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探讨
时间:2022-04-28 08:48:55
导语: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一定的文化性格,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性格。论文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视角,将各民族的文化性格视为一个集合,对集合体中呈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适宜性展开讨论。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性格决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越是偏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其旅游开发尺度越大;越是偏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越小。
关键词:文化模式;民族文化性格;民族文化载体;开发尺度
学界普遍认为旅游开发会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一系列的冲击。自2001年以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始进入国内旅游学界的视野,学者们力图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寻找具有普适性的路径模式,但直到目前,这种努力仍没有成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保护亟待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特质,在此基于民族文化性格梳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而探寻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关于文化模式与民族文化性格的概念
(一)文化模式概念的提出
本尼迪克特将文化设想为一个有机综合整体,并将通常用于个体的心理学的概念运用到群体文化的分析中,她认为,民族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在《文化模式》[1]一书中,本氏开创性地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本尼迪克特博士通过对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多布岛上的多布人、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文化精辟而深入的分析,将这些文化及其亚文化归入包括“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两种文化模式的分析框架。威廉•施特恩也将文化整体结构作为他哲学、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并坚持认为,必须把文化整体结构作为个体研究的起点,这观点无疑是精辟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民族文化模式原初酝酿并形成于原始、封闭的土著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却持续承传于之后的民族文化发展演化进程中,只要民族实体还存在,民族文化模式就会存在。虽然文化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却有着相对稳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换言之,在现代民族文化模式背后,有着巨大的历史延续性。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生物遗传性对民族的影响远没有文化模式本源和重要,真正把民族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亦即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信念和风俗。无论怎样,我们始终必须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文化所设定的框架之中,亦即我们的文化模式之中。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其惯性的力量是非常之强大的,个体对族群的文化模式显得无能为力,概言之,民族文化模式是具体民族所特有,为其成员所共享的行为套路、思维模式和心理特质。对具体民族文化而言,文化模式就是基于民族文化特质的文化显现,是民族文化心理学维度的民族文化性格。
(二)性格与民族文化性格
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指的是个体相对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内向和外向是荣格提出的人的两种性格类型,内向型、外向型和综合型是传统心理学对性格的普遍分类法。艾森克在他的个性问卷中将内向性格特质描述为“安静、内省、离群、独处、保守”;外向性格的主要特质有积极主动、活泼开朗、勇于挑战等;外向性和内向性均不明显,呈中和状性格的则属综合型性格。正如人格心理学家所言,现实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将纯粹内向和纯粹外向作为性格的两极,按个体心理活动外倾程度和内倾程度的强弱进行排列,内倾程度强于外倾程度则偏向“内向”,反之,偏向“外向”,不同的人的性格则是在外向与内向间呈线性分布的连续图谱,理论上,每个人都能在这条线上找到自己性格相应的唯一位置。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是有着相同风俗习惯及行为心理的个体综合,可视作放大的个体。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文化比作个人,认为文化是“放大的人格”,呈现出稳定的心理趋向和性格特质。民族文化性格就是当我们把民族化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时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趋向和性格特质,是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表现为民族活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借鉴上述传统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结合本尼迪克特、米德等人的研究可得知:民族文化性格是民族“放大的人格”,类似“个体性格的放大”,传统心理学应用于个体性格的分类法也应适用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分类。据此,从民族文化心理活动倾向的维度将民族文化性格进行分类,如果内向和外向是民族文化性格的两端,那么民族文化性格是在外向与内向间呈线性分布的连续图谱,理论上,每一民族根据民族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差异,都能在这条线上找到民族文化性格的相应位置。
二、民族文化性格决定民族文化载体构成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文化离不开文化载体,任何民族文化都需要通过一定载体得以呈现、传承和发展。现实中,一些民族文化及其载体显得更有亲和力,易为外人所接触;一些民族文化及其载体则显得更有排外性,成为外人不易接触的“神秘地带”。作为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民族文化载体可以按其性格分为公共型文化载体和隐秘型文化载体。其中,公共型文化载体也叫前台公共性载体,是外人容易接触和理解的“民族文化载体”,如各类民族节庆、民族工艺、民族建筑等;隐秘型文化载体也叫后台隐秘性载体,是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具有内隐性和排外性的活态文化载体,如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等,是外人不易接触和理解的“神秘地带”。根据本研究对民族文化性格的分类,理论上,民族文化性格是在内向与外向之间呈线性分布的连续图谱。研究发现,呈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其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与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构成不同。越是偏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其公共性文化载体越多;越是偏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越宜于搭建和匹配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那样有利于体现其民族文化性格的内向特质。换言之,民族文化性格决定民族文化载体构成,呈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以后台隐秘性载体为主导,呈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则以前台公共性载体为主导。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与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构成比例由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性格连续图谱中的具体位置而定。越是偏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其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越多;越是偏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其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越多。理论上,前台公共性民族文化载体与后台隐秘性民族文化载体构成比例也是因文化性格不同而不同的,与文化性格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分析具体民族的文化性格来确定民族文化载体的构成比例。
三、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后台隐密性文化
