业发展必由之路的当代,经济积累相对欠缺的民族聚居区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搭建“互联网+”公共平台,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推进“互联网+”媒体融合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规模达7.1亿。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网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向外发展要着力寻找跨区域交流的切入点,构建对外沟通合作的桥梁,利用“互联网+”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被人熟知,是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但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则可以追溯到2012年。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认为: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将“互联网+”写入正式的报告,这表明中央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互联网快速的发展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红利,并能够迅速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从而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的创新能力。事实上,“互联网+”的雏形早已走入我们的生活。如网上风靡的外卖、团购源于“互联网+餐饮”,国内著名的交友网站“世纪佳缘”、“珍爱网”源于“互联网+交友”,微信的广泛使用也是“互联网+通讯”的成功案例,这些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然悄无声息的使很多传统领域融入了网络。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过更新业务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二、“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这种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联合和深入融合,并力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的产业升级。其方式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流动的时效性、信息交换的互动性、信息使用的便易性”的特点,实现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有六个特征:

1.跨界融合。“互联网+”从提出伊始,提倡的就是“跨界与融合”,即各个行业之间兼容并蓄。“+”要求的不是简单的加权,而是一种跨越原有思维观念的行为方式,它要求企业之间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同时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其结果必然会提高开放的程度,从而增强适应性。

2.创新驱动。我国目前正处于向驱动创新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把增长动力从原有的要素驱动上转变为创新驱动,用互联网思维自我革命,才能够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未来社会的创意创新创业创造驱动型发展。

3.重塑结构。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但变迁关系结构,个人的固有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转换,而且重塑了信息传播的规律。“互联网+”打破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本身的同时集成大众的智慧。

4.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首要力量。“创新”的主体是人民,只有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激活其做事的状态,才能提升个人价值,推动整体的创新。

5.开放生态。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一些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共通点,所以“开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的命运。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把孤岛式创新相连,从而实现真正的大众创业。6.连接一切。跨界需要连接,融合需要连接,创新需要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有“互联网+”,简单的连接在目前很多机构都可以做到,“连接”再进一步被称作“交互”,顶级的“连接”是“关系”,它是连接的最终目的和整个商业的核心以及全社会价值创新的基础。

三、“互联网+”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互联网+”的“+”,概括起来应当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核心概念就是“全连接”和“零距离”,“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提升文化创新力和发展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态。

1.搭建“互联网+”公共平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与之推广产生的产业,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少数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十分必要。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功运作,这就需要产生一个相应的公共平台。现有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平台,大多局限在文化产品的推广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就要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后,有针对性的对用户进行推送,完善公共服务云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数字化的资料文献强化其版权的使用与交易。民族文化用品的创意、制作以及使用很大比例是少数民族群众,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考虑其信息接收的对等性———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相对经济积累较弱,相比之下,信息的发送、接收以及筛选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出现一个从语言到生活习惯上都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群众信息传递的公共平台对其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筛选后以群众能够认可的方式传递到群众。

2.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

任何一个产业的推广,都需要工具的辅助,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交流日益畅通无阻,对于散居的少数民族群众,更容易通过网络跨越地域的距离而聚在一起,形成集群。集群内的用户在沟通中可以创新思维,这对于地域特征相对明显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互联网+”在将民族文化产品供给者汇集在同一个平台的同时,还能将零散的、具有共同需求的消费者聚拢在一个平台上,形成一定规模后能够针对此集群提供相对其感兴趣的产品,降低了产品的流通成本。“互联网+”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产品实现O2O营销模式更加便捷。作为文化用品,用户的体验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用户的最终取向;而民族文化产品的背后又有着很深厚的文化渊源做积淀。“互联网+”的背景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线上对品类丰富的产品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详细了解某件产品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中包涵的独特文化因素,在对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可以在线下商户实地购买;或者在线下的实体店进行体验后,通过线上进行购买。这种方式能够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而言,在提升经济的同时还能改造传统产业链中的低效环节。同时,还能够以互联网为媒介,支持文化出口企业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产业集群对接,提升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尤其是“一带一路”提出后,其沿线涉及到很多国家众多民族,这对于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3.推进“互联网+”媒体融合

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得力的宣传,仅仅依靠人宣讲、靠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形式宣传也只能蜗居一隅。在“互联网+”背景下,一切文化产品都可以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上线,连线和在线。尤其是随着移动终端的火热,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的载体。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92.5%。移动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并且能够实现传播的随时性和随地性。作为民族文化用品的宣传推广,在借力“互联网+”的情况下,更要借力“移动端+”,这样才能实现需求方对于产品个性化、垂直化的需求。可以看出,无论是搭建“互联网+”公共平台,抑或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还是推进“互联网+”的媒体融合,都需要政府给与大力的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经济给与支持,并有针对性的对现有的文化产业体制进行完善,同时加大各种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合力实现民族区域文化产业的飞跃。

作者:白嘉菀 单位: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集团,2016.

[2]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