载体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民族文化以其丰富性和异质性深受旅游者的青睐。“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导向的旅游活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实则对民族文化载体进行的开发,包括物质性文化载体和非物质性文化载体。按本研究对民族文化载体进行的分类,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是具有公共参与性和外显性的文化载体,是东道主愿意让游客参与和体验,游客容易接触和了解的文化载体,具有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是呈排外性和内隐性的文化载体,是东道主不愿让游客参与和体验,游客不易接触和了解的文化载体,具有旅游开发的不适宜性。研究发现,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与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的构成比例是因民族文化性格不同而不同的。越是偏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及其载体旅游开发空间尺度越大;越是偏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越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越小。如果将民族文化按文化性格从内向到外向排列,我们将得到一张民族文化性格连续图谱,每一民族性格有着相应的民族文化载体构成,亦即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和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的构成比例。正如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尺度取决于文化载体的构成,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构成比例越大,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越大;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构成比例越大,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越小。民族文化载体构成取决于民族文化性格,因此,民族性格进而也决定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大小。综上,民族文化性格通过民族文化载体决定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亦即每种民族文化性格决定着相应的民族文化载体构成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理论上,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唯一的,不存在旅游开发空间尺度是完全一样的两种民族文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而言之,并非所有民族文化载体都宜于搞旅游开发,能否进行旅游开发,采取何种开发策略,取决于民族文化性格,越是偏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越大,宜深度开发;越是偏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越小,宜控制性开发。
四、旅游视角下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文化性格维度
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没有统一模式,需要具体民族具体分析。民族文化性格维度为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分析与思考提供了新思路,深入分析梳理具体民族的文化性格应该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首要任务。据本研究的结论,每一民族的文化都在民族文化性格连续图谱中有着唯一的位置,呈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有其对应的民族文化载体,换言之,在民族文化性格与前台公共性民族文化载体和后台隐秘性民族文化载体的构成比例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民族文化性格不同,文化载体构成不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尺度大小也不同,任何不顾这一事实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活动都是不科学的。概言之,越是偏外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具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比例越大,旅游开发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宜深度开发;越是偏内向性格的民族文化,具旅游开发不适宜性的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比例越大,深度开发越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往往会加剧各类矛盾,宜控制性开发。下面将以呈偏内向性格的彝族文化和呈偏外向性格的藏族文化为例,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维度对两个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思路予以讨论。
(一)彝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文化性格维度
拙文《基于民族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系统梳理了包括“民族地理”、“民族宗教信仰”、“民族历史渊源”和“民族社会结构”四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分析框架。[3]认为彝族文化呈偏内向性格,彝族文化的特质包括内省、沉静、拘谨、敏感等,呈偏内向性格的彝族文化以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为主导。据上述“民族文化性格通过决定民族文化载体构成来决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的研究结论,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具有旅游开发的不适宜性,彝族文化旅游开发仅限于民族建筑、遗址遗迹、民族节庆等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空间尺度有限,不宜深度开发,应控制性开发。承载着彝族文化基因的彝族毕摩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与彝族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日常活动紧密相连文化系统。毕摩是彝族人的信仰,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彝学界普遍认为毕摩文化就是狭义层面的彝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毕摩文化承载形式,毕摩仪式活动具有典型的内隐性和排外性,属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具有旅游开发的不适宜型,不宜深度开发。若不认清呈偏内向性格的彝族文化不宜深度旅游开发这一事实,那么无疑会给彝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形成投资陷阱,造成物力、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二)藏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文化性格维度
藏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地域广袤、地势险峻、气候条件恶劣,这片本不宜生存的土地却孕育了辉煌而神奇的藏族文化圈。北部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南部则属半农半牧的经济体,广阔的地理疆域开阔了藏族人民的心胸,滋育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藏族文化内核的形成是建立在否定今生、肯定生命轮回的“忘我”、“脱俗”思想基础上的。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生死轮回之苦”是喇嘛对人生的基本解释,藏传佛教是藏族社会的重要纽带,将藏族人民紧紧聚集在一起,是他们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和生存压力时的精神支柱。藏传佛教重“忘我”、“博爱”、“包容”的思想铸造了藏族文化性格的外向特质。藏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光辉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整体上说,藏族文化呈开放态势”,开放的力度大于“锁闭”的力度,开放的时间长于“锁闭”的时间,开放的领域广于“锁闭”的领域。[4]承载着藏族文化基因的藏传佛教,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公共性文化活动,属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与旅游开发有着适宜性,宜深度开发。总之,这片有着世界最高峰的雪域高原孕育了藏族特有的宗教信仰、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和礼仪习俗等,铸就了藏民族不拘一格、豁达开放、百折不挠、英勇无畏,“开朗、豪爽、奔放”的民族文化性格。研究表明:藏族文化特质包括外扬、豪迈、包容、英勇等,属典型的偏外向型民族文化性格。呈偏外向性格的藏族文化以具有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的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为主导,深度旅游开发有助于推进藏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与保护,宜深度开发。
五、主要结论
研究表明,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载体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民族文化性格差异越大,民族文化载体差别越大。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可供旅游开发的文化载体各不相同,性格外向性越显著的民族文化,其旅游开发空间越大;反之亦然,此乃“旅游视角下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文化性格维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采取与其文化性格相应的开发保护策略。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分析、梳理确定每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性格图谱中的相应位置,进而对其旅游开发保护的具体模式展开讨论,这是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罗良伟 郭凌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5-06-01.
[3]罗良伟,蔡波,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0):23-27.
[4]星全成.再论藏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0,(8):14.
- 上一篇:林业局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方案
- 下一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方案